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焦虑现象已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民焦虑”时代已经来到,焦虑正成为一种残害人们精神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使人担心、害怕心理,使人思维混乱,烦躁不安,产生心慌心悸、恐惧情绪……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而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治疗,焦虑症严重是极有可能产生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生命的危险行为。
《2017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中显示,随着焦虑频次的升高,居民处于疾病状态的比例也越高;多数时候处于焦虑的群体疾病状态的比例高达53.6%,而表示没有焦虑的群体疾病状态的比例仅为5.3%,这意味着经常焦虑的人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的10倍!
为什么会患上焦虑症?焦虑症是如何影响我们身体的?
科学研究表明,脑内神经递质紊乱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当然我们知道心里因素是部分焦虑症发病的诱因,但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内某些神经递质发生紊乱是导致焦虑症的罪魁祸首。所以,焦虑症是一种生物性疾病,而不仅仅是心理疾病。具体而言,焦虑症的产生主要与以下三种神经递质密切相关。
1.去甲肾上激素
去甲肾上激素是一种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处于警惕的环境中,让人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瞳孔放大,在某些危险的情境下,这种神经递质的过多分泌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当人们处于一种无压力、无危险的安全环境中,去加肾上激素仍然分泌过多,就会使人长期紧张不安,焦虑症便产生了。
2.5—羟色胺
当我们脑内的5一羟色胺受体受到5一羟色胺的刺激后,数量就会增多,这种物质可以抑制紧张情绪。但当这些受体数量减少时,对紧张情绪的抑制作用也就会相应的减轻,于是紧张焦虑的情绪不断出现,焦虑症也有出现了。
3.伽马氨基丁酸
伽马氨基酸丁是一种能够抑制大脑过度兴奋的神经递质,使得大脑恢复平静轻松的状态,但是,一旦这种物质的浓度降低了,对于大脑的抑制作用也就起不到大作用了,这样就会使大脑因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而感到焦虑。
那么被焦虑症缠上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既然焦虑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脑内神经递质的紊乱,那么恢复这些紊乱的神经递质就成为了治疗焦虑症的关键。
一直以来,服用药物是大多数人治疗焦虑症的首选,但其实很多人忽视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与不良作用。药物治标不治本,是药三分毒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在焦虑症的治疗过程中这些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多数患者都曾表示,使用药物治疗,一旦停止服用,症状便会复发,甚至比吃药之前更严重,同时,药物并无法调节我们大脑中这些紊乱的神经递质,因此,焦虑症的最佳治疗是需通过外界干预方式,调节神经递质的生产释放,从而治疗焦虑症。
物理干预,安思利普提供科学便捷的解决方法
安思利普家用治疗仪,采用CES微电流刺激治疗方式,属于高科技物理疗法,在家就可做治疗。这种治疗焦虑症的方法最早见于国外的研究。1949年苏联科学家将CES应用于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治疗,最初使用CES治疗时,医生和研究人员经常选择将电极贴在眼睛上,因为他们认为透过颅骨电流是无法透过的,后来研究者才发现把电极放置在耳垂是更为方便,而且相当有效。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关于CES的动物实验首先在在美国田纳西大学(现在的威斯康辛医科大学)开始。很快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在圣安东尼奥开始了人体临床实验,更多的实验开始进行。
在CES治疗过程中,用户会体验到一种个令人愉悦的感觉,他们报告说,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轻”,思路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放松舒适的状态在医学被称为“阿尔法状态”。
大多数用户报告,在治疗过程中焦虑水平有明显地降低,其它用户报道在使用两到三天以后,焦虑症状有明显地改善,也有些用户需要使用9到10次才见到疗效。
安思利普微电流刺激治疗仪的治疗原理实质上通过颞部向颅骨传递特殊专利波形,直接刺激主管心理及情绪活动的大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系统,促使其分泌释放能够调节个体情绪与认知的各种神经介质,如1、去甲肾上激素,5-羟色胺,影响和改善异常的脑电波,增强Alpha波活动,降低Delta波活动,迅速降低应激激素的分泌,改善生理信号,如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皮电、皮温。从而有效的控制紧张不安、失眠烦躁等,调节焦虑状态。
焦虑症并非什么难治之症,关键是如何选择更好的方法,而安思利普正在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焦虑症困扰。未来,愿我们都不再焦虑,愿我们都能从容自在的生活。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相关知识
焦虑症治疗方法 三大方法可缓解焦虑症
治焦虑症最好的办法,焦虑症治疗的具体方法
训狗方法:如何解决狗狗的分离焦虑症
缓解焦虑症最有效的方法
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焦虑症的5大疗法 自我催眠有利于调节焦虑症
怎么治疗焦虑症方法
焦虑症平时怎么自己解决治疗
焦虑症的自愈方法有哪些?
焦虑的自然疗法:科学、副作用和缓解
网址: 全民焦虑症?安思利普提供科学便捷的解决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84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