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启动数字化改革,“数字浙江”进入新阶段,数字医疗、人工智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健康生活。近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数字化改革跑出了“高铁”速度,为业界称道。
今年,浙江省人民医院迎来建院40周年。12月22日,在2024健康中国数字建设大会暨浙江省人民医院建设发展大会上,医院重磅发布医学AI智能体集群1.0版。浙江省人民医院从LLM大模型出发,已初步实现医学Al智能体集群1.0版的发展和创新应用,AI赋予医院新的创新动能,科技进步正有力推动着医院高质量发展。
立足“四专”模式 致力打造“智慧医院”
从最初对医院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到2020年开始数字化改革,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渗透到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已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疾病预测、医院管理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当天大会发布的医学AI智能体集群1.0版包括管理、医技和医疗三大门类,将助力浙江省人民医院精准化医疗、精细化管理和集团化建设,打造“智慧医院”。
医技类智能体:医学影像多场景集群化调度智能体、双轮审核与举证解读检验结果智能体、病理复杂任务处理和患者服务智能体;
医疗类智能体:脓毒症多模态早期预警智能体、阿尔茨海默病全域全程管理智能体、高精度柔性眼科机器人及远程手术平台;
管理类智能体:手术全流程精准管理分析预测智能体、全程全域 CBT患者全程精细服务智能体、医疗文本自动生成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智能体、一体自动化静配中心管理智能体。
“智慧医院建设是一个涉及医院全局性的连续性、不断迭代、持续更新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系统性的顶层策划。”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洪朝阳表示,医院党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打造“四专”模式,即成立数字化工作专班,聘请清华大学高级研究员为数字化首席专家,每个科室设立数字专员,规划数字专区,打造滨江院区未来数字化医疗示范基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为此,医院连续3年组织科室申报数字化、智能化医疗项目,已推出5批50个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聚力,实现十大医学AI智能体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应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
为临床发展注入新动能
静配中心作为药品配送的重要环节,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挑战。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学部“一体自动化静配中心管理智能体”的创新应用打开了新的局面。智能摆药流水线、库发一体智能溶媒库、溶媒自动抓取、自动贴、全自动针剂摆药、自动发筐传输一体机、AI视觉技术、智能运动控制……从这一系列关键词,便能直观感受到一体自动化静配中心的智能化程度,极大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人力成本,保障用药安全,该项目还于今年成功转化300万元。
脓毒症作为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异常的危重疾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重症脓毒症多模态早期预警智能体”,将大模型和医疗数据实时整合,搭建起脓毒症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脓毒症提前24小时自动预警。截至2024年11月,该系统已筛查2000余人次,灵敏度达到94.33%,特异度达到87.49%,总体准确率92.67%,大大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看来,人工智能多场景的创新应用,为医院临床发展注入新动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医疗系统的效率和质量,为医生提供更准确、更高效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也带来了更好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
比如,医院放射科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肺结节CT筛查系统,实现了AI自动筛查、提示肺结节,改变医生用肉眼寻找“肺结节”的传统诊断方法,大大提升了肺结节的发现率。输血科研发的基于大数据和AI赋能的输血管理平台,可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针对不同患者情况推荐个体化输血策略。
全流程“智慧就医”
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以患者为中心”是浙江省人民医院“两心”文化建设之一。近年来,医院以服务患者为导向,从诊前、诊中到诊后,全方位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化解了患者门诊就医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
如今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一部手机就能舒适就诊,可实现电子医保凭证“一码就医”、刷脸医保支付、一键候补预约挂号……互联网医院还推出一站式智能复诊功能,线上就能复诊开单、办理住院预约、药品直送到家等。诸多数智便民措施实践案例,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4年4月,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和试点要求,浙江省人民医院与支付宝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大模型深度协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安诊儿云陪诊”服务,以患者为中心,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实现了预约挂号、在线取号、排队叫号、智能导诊、AR院内导航、扫码支付、报告查询、居家护理、复诊续方等线上服务的“一站式”串联,创新构建覆盖门诊就诊全流程、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肚子痛挂什么科?”“抽血在几楼?”“6号CT室怎么走?”上周,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57岁的沈女士独自前来就诊,对着手机上的“安诊儿”提出问题,随后,“安诊儿”替她规划好了接下来的每一步,直接导航至候诊区。在沈女士看来,AI陪诊流程更简单,还能实时掌握叫号进度,进行线上缴费,一个人看病也不会手忙脚乱。
据统计数据,自“AI陪诊”上线以来,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20%,关键节点提醒率达到99%,用药提醒覆盖率达86%,就诊流转效率显著提升。
从接触到远程的改变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医院内部的诊疗工作互联,可以实现健康数据和疾病诊疗数据的互通,而社会医疗资源跨区域互联共享,则可以更好满足大众健康需求。伴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浙江省人民医院也持续创新,致力于从粗放到精细,从接触到远程的转变。
作为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挂靠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研发的“浙里急救”应用,已在全省11个设区市和90个县(市、区)全面应用,并实现全省数据互联互通。在患者发病的事发地、在救护车上的病患,通过系统将实时定位、病人体征即刻传到医院,便于制定急救措施,将急救环节前置,大大缩短抢救时间,切实提升心梗、脑梗等患者抢救成功率。2021年“浙里急救”被省委改革办(省数改办)评为数字化改革第二批“最佳应用”,省发展改革委“数字社会第二批最佳应用”;2022年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系列”之最佳应用。
2023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完成了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左肾肿瘤根治术,让人们见证了5G远程微创手术的强大力量。当天,医院正式启用5G远程机器人手术指挥中心。2024年5月,医院眼科中心原创研发的“‘明眸妙手’高精度柔性眼科机器人及远程手术平台”完成了国内首次杭州朝晖院区-毕节医院相距1800公里的远程实时眼科手术指导。正是利用医工机器人、高清音视频交互系统,借助5G网络切片技术,有效保障远程手术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安全性,让专家随时随地掌握病人情况、掌控手术进程,实现跨地域远程精准手术操控和指导,对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乘”数直上
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加速了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这些喜人进展的背后是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在科研成果数智赋能方面,医院成功将科技与医疗相结合,打造文献资料数据库、临床组织样本库和病历资料数据库,为科研提供预研选题、知识查新、数据提取、数据分析等全流程服务,提升技术、服务和管理,积极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为全国比较早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肺结节筛查工作的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研发的智能胸部影像质评云平台关键技术,实现敏感性95%,特异性93%,已推广至全国300余家医院使用。2024年8月,牙科种植团队成功开展首例增强现实辅助下的动态导航种植手术,此类术式世界范围内尚未见有公开发表。手术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新性地将CBCT、口腔激光扫描数据、患者病例信息和动态导航软件等多模态信息全部集成于AR设备中。通过将手术室中的多个电子屏幕信息集中显示在术者视野中,从而极大地减少了视野切换的需要,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干扰和误差,确保了手术的连续性和高精度。
近期,浙江省人民医院还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未来着力建设两大中心——在越城院区建立浙江省人民医院医学创新转化中心,主攻临床诊断试剂与新型标志物开发、新药创制与分子测试、医疗器械与医用材料研发三大研究转化方向;建设推广示范应用中心,将致力于将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模式和管理创新方面的优秀成果进行系统化展示和推广,打通临床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秩芳华,盛启新章。站在集团化发展的全新起点上,浙江省人民医院将继续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数智”赋能打造智慧医疗新标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相关知识
如何成为健康建设“全省示范”?“诸暨速度”挥写漂亮答卷
2024良食大会在浙江杭州举办
首届杭州都市圈健康城市发展论坛暨 《健康杭州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会在杭召开
探索健康助企模式 杭州实践经验亮相健康企业建设发展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
凝聚社会合力 “世界防治肥胖日”浙江省健康科普活动在杭州启动
2024年“世界防治肥胖日”浙江省健康科普活动在杭州启动
中医药“走出去”能力建设培训班(第三期) 暨中医药健康传播研习活动在我校举办
2024良食大会在杭举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我国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网址: 2024健康中国数字建设大会 暨浙江省人民医院建设发展大会在杭举行 https://m.trfsz.com/newsview81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