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根植于湖湘中医沃土,融合湘西少数民族医技,依托湘楚针推学术思潮,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在湖湘大地经历着不断迁徙、汇合、回归等演变,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悄然诞生。
本流派溯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历经六代传承发展至今;从小儿推拿,推广至针法、灸法领域,形成了推、针、灸三个研究方向,构建了流派的主要学术框架。其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可追溯至刘杰勋 (曾为清朝御医) ;刘杰勋之子刘宝三(1830~1891) ;刘宝三之侄刘家成( 1874~1943) ;刘家成之子刘开运(1919~2003)。
国家级名老中医严洁教授,跟随刘开运老先生研习中医,将刘老的学术理念应用在针灸推拿临床及科研领域, 倡导“针经治脏、灸经治脏、推经治脏、五经配伍、 五行治化”.自此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进一步推广,学术传承人辐射全国各地。历经四十余年的历练及几代人的努力,在严洁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水来的湖湘针灸推拿学术人才队伍;如“推经治脏”代表性传承人邵湘宁教授、“灸经治脏”代表性传承人常小荣教 授、“推经治脏” 代表性传承人章薇教授等一批当代湖湘针炎领域的杰出人才。
在全面系统研究历代传人学术观点和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探索流派核心学术思想“五经配伍”发展演化规律,提出对当代针灸推拿学科尤其是小儿推拿学科的学术发展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五经配伍-一推经治脏”、“五经配伍一针经治脏”、“五经配伍一灸经治脏”。
(1 )经脏相关、归经施治
单经单穴对相关本脏具调控效应,五经经穴与脏腑效应的存在特异性。五经配伍治疗脏腑病规律更多的表现为五经经穴功能与脏腑效应的特异性,而经穴与非经穴之间对脏腑作用存在差异,五经不同经穴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差异。在此研究基础上,本学派形成了“一经司控多脏,多经司控一脏,多经对多脏可交叉调控”的学术观点。
(2)五经配伍、五行助制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立足“五经配伍”,初期是以与五脏应于5个小儿特定穴,即对应于手指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认为五行生克、小儿五脏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及五脏病候虚实密切相关,根据五脏病候进行五经腧穴组合,施以特色补泻手法、适度治疗次数与疗程。可对五脏系统进行调控,即推五经而愈疾病。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流派理念从小儿推拿推及针、灸、成人推拿。
从立法特点上,本流派主要是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即“五行助制”,确定补母、泻子、抑强、扶弱治疗原则,作为临床施治时取穴、主补、主泻依据,从而以治标或治本。
(3)针经治脏,灸经调脏
“针经治脏”是在本流派“五经配伍”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分支,是指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下,针刺我经及与我经相关的其他四经(子母经、克侮经)的穴位来调节相应脏腑的阴阳偏衰,治疗脏腑相关疾病。灸经调脏是在本流派“五经配伍”思想指导下的另一个分支,流派第五代传承人严洁教授明确提出: “经脉与脏腑相关规律的主要体现为,一经调控多脏与多经司控一脏”。
(4)推经治脏、标本兼顾
根据脏腑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刘老在提出脏腑分症归经的基础上,详辨五脏病候寒热虚实,巧选五经穴配伍组合,施以特定补泻手法、适度治疗次数与疗程,可对五脏系统进行调控,即推五经而愈疾病,从而初步确立了该流派“推经治脏”的学术思想。归经施治是推经治脏之根本,从而确立临床推治原则,指导五脏病症的治疗,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五经穴的补泻主次用于五脏病虚证和实证,在治疗上做到兼顾标本,主次分明。
(5)重视心主、调理牌土
刘老根据小儿体质及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补心易动火”、“心常有余” ,推心经(中指)宜用清法直推为主, 若须补心,常以旋推脾经代之。 若非用旋推补心的, 亦宜旋推之后再加直推以调之,单纯补心易动火,初学者谨识 之。同理,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脾常不足,宜补用补法旋推牌经:脾的实证,仍需清后加补。充分体现了刘老注重固护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
相关知识
上海“五门诊”变身“海派针灸推拿中心”,汇集四大流派
盘点详解中国的八大菜系、各种流派及代表名菜
中国黄酒四大流派,中国黄酒派系名单,都在这里
日本著名针灸流派概说
中国有五大门派的传统医学
针灸流派这么多,哪一流派最有用?初学者该从何学起?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流派
瑜伽流派与哲学:介绍不同的瑜伽流派和瑜伽的哲学思想
大创业派系无圈子不江湖.pdf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元御医学流派传承基地建立
网址: 64大中医流派~湖湘五经流派 https://m.trfsz.com/newsview80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