首页 > 资讯 >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介绍、症状、病因、治疗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介绍、症状、病因、治疗

简介

什么是高频电磁场与微波?

  习惯上又将波长频率在300MHz以下,波长在1m以上的电磁场称为“高频电磁场(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波长在1m以下的电磁波称为“微波(microwave)”。微波强度以功率密度表示,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mW/cm2)或微瓦/平方厘米(μW/cm2)。微波波长短、频率高、量子能量大,其生物学效应大于高频电磁场。

治疗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的治疗概要: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采用金属材料包围发射场源,以屏蔽、吸收和反射场能。合理的车间布局。微波的防护,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的详细治疗:

  预防:

  (一)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1.场源屏蔽 采用金属材料包围发射场源,以屏蔽、吸收和反射场能,使操作地点电磁场强度减低。高频电磁场源的高频震荡电路通常在机壳内,只要接地良好,不打开机壳,发射出的场强一般均很小;但如设计不周,高频变压器或电容器组置于机壳外部时,就应分别予以屏蔽。屏蔽材料以铜、铝为佳,并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2.远距离和限时操作 如操作岗位距场源较远就不一定要求屏蔽,但在场源周围应有明显的标志。对一时难以屏蔽的场源,可采取自动和半自动操作,以远离场源;此外,还应限制操作时间,适当增加休息次数。

  3.合理的车间布局 高频加热车间要求车间宽敞,各高频机之间需要有一定距离;安装高频机时,应使场源尽可能远离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一机多用时,更应考虑场源与操作位置的合理布局。

  (二)微波的防护

  1.微波辐射能的吸收 在调试微波机时,要安装功率吸收天线以吸收微波能量,不使其向空间发射;需要在屏蔽室内调试微波机时,室内四周上下应有微波吸收材料。

  2.远距离操作 屏蔽有困难的场所,可考虑远距离操作,并在其周围设明显标志,禁止人员靠近;为避免形成二次辐射,工作场所内部应布满金属物体和天线,通风管道应接地。

  3.合理布局操作位置 根据微波发射有方向性的特点,操作点应布局在辐射强度最小的位置,尽量避免在辐射束的正前方操作。

  4.加强个人防护 微波作业者应使用防护眼镜、头盔,穿戴含金属丝的防微波专用服等。

  5.实施健康监护 对接触高频电磁场和微波作业人员,应实行就业前、上岗后定期健康检查,加强职业医学监护;神经衰弱、血液疾患、心血管疾患、晶状体疾病者应列为就业禁忌证。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其他如:①中西结合治疗类神经症,一般疗效较好;②有晶状体混浊者,转眼科处理,明确是微波引起的白内障者,应脱离微波接触等。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类神经症 主诉较多,主要为头晕、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情绪不稳定等;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占优势为其特点,有心率异常、血压不稳定、多汗、手指轻颤等,脱离射频辐射恢复仍较慢。

  2.心血管系统 主要有心悸、胸闷感或心前区疼痛;接触早期可见血压偏高,长期接触者以低血压多见;还可出现窦性心律不齐或窦性心动过缓、ST-T段改变。

  3.造血系统 部分微波接触者可出现白细胞缓慢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脱离接触一段时间后,外周血象变化多可恢复正常。

  4.生殖内分泌系统 女性常有月经周期紊乱,少部分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睾丸局部受微波照射后,可出现精子存活数减少、活动能力下降,表现为暂时性不育,脱离接触后数月,多可得到明显恢复。

  5.眼部 高频电磁场多不影响视力,长期接触高强度微波,可发现晶状体出现点状或小片状混浊,少数可能发展成白内障。

病因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病因概要: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接触机会,有高频感应加热、高频介质加热、微波加热和微波通讯;发病机制,机体受一定强度的射频辐射时可产生反射、折射、透射或吸收现象。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详细解析:

  接触机会:

  (一)高频感应加热 如高频热处理、半导体材料加工、冶炼、焊接等;使用频率多为300kHz~3MHz。

  (二)高频介质加热 如棉纱、木材的烘干,橡胶的硫化,塑料的压制等,加热对象为不良导体;使用频率多为10~30MHz。

  (三)微波加热 特点是快速、均匀、加热物质不易变形,主要用于大规模粮食加工、制材、胶合板、油漆、油墨、合成橡胶硫化、冷藏食品解冻以及在储存粮食中控制昆虫生长等;微波炉还用于餐厅和家庭烹调食物。微波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较广泛,如用于深部组织热疗来解除关节和肌肉疼痛、男性节育等。微波加热设备采用的频率多为2450MHz和915MHz。

  (四)微波通讯 广泛用于雷达导航、探测、通讯、电视及核物理科学研究等;频率因工作性质而异,一般在3~300GHz之间。

  发病机制:

  机体受一定强度的射频辐射时可产生反射、折射、透射或吸收现象,只有吸收的辐射能才产生生物学效应。

  (一)非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 理论上,生物体接受一定强度的射频辐射,经过一定时间,会使局部和全身温度升高,此即为高频电磁场的“热效应(thermal effect”。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现人体处于射频辐射场中有体温升高现象,但却可诱发一系列症状体征,此种表现被称为射频辐射的“非热效应”。机制迄今仍未弄清,多认为可能与高频电磁场对神经一内分泌系统或细胞生物膜的直接作用有关。

  (二)热效应 主要见于微波辐射,机体吸收微波能量后,可使组织温度上升,称为“热效应”。微波对人体的作用并非均匀,主要与组织含水量、血流状况、对微波能量反射吸收情况等因素有关,含水量多的组织,吸收微波能量多,产生的热量也多;血循环差的组织,因微波辐射产热不易被传导带走,受损程度就较大,如眼睛与睾丸等组织即是。晶状体易受损,还与其缺乏血液供应,不易散热等有关。

  微波的生物学效应显然比高频电磁场为强,影响其生物学效应的因素很多,如频率、功率密度、波的特征(如脉冲波的生物学效应要比连续波强)、受照组织的体积大小和形状、解剖结构与电学性质、辐射源的方向、照射时间、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风速)以及屏蔽状况等,均可影响微波生物学作用的强弱。

诊断

  诊断检查:

  一、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高频电磁场对外周血象一般无影响,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升高,而后出现暂时下降;此外,白细胞吞噬能力亦可有所降低。生化检查可见血液组织胺含量、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白蛋白比值、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高频电磁场还可导致脑血流图改变,如波幅弹性指数下降、两侧波幅不对称;微波接触者脑电图可见慢波显著增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偶见T波低平或ST段压低的表现。但以上检查均不具特异性,对射频辐射所致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不大。

  二、高频电磁场与微波对人体健康及劳动能力的影响,目前研究尚不多,尚无法作出可靠、规范的诊断,我国亦未制订出法定诊断标准,目前仅能根据职业病一般诊断原则,经综合分析做出判断。主要原则是:

  (一)进行现场调查,明确职业接触史,有条件时模拟接触情况,并进行电磁场或微波强度的测定。

  (二)接触者中有群体发病倾向,发病者临床表现大多相似;接触人员脱离接触后,临床表现有所减轻。

  (三)发现有群体性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数下降情况,应查明现场有无接触X射线的可能,并使患者暂时脱离接触,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有性功能下降者,应先暂时脱离接触,并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排除其他疾病。有眼晶状体混浊者,可请眼科医生作详细的检查、记录,进行动态观察。

  鉴别诊断:

  本病尤其要注意与非职业性因素所致的类神经症、白内障或晶体混浊、性功能障碍等相区别。

相关知识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的治疗方法
高频电磁场的健康危害比微波的小
工频电磁场
高频电磁场环境暴露
高频磁场生物共振疗法治疗女性慢性淋病
高频电磁场
预防高频电磁场危害
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磁场防控措施
体外高频热疗机电磁辐射对健康人的影响及对策

网址: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介绍、症状、病因、治疗 https://m.trfsz.com/newsview76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