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荞面碗团

荞面碗团

碗坨就是以荞面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是:用荞面、杂豆面(绿豆最好)各半(豆面也可适量少放点),配上少许五香粉、花椒粉,像熬粥一样熬熟(汉民也可加猪血),倒入碗内晾成坨,而后打块上铛煎透,吃时放麻酱、蒜泥、醋等佐料。这道小吃味道鲜香,是颇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

荞面碗团是一般是置于阔口浅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小刀叉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细品,似乎还有点点苦味。

食材

主料

荞麦面250g

辅料

蒜泥50g、酱油15g、醋30g、辣椒油10g、芥末糊15g、味精0.2g、精盐2g

步骤

1.用凉水把荞麦粉调成稀浆盛在大碗里,上笼蒸熟,晾凉。

2.把蒜泥,酱油,醋,辣椒油,芥末糊,味精同放在一个碗里调均匀。

3.把碗坨用小刀削成面鱼儿,码在碗里,把调料浇在上面即可。

柳林碗团

柳林碗团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汉族面食小吃,在陕北榆林、离石、中阳、平遥、保德等地都有,比较正宗的是陕北腕托和柳林腕托。[1]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或碗秃子。“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在柳林方言中,“团”、“脱”、“秃”,音节相似,故有多名。但人们大多喜欢碗团这个名字,用圆圆的碗蒸出圆圆的碗团,象征团团圆圆。

平遥碗团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比例的盐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调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左右,蒸熟凉切后即成。

平遥的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冷调是切成面条状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热炒是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相传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从离石左国城派大将石勒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自然灾害严重,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军粮供应不足,军士就把荞麦磨碎后熬成粥喝。一天,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士兵就把碗内的荞面团扒下来抓食。有人嫌味道太淡,便把荞面团切成条,随便撒了一些盐,浇了些醋、蒜泥、姜末、葱花等佐料,一吃居然非常美味。有人给石勒端去一份,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军士饱尝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奇特,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在民间得以流传。刚开始在锅内熬煮,碗内盛放,晾凉即食,后来发展到一小碗盛面糊,上笼蒸熟,晾凉而食。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碗脱也由原来的筷子夹刀、叉扎食。

从此成为驰名秦晋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碗团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切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姜末、香油。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招待亲友的必备品。

1.

取好荞麦面,在面粉内放入适量的食盐和姜粉,兑入2.5的水,调成面糊状。

2.

准备好和荞面等倍的开水,并保持水持续的持续沸腾。

3.

将面糊缓慢倒入沸腾的水中,同时拿长木棒搅拌,防止粘锅(注意火候保持沸腾,要一直不停的搅拌)

4.

拿筷子沾少许糊,能冷却以后利索的从筷子上扒下来就差不多了。

5.

别关火,将锅里的糊糊那准备好的碗盛好

6.

放在通风处晾干即可。

相关知识

汼记 荞面碗团方便食品热量
石勒 荞面碗团方便食品热量
一碗荞麦面的热量多少千卡
热天,来碗荞麦面
来碗冷面?糖友要选荞麦的
【荞麦面】荞麦面的做法
陕西淳化:一碗“荞面饸饹”托起富民强县梦
【荞麦面条】荞麦面条的热量
怕胖的,那就来一碗低脂的荞麦拌面吧,健康又美味速食美食 荞麦面
一碗荞麦面,热量低营养高,懒人必备神器!

网址: 荞面碗团 https://m.trfsz.com/newsview77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