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Nature介绍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多学科范式重塑医学科学的未来

Nature介绍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多学科范式重塑医学科学的未来

图片

原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4-00039-w

北京的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期望通过促进合作、开放和创新,在医学教育和研究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地处于北京市中心,旨在成为一个致力于推进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的新高地。创新中心以解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为使命,通过加强科学家、医生、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合作,促进医学研究管线的确定和发展。

创新中心主任梅林介绍,创新中心是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或医院的独特机构,旨在培养高端人才、开展创新性医学研究、组织有目标的科研、加强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和促进科研产出、转化。

北京有十分丰富的科技、临床医疗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首都医科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医科大学,拥有 20家附属医院和 3万张床位,创新中心将与首都医科大学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将科学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挑战。北京南部的大兴区正在建设一个医疗卫生创新区,创新中心过几年后将会搬迁到大兴。

梅林说,"要达到医疗创新心的目标需要各方一起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梅林是一位著名神经科学家,曾经在美国医学研究领域工作 30 多年。

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合作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以及附属医院的共同努力。产业界的参与为创新中心在产品转化提供咨询,缩小科研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我们期望不仅在科学研究上领先,而且在如何应对医学挑战建立一个创新的模式。”梅林说,“创新中心的目标是利用新型研发机构的机制打破传统界限,重塑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格局。”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

Improving Medical Education

创新中心正在通过促进平等来推动机构文化的转变,这对研究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影响:从候选人的选拔到重视学术而非官僚过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都是一样的,”负责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和医院合作的副主任廖新生说。

首都医科大学的住院医师培训系统长期面临挑战,廖新生指出。医院在把住院医生培养能够独立负责病人诊治的医生(比如外科或心血管内科)方面一直进展缓慢。

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优秀的住院医生在培训结束后就能成为主诊医师。“这凸显了首都医科大学加强医师规培效率的必要性,”在美国当了20多年医生的廖新生补充说。

“在华盛顿大学完成培训后,我立即被任命为骨髓移植的主诊医生:一个拥有 20 张床位的病房被分配给我负责。”他指出。他非常欣赏这种具有高度实用性的临床医学教育效果。

廖新生认为,有必要提高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有效性。“要将大量复杂的临床技能有效地传授给规培生是很困难的。”廖新生说。他认为,许多医院低估了教学需求,导致临床培训出现缺口。因此,创新中心决心另辟蹊径,满足这些需求。

创新中心计划与医院开展合作,并从国外引进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学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技巧性的方法。“关键是要传授最基本的东西。这就像学习骑自行车一样,一旦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技巧,其他就会变得很容易。”廖新生举例说。

首都医科大学正在开展一项名为 “阶平班 ”的试点计划。该班将传统的临床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解决高水平医师科学家短缺的问题。它引入不同领域的课程,并允许学生参加跨学科研究小组,在第二年级结束前选定一个博士导师组,进行为期 7-10 年的研究。这种创新的方法旨在培养融合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工程学、制药和公共卫生学科的医师科学家。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让学生成为杰出科学家的环境。”廖总结道。

改革的催化剂

A Catalyst for Change

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建立不同于传统机构的新型医学研究组织模式和创新转化实践,首批资助了25个研究项目和31个优秀青年创新项目,受资助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8个学院,17个附属医院。

青年医师科学家培训计划旨在支持数十名年轻医生,并鼓励他们在临床实践的同时参与基础医学研究。

“这个项目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很快就决定慷慨地资助我的研究项目,”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主鸿鹄表示,“这与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情况大不相同。”

主鸿鹄在白血病临床转化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新方案拥有95%的根治率,并在国际上首次定义了一种新的白血病类型—RARG重排AML。

主鸿鹄曾在中国多家医院工作过,他之所以加入创新中心,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他们看到了我对实际工作的真正热情,而不仅仅是写论文,”主鸿鹄说,“这表明他们重视有实际经验的人。”

主鸿鹄很快就看到了创新中心的文化与其他机构的不同之处,这反映了创新中心一直努力培养的平等。他指出:“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氛围,年轻的PI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挑战领导层的决定。”

创新中心的改革,包括重塑临床管理和PI之间的互动,让医院领导参与进来。

主鸿鹄将继续专注于老年人白血病治疗的突破,以及理解病毒对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的影响。“这种新模式可以帮助从早期阶段培养新一代的医疗专业人员,”他说。

主鸿鹄致力于突破医学研究的边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创新中心对创新和培养中国新一代医师科学家的决心。

Deep Science预印本

相关知识

2015医学考研:中医内科学学科介绍
科学网—共筑健康新未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体型雕塑吸脂中心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介绍
《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规范化学科建设探索》新书发布 推动全科医学高质量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微创整形外科中心简介
中医儿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体型雕塑吸脂一中心简介

网址: Nature介绍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多学科范式重塑医学科学的未来 https://m.trfsz.com/newsview810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