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必答>全部问题>皮肤科>皮肤综合>最近一直长痘痘,每天吃两粒“香丹清...
匿名女32已回复
最近一直长痘痘,每天吃两粒“香丹清”排毒养颜,但是才吃3天就开始拉肚子,我还能不能继续吃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魏威胜主治医师东莞市石排医院皮肤科二级甲等
擅长:灰指甲,痤疮,体癣
已帮助用户: 72043
指导意见:根据你的描述以及症状,考虑这个是痤疮,俗话说的痘痘.可以晚上睡前外用阿达帕林凝胶.吃了拉肚子就要吃了,有副作用
有用0
关注
王辉主治医师南宫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二级
擅长:乳腺增生,副乳乳腺癌,急、慢性乳腺炎
已帮助用户: 445891
指导意见:需要停止使用,这种情况说明身体不大适应,我们只需要外涂甲硝唑凝胶暂时停止使用口服药物,保持饮食清淡,再观察看看
有用0
相关问答
嘴巴四周一直长痘痘的原因考虑有以下几种:
1、寻常的痤疮,可以外用硫磺皂进行洗脸,平时尽量使用化妆品,给皮肤创造一个透气舒适的环境,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以服用湿毒清胶囊之类的药物排毒。
2、可能是由于上火可以抹点抗炎药膏进行治疗,比如红霉素软膏。
建议患者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在生活当中也应当注意,不要过度的情绪激动,不要吃热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由于怀孕以后,孕妇身体的激素水平有关,也与孕妇遗传有关。当怀孕后孕妇体内会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以及孕激素,有部分孕妇的雄激素也会增加,导致皮肤的毛孔变大,体内激素分泌失衡成为导致痘痘。
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妇产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红斑狼疮,皮肌炎,银屑病,性传播疾病,白癜风,痤疮
长痘痘一般指的是长痤疮。脸上长痤疮的患者一般可以适量吃香蕉。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常会出现黑头粉刺、丘疹等症状。如果脸上长痤疮,建议患者少吃或者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适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香蕉、西红柿等。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脸上长痤疮的患者适量吃香蕉一般不会导致皮肤情况更为严重,还能为身体补充维生素。
如果患者长完痤疮后,留下了痘印、痘坑等,可以考虑做光子嫩肤。光子嫩肤一般通过强脉冲能量穿透皮肤组织,起到淡化色素沉着、祛痘印等作用,此外患者做完光子嫩肤后还能改善皮肤粗大,并且可以维持2-3年。患者一般做一次光子嫩肤,需要花费800-3000元左右,受到皮肤情况、医院级别、当地消费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具体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王晓彦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天坛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色素异常性疾病、药疹、结缔组织病及性病的诊治。擅长各种皮肤肿瘤的病理诊断。
个人的体质原因会导致淋巴排毒不好,而出现脸上经常长痘痘,首先平常尽量不要吃辣椒,生姜,大蒜,还有肥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平常要多吃蔬菜水果,淋巴长痘是在排毒,应该多吃些凉性食物。但是在西医的角度,应该是夏天流汗多造成的感染长痘。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皮肤一直长痘痘可能是习惯不良、病原菌感染等原因导致的。
1.习惯不良:如果经常进食高糖、油腻、辛辣等食物刺激皮肤,或者经常睡眠不足,不注意局部卫生清洁,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可能会引起内分泌失调,从而导致皮肤一直长痘痘。
2.病原菌感染:如果存在病原菌感染,可能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发皮肤一直长痘痘,建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如果是在青春期,脸上长痘痘,要具体看是有什么原因所引起的。青春期生长发育旺盛,油脂也分泌比较多,多数现象下不需要太担心。如果是痘痘过多,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皮肤科明确是否寻常痤疮,还是有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果是要进一步找原因,则需要在内分泌科进一步做相关的检查,在女性最常见的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继而出现雄激素过高所导致。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相关知识
香丹清58元一盒多少粒
最近右脸部的下边接近脖子的地方长痘痘
长痘痘喝全脂还是低脂牛奶
香丹清一盒多少粒?香丹清一盒吃多久?
喝青汁长痘痘是怎么回事?喝青汁长痘痘怎么办?
香丹清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香丹清怎么服用
香丹清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常服用香丹清的好处
痘痘地图搞清楚!反映不同身体毛病!下巴长痘=內分泌失调
香丹清胶囊多少钱一盒
香丹清危害
网址: 最近一直长痘痘,每天吃两粒“香丹清... https://m.trfsz.com/newsview84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