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Asia-PacificTraditionalMedicineVol.4No.11
Nov.2008
番泻叶的研究概况
吴 丹,郑学宝
(广东医学院中医研究室,广东湛江524023)
摘 要:目的:探讨番泻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用药安全性研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情况。方法:查阅近几年有关番泻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番泻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泻下、抗菌、止血和肌肉松弛解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便秘、急性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与胆结石等疾病。结论:探讨番泻叶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为开发新药提供了可靠依据。关键词:番泻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1-0151-02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树及尖叶番泻树干燥小叶。传统中医认为,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具有泻热导滞、通便、利水之功能,主治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有抗菌、止血、致泻和肌肉松弛解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便秘、急性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胆囊炎与胆结石等疾病。现就将近年来对番泻叶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抑制作用。2.3 止血作用
番泻叶粉口服后可增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缩短凝血时间、复钙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与血块收缩时间,而有助于止血。
2.4 肌肉松弛与解痉
番泻叶有箭毒样作用,能在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接头处阻断乙酰胆碱,使肌肉松弛。番泻叶中某些羟基蒽醌类成分具有一定解痉作用。
1 化学成分
①蒽醌及其衍生物类:二蒽酮类衍生物是番泻叶中含量较高有效部分,也是番泻叶泻下、止血活性成分[1]。对狭叶番泻的小叶研究发现,其中含有番泻苷A、B,番泻苷C、D及番泻苷A手性异构体:番泻苷G。最近,采用组合柱
层析分离得到一种新的番泻苷I及其异构体番泻苷Ⅱ[2]。尖叶番泻叶主要包含番泻苷A、B、C
[2][2]
3 毒性及用药安全性研究
3.1 肠粘膜及神经丛损伤作用
研究证明[3],豚鼠ig番泻果600mg/(kg·d),番泻苷25mg/(kg·d),1,8-二羟基蒽醌非葸醌泻下剂Bisacodyl50rag/(kg·d),连续14d。14d后肉眼检查,小肠结肠下部,直肠及局部淋巴结均正常;光一电显微镜下蒽醌及其衍生物治疗的豚鼠盲肠和结肠上端粘膜显示色素沉积,而Bisacodyl无改变;超微结构显示,所有泻下剂均致结肠表皮脱落增加,脱落物集中于肠系膜固有层或被基质巨噬细胞所吞噬。肠道超微结构改变主要发生于盲肠和结肠末端部位。3.2 腹痛
番泻叶中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较含蒽酯类之其它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不伴有腹痛。有报道,口服有效剂量的番泻叶,少数患者伴有轻微腹痛[6]。
;②多糖:番泻叶多
糖有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狭叶番泻叶中酸性多糖含量为7%。主要是由L-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及-半乳糖醛酸等连接而成
[2]
;③挥发油:番泻干燥叶中包
含约0.048%的挥发油,包括200多种成分,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单萜,倍半萜,有机酸及酯,苯丙素类,其余为混杂成分
[2]
。
2 药理作用
2.1 致泻作用
目前有报道认为,服番泻叶浸剂,由胃和小肠吸收,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兴奋骨盆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导致大肠运动而致泻。2.2 抗菌作用
番泻叶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
收稿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吴丹(1981~),女,广东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肠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学。
—
相关知识
番泻叶
番石榴叶的质量标准研究
识别真假番泻叶
番泻叶的用法
番泻叶有副作用吗
番石榴叶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番石榴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番泻叶的副作用有哪些
如何识别真假番泻叶?
番石榴叶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网址: 番泻叶的研究概况 https://m.trfsz.com/newsview79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