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发源于河南洛阳偃师市缑氏镇柏古坞村,由清末光绪年间的民间郎中张二春先生所创,其子张德文继承衣钵,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突破性地提出了“十二经络立世全”经络理论,并将经络理论运用到实践,完善了经络收放疗法体系。
传承团队参加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理论基础上,以特有手法点按穴位一种中医外治方法。该项目通过手指对患处的触摸,获知患者的反应判断症状,结合外观气色、内察病源、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进行综合诊 断。施治中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为核心的选穴组方原则,遵循金穴收、木穴放、火穴收、水穴放、土穴平补平泻之法。收,以补益不足之血气,顺时针旋转、上顶、轻压为收法;放,乃祛除体内瘀滞之血气,逆时针旋转、下顶、重压为放法。医者施以收、放手法,在特定经络之腧穴处,强调施治过程中拇指的作用,并将施治的原则总结为“五穴”“四定”“三到”“双调”“一运”,以达到调理五脏六腑功能之阴阳平衡的目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德文儿子张中有到新乡行医,带领子女立下济世救人的宏愿。积累的丰富经验,锻造了张家后人过硬的技艺,并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张喜钦、张聪敏等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6月,“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张中有在指导传承团队
第四代传承人张喜钦、张聪敏、张全钦、张红钦、张妙开、吴金魁等人深得张中有真传。他们深度研究发扬“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在颈肩腰腿痛方面接连取得新进展,并和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一起著书立传,弘扬中医。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项目,他们在新乡建设了经络收放医院,设立了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省级示范传习所、展示馆、文化园,组织编著《经络收放疗法理论与临床》教材,拍摄制作了电教片,开展了大量传承传播工作。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张喜钦受邀到北京开设门诊,为民众解除颈肩腰腿痛,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十年间,“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先后被多家机构吸纳。
现如今,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张喜钦、张聪敏、吴金魁、王玉林、张坤、刘呈毅等,继承先辈医术,对该疗法进一步传承发展,成立了省、市级经络收放疗法专业委员会。在他们的努力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被纳入河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并培养第六代传承人。目前第六代传承人刘红伟,王东亚、宋鹏、冀正杰、郑洪漳等是最年轻一代传承群体,他们在传习所通过规范化培训,积极服务于民众的健康。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坚持以五行理论为核心的选穴组方原则,强调施 治过程中拇指的作用,具有临证操作神行合一、力道适度的技术特点。它在传承中体现了经典哲学五行理论在人体防病、疗疾中应用的历史脉络,传承了中医经络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传统中医药在民间的传承演变、流布过程、发展脉络等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传承团队在为民众服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氏家族破除家族内部传承壁垒,广泛培养学徒,目前已建立了老中青人才梯队,使得存续状况日渐好转,逐渐壮大。“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的自然疗法,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并充实了我国传统医学宝库,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代表性传承人张喜钦说:“家传疗法入选国家级非遗这是家族的荣誉,更是中医的荣誉。未来在发展该疗法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传承力度,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增砖添瓦。”(来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相关知识
福建“非遗”送健康 中医传承人下基层义诊
贺氏传承讲习班
传承中医文化、服务人类健康丨中民国康康养集团引领中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山西省级非遗“九针疗法”:用一根银针 行仁爱之术
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市县
养生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贺普仁贺氏针灸
南岸: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打造群众身边健康管家
会元遗传:专业遗传咨询服务与培训 架起基因与健康的桥梁
国医大师贺普仁: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针疗法”: 用一根银针 行仁爱之术
网址: 国家级非遗“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培养传承团队 服务民众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80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