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

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伊尹汤液经》、《胎胪药录》、《神农本草经》为主。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论广汤液》,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蓝本,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实际上完全不同于现代解剖。因人类天性好奇,认知多追求由粗到细,甚至细到“盲人摸象”的地步,钻进某个“牛角尖”出不来),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

6、盱江医学:是指江西抚河流域的医学流派。始自汉高祖置豫章郡,至宋时鼎盛,代出名医,代表人物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梃、龚居中、黄宫绣、谢星焕。并由此诞生两大药业“建昌帮”和“樟树帮”。

7、江浙派:

①钱塘医学,明末清初,由张遂辰(张卿子)创立的医学流派。名医有卢之颐、张志聪(隐庵、石顽)、张锡驹、高世栻、仲学辂、(今世杭州何氏妇科也可包括)。

②孟河医学,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于江苏常州孟河流域的医学流派。择徒以德、悟、勤为特点,教学以固经典为特色,代表医家有擅用经方之曹颖甫、“孟河四大家”之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及恽铁樵等。

③无锡医学,流行于江苏无锡一带的医学流派。代表医家有张聿青等,其传人周小农。

④绍兴医学,流行于浙江绍兴的医学流派。上追张景岳,由绍派名医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正名,代表人物有何廉臣父子三人、曹炳章、高学山、何秀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8、川派:指盛行于川滇地区的医学流派。由于区域性气候特点,多重用温热,代表医家有创立“火神派”之郑钦安及卢铸之、补晓岚、祝味菊、吴佩衡、戴云波等。

9、岭南医学:是指盛行于南岭以南的两广、琼港澳及辐射东南亚的医学流派。形成了道地药材“南药”、“海药”和少数民族(包括苗医、壮医等)医药学体系。当代名医有罗元恺、梁剑波、邓铁涛、靳三针等。王老吉凉茶、龟苓膏是岭南杰作。

10、湖湘医学,是指盛行于长江中游两岸的医学流派。明代有李时珍,现代有李聪甫等。

11、京派医学,是指晚清及当代形成的在北京的医学流派。

①御医学派,有御医赵文魁,嫡传赵绍琴;御医韩一斋,传郗霈龄、刘奉五等。

②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

③河北第一捷手,张锡纯。

④当代伤寒大家,有张菊人、陈慎吾、胡希恕、刘渡舟等。

12、海派:是指上海开埠以来,从全国各地不断涌入的名医形成的医学流派。名医众多,涵盖了中医各科高手,不可尽述。

13、藏医:指流行于我国藏民族地区的自成体系的医学流派。

14、蒙医:指流行于我国蒙古族地区的自成体系的医学流派。

二、按诊疗特点划分

1、针灸学派:指始自东周甚至更早的、以《黄帝内经》为指导思想的、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学派。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按摩等。历代医学大家均熟谙《黄帝内经》。

2、伤寒学派:亦称经方派,始自东汉时代、以《伤寒杂病论》为指导思想的、以内服方药为主的医学学派。历代医学大家均对经方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3、道教医学:盛行于东汉,内容以炼丹、导引、吐纳,采取符、箓、禁、咒、谶、祝、斋等宗教形式在民间推行,也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法医治病人的医学流派。理论以阴阳五行、精气神、天人合一为宗旨。前身巫、医、道同流,以炼养成仙为目的。

4、少林医学:奠基于宋、金、元战乱时代,少林僧人以骨伤科诊疗为主,内服、外治兼备,配合习武、导引疗伤的医学流派。学术思想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5、《伤寒论》错简重订派:始自明代新安医家方有执的医学流派。主要围绕《伤寒杂病论》作注释、修订研究,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6、《素问》校诂学派:形成于清乾嘉时代,以朴学研究为主的医理学派。临床指导意义不显著。

7、温病学派:在明末清初吴又可的启迪下形成的医学学派。主要围绕外感温热、湿热、瘟疫作学术研究和临床诊疗。“温病四大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

8、中西汇通派:由晚清时代唐容川创立的衷中参西的医学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诊疗特点是以西律中,为当代中医学主流,若不改制,有逐渐蚕食传统医学之势。

9、近代儿科四大学派:

①奚晓岚学宗“体禀纯阳”创立寒凉学派。

②徐小圃学宗“稚阳程阴”创立温阳学派。

③江育仁学宗“稚阳稚阴”创l立运脾学派。

④刘弼臣阐发“体禀少阳”创立调肺学派。

10、当代皮肤科四大流派:

①赵炳南学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主张衷中参西、内外兼治。

②朱仁康,创制“生银方”。

③顾伯华,疡医、痔医(海派)。

④禤(xuan)国维,国医大师(岭南)。

11、当代骨伤科流派:

①摸法及其衍化。

②接、端、提法及其衍化。

③理筋手法(按摩推拿)及其衍化。

④器械的衍化

12、"三部六病"学派:以内服为主的医学学派。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的阐发,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将疾病分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等六经病。由当代山西名医刘绍武提出。

13、五运六气学派:由当代名医顾植山继承传统五运六气学说,以阐发预防医学之大要的医学学派。

14、体质学派及男科建设,由当代名医王琦(国医大师)提出。

15、中医妇科: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而降,历代均有阐发,除经、胎、产、带外,与它科无异。

三、按学术思想划分

1、源于《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的时方体系,涵盖了内服外治的诸多学说及辨证法,包括寒凉、攻邪、滋阴、补土、温阳诸学派。

2、源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体系,涵盖了围绕《伤寒论》作注释、阐发的诸多学说及辨证法,包括温病学学派。

3、时代在进步,中西汇通派将是未来医学主流,应该破除“以西律中"壁垒,回到"衷中参西"正途之上,但总体学术体系仍不离经方体系、时方体系。

备注:定义解释

1、学派:指某一学说形成的派系。

2、流派:指多个学说合流形成的派系。

3、体系:为构成学派、流派的学说之和。

>整理人:凌少彪

2021.晚秋于合肥寓所

关于中医学概念术语和病症机理的解释(上)

>阴阳的概念:大体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根据语境、学术思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比如内经.《评热病论》之“阴阳交”是指邪正交争;白天的不足证多偏于“阳虚”,夜晚的不足证多偏于“阴虚”;脏腑辨证(包括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的阴虚(血虚、津虚、脱阴等,如“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是指阴液(物质)的虚亏,阳虚(气虚、亡阳等,如“阳虚生外寒”.)是指阳气(动能)的虚亏;《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亡阳”是指亡津液,因为津液来源于胃,“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得谷则昌,损谷则亡”,而“阴虚”却是指阴性的表现为不足的证候。诸如此类的岐义、引申义很多,就像多音字、多义词一样,是我们国学文化的一大特色。因而,对于阴阳概念要特定理解,就像理解脏腑辨证之“五脏六腑”是人体五大主系统和六大辅助系统而非解剖学上的某一脏器一样(关于这一点,王清任《医林改错》的方剂虽实用有效但理解却是偏离方剂内涵的——现代解剖已经很够细致了,却无法与中医实现贯通就是例证)。胶柱鼓瑟是学习中医的一大禁忌,也必然难弄懂中医,继而学不好中医,甚至会成为“中医黑”。

放屁的机理:当正邪分争在表部(凡人体直接与自然界接触的部位,包括上呼吸道、肺脏和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组成的人体躯壳).的时候,人体调集大量的津液来抗邪,这是正常人体的应激反应。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人体就像个容器,胸压、腹压是均衡一定的,当“六腑以通为用”的功能健全时,所以容易放屁。若因病理、药理.引起功能不全时就腹胀,气上冲,呃逆甚至腹痛。

脉浮的机理:表面看,是脉往外显现了,实质是因为血液里水分多了,人体在调动津液到表部来抗邪的表现。生命的最佳状态是胃气强盛能化饮食物为津液,气化正常,津液充足自然能应对各种挑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界共一的津液链。病邪攻人之虚处,人体必相应调集力量到虚处设防、抗争。那么,反应出来的就是症状。因而,针对症状的战斗能有捷效,生命不止,战斗不息。

恶寒、恶风的机理:说是恶寒,其实是体表热,内外温差突然加大了,不适应,故而自感恶寒。恶寒与发热、体痛相关者常表现为表证。恶寒与发热、.体痛无关者常表现为里证,多数为太阴病,仅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参汤主之”(曹颖甫言,背肝、胃俞穴处恶寒如巴掌大)为阳明病。恶风、恶热都是自感症状,机理与恶寒一样,事实上环境未变而自我意识却有变(生物的这种应激功能是目前的现代科技难以企及的).。

发热的机理:人体良能与邪气抗争的积极表现(即“正邪分争”),常有客观指征(即温度计能测或能触知)。通常表现有高热和低热或寒热往来的不稳定型热。高热发生于热性病的初期和进展期,低热发生在热性病稳定期或恢复期以及慢性病迁延期。主要有两种鉴别:即客观存在发热但自感无热和自感发热。自感无热者为阴证(即机能沉衰的不足证),自感发热者为阳证(即亢奋有余证).。发热者失治均可致体液丢失。

汗出的机理:人体汗腺有旁达气息、散热、排毒功能,但汗出异常(包括无汗、大汗、自汗、盜汗等.)就是病态。“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胃气盛“当能食,不复热”。表证的汗出仅是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多,而且这个汗气味浓烈带有臭味;其病邪较无汗的症状反应部位深,在肌肉层。这种病汗不足以驱邪。阳明病里证(相对于表部的表证而言,里部在人体食道、消化道、尿道、生殖道以及颅腔、胸腔内等极里之部位)的汗出是内热盛而逼汗出,是连绵不断的大汗出。症状反应部位在胃肠之里。无论哪种异常汗出而失治均可致津亏内实。太阴病因虚寒无热,没有汗出。太阴病而汗出是“绝汗”,回光返照之象。

体痛的机理:实质是气血的瘀滞。原因很多,有外伤引起,有外感引起,症状反应部位在表,属表证。人体调集大量体液向表与邪抗争,皮肤、肌肉、关节闭塞不利引起滞胀故体痛无汗;有汗的不是不痛而是不明显,只表现为轻微酸涩而已。气血分开讲是二,气无形属阳为血帅,血有形属阴以载气,合起来是一,故“亡阳”即亡津液(血是津液的一部分)。

呕逆的机理:实质是较为激烈的寒热相格。在表之邪与人体良能激战,必然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闭塞则有化热之势,同时胃肠又有寒,不能提供足够的津液故造成气血逆乱,冲气本该降的却逆于上;“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分争,化热上炎,现于孔窍而为少阳病或厥阴病(少阳病或厥阴病.在半表半里部,为排除了人体表、里部的胸、腹两大腔间的病症)。同时,胃寒易引起停水和宿食,消化不良,也会引起呕吐而为太阴病。表现形式可为干呕无物或呕吐痰涎、宿食等。总之,是机体欲借呕吐之机驱邪。治疗要么顺势而导,要么平抑寒热而和,要么降冲镇逆。

以病机为核心 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

中国中医药报2011-04-20

□ 周仲瑛 周学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针对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将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研究重点,但至今未有重大突破的现状,国医大师周仲瑛及其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周学平教授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辨证应首重病机。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病机证素”的概念和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基本框架,以提高应对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能力,达到活化辨证的目的。今起本版将他们的观点分三部分连续刊出。

临证辨证应首重病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但对于缺少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而言,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往往较难把握,初学者更难甄别应用。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症状、体征可因个体差异、病程、药物治疗等影响而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因而传统的辨证方法使证候分类繁多,无法统一,容易机械、僵化,难以体现中医辨证圆机活法,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将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的研究重点,国家多个科技项目开展了证的规范化和本质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未有重大突破,至今尚缺乏能够切实指导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我们认为“审证求因”的实质当为“审证求机”。临证辨证应首重病机,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通向论治的桥梁。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随个体差异表现不同的病理状态,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审证求机即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因此,倡导以病机为核心、以病机证素为单元构建辨证论治新体系,从病机层次解析中医辨证过程,符合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认识过程,使复杂证候简约化,既能反映病情的复杂多样性、个体性和辨证的灵活性,又可执简驭繁,以免陷于僵化的固定分型,似可解决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瓶颈问题,对提高现代临床诊治水平,充实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把握病机的层次性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2004》对病机的定义为:“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脏腑气血虚实变化及其预后等;病机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机理的学说”。“病机”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并简要归纳为“病机十九条”等辨证要领。张介宾提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对患病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在辨别、分析、归纳所有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对疾病的本质作出的结论,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伤寒论翼·制方大法第七》云:“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清·罗浩《医经余论》说:“医者精于四诊,审察病机,毫无遗误,于是立治以用药,因药以配方……上工之能事也。”从实际的临证过程来看,病机是辨证的依据、论治的基础,对症状的分析、证候的判断皆以病机分析为依据。“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则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因此,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病机是病变本质的反映,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医对相应证候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调整病机而起到治疗作用。因此,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前提,实质上是提高临证审察病机的能力。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病机的层次性

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的实际运用应包括收集四诊信息(症状、体征)、审察病机、证候诊断、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环节。辨证的过程是不同层次的病机推演、分析、归纳过程。病机分析大致包括基本病机、病类病机、证候病机、疾病病机、症状病机等层次,但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证候病机,才能确定针对性的治法,依法选方用药施治。

基本病机反映的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因此,基本病机大致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多种病理因素。病类病机是指一类疾病或一个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脏腑病机,如肺系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肺气宣降失常;心系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血脉运行障碍与神志失常;脾(胃)系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胃的运化功能与升降失常。疾病病机是指某一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如痰饮的主要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津液不归正化;肺痈的主要病机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证候病机是指疾病在某一阶段所表现证候的发生机理,如胁痛肝郁气滞证的病机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症状病机是指病人所表现的某一症状体征的发生机理,如咳嗽是由肺气上逆所致;目赤多由肝火上炎所致。 

所谓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疾病某一证候的病理特点,是决定证候诊断的基本要素,交叉组合成为证候的名称,也是辨证的基本单元。

病机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病理因素常见有风、寒、湿、暑、燥、火(热)、瘀、水、饮、痰、毒等;病位涉及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病性主要指阴阳虚实、标本缓急。

病机证素的特点

病机证素可由单一病理因素或两种以上病理因素相互兼夹、复合交叉而成,具有演变、转化的特点。由此构成单一病机、兼夹病机和复合病机。兼夹病机由单个病机(单一病理因素)组成,是两种以上的单行病机之间的兼夹,虽有主次,但无质变者。复合病机则是形成具有新特质的病机证素。如“湿热”病机不同于单纯的湿和热,“瘀热”病机不同于单纯的瘀或热,尚有自身的致病特性。

病理因素在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中间环节,决定疾病的性质、演变及转归。病理因素是疾病病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从中医学理论体系而言,属病机概念的范畴。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复合为患,从而表现为不同而复杂的致病特点,是多种急难病证的病机特征。因而病机证素的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

辨证分型与病机辨证的区别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证的概念被定义为: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本质,表明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

辨证是辨析、识别证候,在全面而有重点地搜集四诊素材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而得出证候诊断,是通过重点辨别当前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思维认识过程。证候研究是当今中医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们运用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结合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数学、神经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开展辨证思路与方法、证候量化及规范化、证候分布规律、证候本质等研究,有关证候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也相继出台,制订了系列证候诊断标准。但因疾病的临床征象及病理机制错综复杂、动态变化,采用传统的辨证分型方法,每使各种标准的证候类型不一。有文献对抑郁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结果显示证候类型极为繁杂,如抑郁症有75个,慢性肾功能衰竭达到148个。传统的分型施治及对证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导致临床辨证的机械、僵化,失却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影响临床疗效。

辨证分型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将证候分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核心,临床按证型分别立法施治。但难以显示理论在辨证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出证的动态演变。病机辨证则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以审证求机作为辨证论治的核心,通过辨析病机立法施治。

证素与病机证素的区别

诊断学家朱文锋教授提出“证素”的概念,认为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四诊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辨证方法与辨证纲领的核心,是辨识和确定证候的本质,即辨别证素。根据证素的基本特征和临床实际,筛选出约50项共性证素,即:病位证素19项,如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等;病性证素31项,如风、寒、暑、湿、燥、火[热]、痰、饮、水停等。据此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由证素组合为证名。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约800个临床信息规范、量化;50项证素的规范、基本特征、判别和组合规律;由证素组合成的约150个常见证的诊断标准及判别方法。“证素”辨证体系是先辨有限、固定的证素,再确定复杂、多样的证名,清晰明了易于掌握,体现了辨证的复杂性、多样性。

我们提出“病机证素”的概念,倡导构建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病机证素”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其核心是病理因素和脏腑病位。辨病机证素便抓住了病变的机理,它不仅能够辨识病变当前的“证”,更能把握病势,掌握病机的演变规律,预测病变的发展预后,从而为论治提供依据,避免以证套症、分型施治的僵化思维。

“证素”辨证体系是通过辨识“病性”与“病位”确立证名,揭示的是辨证的普遍规律,缺乏特异性,意在计量辨证,使之标准、规范。而“病机证素”辨证体系强调的是辨证的活化,通过“审证求机”,针对病证的特异性、可变性、病机之间的因果互动、演变发展,组合成证。进而以证带病,病证结合。由于不同的疾病有其特殊的病理基础和病机演变规律,辨病有助于识别不同疾病的特异性,深化辨证,而结合辨证又能分析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病证结合、以证带病、以病带证的研究方法更符合临床实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疾病,提高临床和科研水平。

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基本思路

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理因素复合,产生质变,从而构成证候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基础。

以脏腑为内涵

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根源于脏腑,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气血阴阳的变化,人体各种疾病出现的气血阴阳盛衰,均由脏腑病变所致。每一脏腑的体和用,也就是各自的阴和阳,有他不同的特性,故病损的性质和相关脏腑亦各有重点。而阴阳的虚实盛衰,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又会进一步影响脏腑的功能。因此,脏腑是病变的核心,审证求机首先要明辨病变的脏腑,推求脏腑阴阳的盛衰、虚实,气机的升降、出入。

以证带病,病证结合

不同的病有可能在某个阶段出现近似的证,但由于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差异,即便是相同的“证”可因疾病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只有以证带病,结合具体疾病审证求机,才能把握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使辨证准确,治疗具有针对性。临床上应首先把握各系统疾病的病机证素,其次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把握具体疾病病机证素,为最终根据具体疾病的病机演变特点确定各阶段证候的病机证素奠定基础。

基本步骤

在以病机证素为核心辨证论治新体系的框架下,其辨证论治包括以下4个基本步骤。

辨识病机证素

辨识病机证素是根据特异症、可见症和相关舌脉,识别病理因素及病位、病性。特异症是指人体内在病理变化表现在外的特征性症状、体征,是辨识病机证素的主要依据,即《伤寒论》所云“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意。可见症是指人体内在病理变化可能表现的症状、体征,可因病而异。相关舌脉是辨识病机证素与脉症是否对应的参考依据。

以痹证为例,如风的特异症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怕风;寒的特异症为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怕冷;湿的特异症为关节疼痛著而不移、关节痛阴雨天加重、肢体酸楚沉重。风的可见症为肢体肌肉疼痛酸楚、恶风、发热;寒的可见症为四肢清冷、关节拘痛;湿的可见症为关节漫肿、食欲不振、大便溏。风的舌脉表现为苔薄白,脉浮;寒表现为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脉紧或迟;湿表现为舌苔腻,脉濡缓或细缓。临床上既可表现与病机一致的脉象,也可表现与病机不相一致的脉象,故又需根据具体情况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在明析病理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病位、病性。痹证的病变在肢体关节,故脏腑病位主要在肝肾脾(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关节为骨之交接,由筋膜束合而成)。若病初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则病在肌表经络,病久以关节变形、僵痛为主则深入筋骨,病及肝肾;兼有肌肉瘦削,则病及于脾。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综合特异症、可见症和相关舌脉即可判断病性的阴阳虚实、标本缓急。

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

病机证素是辨证诊断的基本单元,多为脏腑病机、病理因素之间的兼夹、复合,如肾虚肝郁、肝郁脾虚、瘀热相搏、湿热郁蒸、寒湿痹阻、痰热内蕴、痰湿中阻、风火交织等皆为临床所常见的兼夹、复合病机,交叉组合成为证候的名称。

疾病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临证需注意病机的动态演变,围绕病机之间的兼夹、复合和转化、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各种疾病的不同,明晰病机证素的分类、组合特点,能直接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如“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复合病理因素,由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临床表现为“瘀热相搏证”,而由于疾病的不同又可表现为不同的子证,如中风的瘀热阻窍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急性肾衰的瘀热水结证、各种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再如痹证初起多表现为风湿、风寒湿、风湿热痹阻(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等);三者之间又可转化、兼夹,表现为风寒湿热痹(寒热错杂证);病久还可表现为痰瘀痹阻、肝肾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

确立治则治法

临证必须注意病机的动态变化,在明晰病机证素的基础上,根据兼夹、复合病机的组合情况,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做到辨证准确,法随证转。如针对“瘀热”病机(瘀热相搏证)的治疗原则是凉血化瘀;由于疾病的不同,“瘀热”病机可有不同的兼夹、组合,宜针对性地采用具体的治法,如中风的瘀热阻窍治予凉血化瘀、通腑泄热;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瘀热发黄治予凉血化瘀解毒;糖尿病并发症的络热血瘀治予清络化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瘀热痹阻治予凉血化瘀蠲痹。

选方用药

即临证依据确立的治则治法选方用药,并随症状的不同加减。如中风的瘀热阻窍证方选犀角地黄汤、桃核承气汤,常用药有大黄、水牛角、生地、桃仁、冰片等。脑出血患者,多有阴伤之征,需加元参、麦冬、石斛、知母;脑神失用昏迷者,可配伍开窍醒神之品,如菖蒲、郁金等。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瘀热发黄证,方选犀角地黄汤、茵陈蒿汤,常用药有水牛角、茵陈、大黄、生地、赤芍、山栀、丹皮、紫草等。湿热蕴结中焦,胸闷脘痞,舌苔黄腻者,加茯苓、猪苓、车前子、虎杖等。腑实壅结,腹满胀痛,大便干结者,应通腑泄下,重用生大黄,加入芒硝冲服。

总之,围绕病机之间的兼夹、复合和转化、演变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根据各种疾病的不同,明晰中医病机证候要素的分类、组合特点,揭示病机证候要素发生、演化、交叉、组合的规律,从而提炼出中医病机新理论,构建病机辨证论治新体系,可提高应对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能力,达到活化辨证的目的,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关知识

针灸流派这么多,哪一流派最有用?初学者该从何学起?
中国有五大门派的传统医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元御医学流派传承基地建立
瑜伽流派与哲学:介绍不同的瑜伽流派和瑜伽的哲学思想
上海“五门诊”变身“海派针灸推拿中心”,汇集四大流派
日本著名针灸流派概说
体卫融合与主动健康学术大会暨郑氏中医运动医学流派传承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黄酒四大流派,中国黄酒派系名单,都在这里
英派斯IFA学院
针灸分什么派系

网址: 中医学流派划分 https://m.trfsz.com/newsview80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