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根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商学院金融经济系和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系。研究领域涵盖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和政策评估等。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对于下一阶段普惠金融的发力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博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以人民为中心,提高金融健康水平。他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产品,有利于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金融素养、财务韧性和前景。
高质量普惠金融的五大特点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理解高质量的普惠金融?
莫秀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在过去多年尤其是最近10多年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的一个质的提升。过去一个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应用率和服务质量。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普惠金融的服务网络,实现村级金融服务全覆盖。由于金融科技的应用,我国的普惠金融出现了弯道超车式的发展。
高质量的普惠金融具有五方面新的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普惠金融的人民性。金融服务不能停留在服务的可及性,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二是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多层次全面的,包含支付、信贷、直接融资、保险、财富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多种业务不同产品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全方位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不但要支持生产经营活动,还要扩展到民生领域,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四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强化金融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需要跳出金融做金融,建设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五是创新发展,继续深化基于数字化的金融科技创新,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客户体验、效率和质量。
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范
《金融时报》记者:绿色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您认为应如何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
莫秀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关系到“双碳”、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我最近几年到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访谈和调研,访谈了部分农村家庭和小微企业主。调查发现,当前绿色金融的鼓励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产业目录,更适合于大企业大项目,很难落实到小微企业、低收入家庭和个人。原因是项目小,绿色认定的成本很高。因此,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用大数据技术分别针对经营主体、业主、家庭和个人进行绿色评估和认证,比如建立碳账户,用评估认证结果帮助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解决融资问题,激励引导碳排放,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成为下一个阶段需要探索的重要领域。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数字化能够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和覆盖面,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交易成本以及获得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门槛。您认为数字金融在普惠领域的运用还存在哪些难题,应如何解决?
莫秀根:过去数字科技在我国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数字科技广泛应用,出现数据可得性的问题,表现在数字鸿沟和流通不畅等。调研发现,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比如县级农商行,要获得必要的数据难度很大。要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对农村家庭授信,需要采用网格化的调查方式收集信用信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信息更新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数据治理政策体系,对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易、应用、保护、所有权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数据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流通,其潜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加速数据治理政策体系的建设,确保数据流通畅通,是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金融机构应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莫秀根: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最根本的是要确保有一定的息差。确保息差的途径很多,总结起来就是要提供服务效率,降低成本。现阶段,提高数字化水平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遗憾的是,部分地区在数字化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大难题。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据了解,信用体系建设确实能够显著增加客户数,在户均贷款额下降的同时增加贷款总量。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努力,外部的政策环境至关重要。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往往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使命,实施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弱势群体,提高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这些社会使命往往对他们的商业可持续性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使他们能够兼顾社会使命和商业可持续性。
《金融时报》记者:我们应当如何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平衡好风险防范和发展的关系?
莫秀根:风险防范和发展一样重要。防范好风险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防范风险重点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不同的金融产品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权重不同,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普惠金融的特点是面宽额小,一旦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影响面大。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我国最近几年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小额贷款的不良率逐步下降。信用体系建设使得我国小额信贷的可得性比较高,实际上小额信贷的供给相当充足,重点是要防范非理性借贷和过度负债导致的风险。随着贷款额度的增加,风险加大,然而超出信用额度的贷款,需要通过担保和抵押来解决。小微企业往往缺乏担保抵押,增加贷款额度,加大其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迫使他们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将增加融资风险。大企业容易获得贷款,过度贷款的风险大。防范金融风险,还要加强消费者保护和能力提升,提供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普惠金融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使命,关系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乡村普惠金融风险要求,而采用外部的风险防范措施,更有利于乡村金融的发展。
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普惠金融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莫秀根:未来十年,要按照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金融健康水平。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使命。金融机构对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和优点比较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产品,保证消费者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有利于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健康水平,自如开展日常生产生活,并具有良好的金融素养、财务韧性和前景。
二是要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储存、交易、应用、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规则,有利于数据要素价值的实现。
三是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各地都非常重视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但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比较快,有部分信用信息体系已经投入使用,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西部地区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建立功能完整的信用信息平台,即使已经建立平台,由于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技术等问题,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要注重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绿色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既是重要的污染源,也是重要的污染处理者。应对现有的政策和认证体系进行调整,使它适用于家庭、小微、新兴农业经营和小微企业等,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是要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普惠金融既有经济的功能,同时也有社会的价值。金融机构既要自负盈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其社会责任,包括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扶贫、创业、环境治理、公平发展、政策执行等,这些功能都增加了经营成本,影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专营普惠金融的机构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重新定位,制定有别于商业金融的监管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六是要提高消费者金融能力。金融能力仍然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金融能力弱会阻碍人们正确理性地使用金融服务,把金融产品作为一种工具,有效地改善生活,提高经济效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金融时报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关知识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平安银行:焕新网点综合服务,践行“金融为民”初心
市财政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医保基金使用效能
践行金融为民,太平洋健康险奋力守护健康每一步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高东莞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中国平安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
中国平安打造“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 布局综合金融多元生态场景
中国平安:全面提升“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服务体系覆盖面
中国平安—金融强国必选股 中国平安 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已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 医疗健康 等业务为一体的多元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成...
金融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平安探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新路径
网址: 以人民为中心 提高金融健康水平 https://m.trfsz.com/newsview77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