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往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复方性质,其用药数量之繁多,从数味至一、二十味不等,这无疑增加了药名写法的复杂性。理论上,药名的命名应当严格遵循药典或本草的经典命名,确保准确无误。然而,在我国这片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土地上,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使得药名的用字、用音、用意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除了药典、本草、植物等正名之外,中药还拥有着数量远超正名的别名,这些别名包括土名、俗名、地方名、商品名等,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中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习惯。以车前草为例,其在全国各地的别名竟多达三十余种,足见药名复杂性的程度。
在调配中药处方、搜集民间秘验方以及向老药农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写法的别名,如月石、圆眼、二花、川足等,这些别名有的易于理解,有的则难以辨认。为了与正名相区分,我们暂且称之为“偏名”。然而,在不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这些偏名无疑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麻烦,甚至可能因误解而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产生不良后果,同时也阻碍了中药经验和技术的交流。
为了深入了解这类偏名的成因,我们特地将历年在业务中见闻所及的种种写法进行粗略分类,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识别和理解的参考。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拆字和谐音"
这类名称的表现方式,巧妙地将药名全称中的某个字分拆开来,以部分代表整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命名风格。例如,“人言”即为信石,信石中的“人言”二字,不仅传达了这种药材的某种特性,更在无形中赋予其一种神秘而深邃的韵味。再如“古月”胡椒,将胡椒中的“古月”二字提取出来,既简洁又富有诗意,令人过目难忘。
同时,这种命名方式还包括简化药名中的某个字,如“寸干”射干、“石斗”石斛,这种简化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记忆和使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药名的独特性和识别度。
此外,谐音命名法也是中药命名中的一大特色。它利用一些字音相近的字来代用原字,如“辛乙”辛夷、“贝也”萆薢,这种命名方式既保留了原名的音韵之美,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联想。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谐音命名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补骨脂的别名“破故纸”,就是从“婆固脂”讹传而来,这种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中药命名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反映了中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至于“土古”地骨皮和“大交”秦艽的命名,则更是将拆字与谐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土古”地骨皮,土为地的拆字,古为骨的谐音,这种命名方式既体现了中药命名的智慧,又使药名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内涵。而“大交”秦艽的命名,则更加巧妙地将拆字与谐音融为一体,“大”字可看成“秦”的拆字,“交”与“艽”音近,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易于记忆,更使药名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艺术美感。
古月(胡椒) 月石(硼砂)
人言(信石) 月黄(藤黄)
寸香(麝香) 寸干(射干)
禾木(蘇木) 米壳(粟壳)
石斗(石斛) 薄可(薄荷)
丁历(葶苈) 辛乙(辛夷)
辛一(辛夷) 贝子(贝齿)
贝也(萆薢) 玉黄(月黄)
宅下(泽泻) 七厘(蒺藜)
豆士(豆豉) 三礼(山奈)
介白(薤白) 化石(滑石)
活石(滑石) 阿为(阿魏)
石尾(石苇) 黄七(黄芪)
内仁(蕤仁) 才胡(柴胡)
大王(大黄) 七艾(祁艾)
海早(海藻) 活虱(鹤虱)
钩丁(钩藤) 秦爪(秦艽)
苍儿(苍耳) 力芦(藜芦)
子苑(紫苑) 双皮(桑皮)
双术(霜术) 来丸(雷丸)
木必(木鳖) 必卜(荜拨)
元召(连召) 白布(百部)
皂吉(皂角) 合桃(核桃)
半下(半夏) 故纸(固脂)
卜可(薄荷) 奴会(芦荟)
只十(枳实) 斗令(兜铃)
充玉(茺蔚) 土古(地骨)
大交(秦艽) 全仁(前仁)
明花(蒙花) 盆砂(硼砂)
" 歇后 "
这种命名方式,巧妙地运用了典故、成语或药名全称,而巧妙省略了其本来的药名,使得处方中的药材名称显得既神秘又富有文化底蕴。实际上,从药名的范围广泛来看,这样的命名方式所涵盖的种类远不止这几种。
举例来说,伏水(马钱)这一名称便源于“马前(钱)泼(伏)水”的典故。这个典故中的“马钱”二字被巧妙地隐去,而留下“伏水”作为代表,既保留了药材的实质含义,又增添了一份文化韵味。在处方中,马钱有时也会被写成“马前”,这种变化并不影响其本质含义,却使得药材名称更富有变化与趣味性。
再如穿杨(百部),这个名称则来源于“百步(部)穿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百步穿杨的技艺高超,而百部作为一种药材,也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人们赞誉。有时,百部也会被写作“百步”,这种写法同样体现了药材名称的灵活多变。
最后,金钗(石斛)这一名称更是富有诗意。石斛的形状犹如金钗之股,古人便将其称为“金钗石斛”。在处方中,人们往往隐去石斛而直接用金钗来表示,这种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命名方式,既方便记忆又富有美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地区习惯将石斛看作是粗石斛,而将金钗看作是细石斛,这种区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材名称的统一性,但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
" 隐喻 "
1、借用
一些相关的用字、用词来隐喻某一种药种者,如“三仙"隐喻山楂、神曲、麦芽;我国的十二生肖,以丑代牛,以申属猴,故药名中也出现以丑代牛,如黑丑,以申代猴,如申骨:五谷虫是蝇蛆,水仙子一词是借用蝌蚪之名,又衍生为罗仙子,牛银系与马钱子相对仗而育。
黑丑(牵牛) 丑宝(牛黄)
申红(猴竭) 申骨(猴骨)
申姜(猴姜) 申枣(猴枣)
牛银(马钱) 坤草(益母)
伏龙肝(灶心土)
白龙粉(玄明粉)
水仙子(五谷虫)
罗仙子(五谷虫)
牵牛子分黑白二种规格,习惯认为黑色作用大,乃以“黑丑”代表,故尚有“白丑”、“黑白丑”、“二丑”,及重叠写成“丑牛”意义相同,因商品均混装为多。隐喻的写法,尚可以包括方言、地名、性味、性质、作用等用词来表示的。
2、方言
是指用字、读音、含意带有地方方言和地方色彩者。如吴萸在广西叫左力,泽泻叫文且来自福建,贝齿古时当货币,在云南称海巴。
文且(泽泻) 海巴(贝齿)
左力(吴萸) 大川(胡椒)
川占(白蜡) 毛巾(茅根)
谷花(菊花) 只径(桔梗)
勾陈(钩藤) 钩田(钩藤)
文陈(茵陈) 马蹄(荸荠)
沙姜(三奈) 木夕(木贼)
杷入(杷叶) 巴入(枇叶)
山姜子(红豆蔻)
留求子(使君子)
3、地名
药名中含有地名的代号者,如巴豆叫江子,巴指巴蜀,今四川也,巴蜀过去亦称江州故名。有的地方名,如西、南、东、北、土、洋、胡、羌、蛮乃系一种泛称。
江子(巴豆) 东胆(熊胆)
南杏(甜杏) 南豆(扁豆)
西芎(藁本) 西土(硫黄)
西丁(硫黄) 西党(党参)
北杏(苦仁) 川甲(山甲)
川军(大黄) 花川(花椒)
土太(萆薢) 土芎(藁本)
土盐(扑硝) 洋果(大海)
洋冰(樟脑) 广皮(陈皮)
淮山(山药) 口芪(黄芪)
口党(党参) 蛮姜(良姜)
藏硇(硇砂) 海南香(沉香)
叭哒杏(甜杏)
海南子(槟榔)
安南子(大海)
巴旦杏(甜杏)
二泉胶(阿胶)
广香(广木香)
淮夕(淮牛膝)
胡连(胡黄连)
洋赤豆(相思豆)
姜核仁(胡桃肉)
4、性味
药物有香、甜、苦、酸、辣等性味,用以命名者。
主在治痛的:小建中汤、甘草粉蜜汤。
芳香(白芷) 甜草(甘草)
香本(藁本) 苦薏(莲心)
甘杞(枸杞) 甘菊(菊花)
苦菊(野菊)
苦参子(鸦胆子)
百辣云(生姜)
5、性质
指药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如铅粉叫水粉和胡粉,说明可以用水调或调后成糊状。吸铁石即磁石,具有磁性而能吸铁。
6、作用
说明药品的功能和作用。如大黄叫将军,表示力猛,滑石叫“画石”可以画画,甘草旧称国老,会意功能调和百草,为佐伍所必需。
国老(甘草) 将军(大黄)
画石(滑石) 奇粮(土苓)
宫粉(铅粉) 扶筋(骨碎补)
接骨丹(自然铜)
仙灵脾(淫羊藿)
小活血(茜草)
大活血(大血藤)
牙痛子(天仙子)
头痛花(芫花)
" 会意 "
根据名称的含意来体会的,并包括用药部位、加工结果、商品规格、科属等。
1、名称含意
如活宝言水银的流动性活泼,因比重大,落地后见孔即入;皂角在树上象一把倒挂的刀;芦荟叫象胆,表示苦味象胆,或颜色和味均似象的胆,二宝花、双花、二花指忍冬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如金银之色,用二宝来形容之。
二花(银花) 双花(银花)
土元(土鳖) 土龙(地龙)
土狗(蝼蛄) 守宫(壁虎)
天龙(壁虎) 盐蛇(壁虎)
天虫(僵蚕) 活宝(水银)
竹矢(雷丸) 竹苓(雷丸)
象胆(芦荟) 悬刀(皂角)
白虎(石膏) 柑丝(桔络)
虫衣(蝉蜕) 金退(蝉衣)
小辛(细辛) 少辛(细辛)
三全(桂元) 生花(红花)
枝香(藿香) 恶实(牛蒡)
砒黄(红砒) 大料(大茴)
虫仓(倍子) 虎掌(南星)
玄武版(龟板)
川四腿(豹骨)
长虫皮(蛇蜕)
二宝花(银花)
还魂草(卷柏)
仙人衣(蝉蜕)
紫河车(胎盘)
百花精(蜂蜜)
牛屎虫(蜣螂)
蠡实(马蔺子)
冬均(使君子)
童参(太子参)
千年冰(人中白)
万年霜(人中白)
天师栗(苏罗子)
百虫仓(五倍子)
天鼠屎(夜明砂)
仙人头(枯罗卜)
打屁虫(九香虫)
美人豆(相思豆)
鸳鸯豆(相思豆)
2、用药部位
用药物所生部位来命名的。如上甲指鳖甲,下甲即指龟板,因鳖用的是背甲,龟用的是腹甲,故名以上、下。
上甲(鳖甲) 下甲(龟板)
左壳(牡蛎) 脐香(麝香)
炁脐(脐带) 龙牙(龙齿)
果皮(枯皮) 柴首(柴胡)
米仁(薏米) 甲片(山甲)
棕衣(棕皮) 血余(人发)
芋肉(山茱萸)
兰叶(大青叶)
紫梗(紫草茸)
水鱼甲(鳖甲)
竹二青(竹茹)
白利壳(蚧壳)
分心木(胡桃夹)
大夫叶(牛蒡叶)
白瓜子(东瓜子)
白瓜皮(东瓜皮)
中白丹(人中白)
芦桔叶(枇杷叶)
3、加工结果
名称选用加工方法的结果来取名的。如青矾煅烧后颜色变红,故名绛矾。
烧雄(雄黄) 伏地(熟地)
扫盆(轻粉) 盆硝(芒硝)
瓜竭(血竭) 脊片(狗脊)
开冬(麦冬) 六汗(续断)
炉底(密陀僧)
丹底(密陀僧)
金底(密陀僧)
丹头(炉甘石)
绛矾(煅青矾)
草稍(甘草稍)
生军(生大黄)
熟军(熟大黄)
酒军(酒大黄)
青缸花(青代)
甘中黄(人中黄)
槟榔钱(槟椰)
4、商品规格
这些用名,根本不是药名,而是药材的规格和等级,因相沿成习,在一定的场合下也作为药名来应用了,因它从字义上看大部分与药物本身无关,最易迷糊人。
正提(续断) 付提( 续断)
七开(巴豆) 八开(巴豆)
五爪(化红) 六爪(化红)
七爪(化红) 大活(独活)
大花(丁香) 大白(槟榔)
太白(槟榔) 干白(当归)
结面(党参) 卜奎(黄芪)
玉魁(白芍) 玉斗(白芍)
天片(茯苓) 地片(伏苓)
平片(茯苓) 大仁(桃仁)
寸冬(麦冬) 寸芸(大芸)
寸已(防己) 粉草(甘草)
光条(山药) 毛条(山药)
枣王(枸杞) 贡果(枸杞)
台寸(麝香) 元寸(麝香)
当门子(麝香) 石黄(雄黄)
腰黄(雄黄) 均姜(干姜)
川均(干姜) 庄黄(大黄)
西庄(大黄) 西吉(大黄)
中吉(大黄) 片吉(大黄)
蛋吉(大黄) 苏结(大黄)
京结(大黄) 香结(大黄)
刁安(上桂)
花太白(槟榔)
伽南香(沉香)
董陆香(乳香)
东坡蔻(白蔻)
缩砂蔤(砂仁)
5、科属
用科属之名做药名者。
紫葳花(凌霄花) 卫矛(鬼箭羽)
银杏(白果) 胡椒花(荜茇)
薯蓣(淮山药) 水母(海蜇)等等。
" 形象 "
根据药材的外形和花纹来命名,如山茱萸叫枣皮,因色、形如红枣之皮;木笔形容辛夷花状如毛笔。也有少数是指原植物形态的,如萎蕤(葳蕤)乃形容玉竹的叶、果下垂貌;望江南叫羊角豆,是指豆荚如羊角状。
八角(大茴) 谷茴(小茴)
圆眼(桂圆) 圆圆(桂圆)
百足(蜈蚣) 川足(蜈蚣)
文甲(玳瑁) 手桔(佛手)
手柑(佛手) 左扭(秦艽)
木笔(辛夷) 刚子(巴豆)
双丁(钩藤) 双勾(钩藤)
勾勾(钩藤) 单勾(钩藤)
弔篪(钩藤) 大角(玄参)
丈角(玄参) 冰石(石膏)
芒芋(泽泻) 蚕羌(羌活)
丈青(麦冬) 耳香(乳香)
天丁(皂刺) 皂丁(皂刺)
法珠(法夏) 法元(法夏)
曲蟺(地龙) 赤虫(地龙)
绵纹(大黄) 黄牙(硫磺)
地栗(荸荠) 片脑(冰片)
文术(莪术) 香棒(白芷)
灰包(马勃) 榔玉(槟榔)
葳蕤(玉竹) 山花(明党参)
银耳(白木耳)
雪耳(白木耳)
条参(北沙参)
猴姜(骨碎补)
毛姜(骨碎补)
泡参(南沙参)
布瓜(丝瓜络)
甲珠(穿山甲)
枣皮(山茱萸)
木莲(鬼馒头)
肉果(肉豆蔻)
玉果(肉豆蔻)
文蛤(五倍子)
狼目(路路通)
狼眼(路路通)
土子(无名异)
秃子(无名异)
白石(阳起石)
大腹子(槟榔)
大红袍(花椒)
文武实(桑椹)
血丽花(血竭)
大将军(蜣螂)
鸡头肉(芡实)
大洞果(大海)
将军干(蟋蟀)
鸡骨香(降香)
羊肠枣(猴枣)
龙牙合(百合)
宝鼎香(姜黄)
草珠子(薏苡仁)
万子果(枳椇子)
羊角豆(望江南)
红石膏(寒水石)
桂丁香(肉桂子)
九孔子(路路通)
风球子(路路通)
黄鱼耳(鱼脑石)
鱼枕骨(鱼脑石)
鸡舌香(母丁香)
黑石子(无名异)
红花艾(益母草)
"同名异物"
以上五类中所举的例子,有一些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如:
文蛤(五倍子与蛤壳)
黄牙(硫黄与黄金)
大红袍(花椒与丹参)
破故纸(补骨脂与木蝴蝶)
守宫(壁虎与石龙子)
苦薏(莲心与野菊)
天龙(壁虎与蜈蚣)
紫河车(胎盘与蚤休)
象胆(芦荟与大象胆)
将军(大黄与硫黄)
大活血(大血藤与千年健)
白虎(石膏与石灰)
接骨丹(自然钢与水东瓜、岩笋、红马蹄草等草药)
鸡骨香(中药有降香和沉香,草药有驳骨消和九节茶)
在中医药学的广阔领域中,中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效。为了确保中药在调配和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文所选用的中药品种主要遵循多数习惯为准的原则。这既是对中药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用药实践的考量。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中药处方的“偏名”犹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本文所提及的,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百之一二而已。这些偏名,有的源于古代医籍,有的则是民间流传,它们虽然指向同一种药材,但名称却千差万别,这给中药的识别和应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还有一类草药,它们具有较强的地区性特点,名称更是五花八门,难以枚举。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一一选入,这无疑是一个遗憾。但这也提醒我们,在介绍和使用草药时,应当格外注意其科属和学名,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帮助求医者正确选用中药,建议在介绍中药时,除了注明其常见的名称外,还应尽可能注明其科属,必要时甚至可以写出其学名。这样一来,即便面对众多的中药偏名和地区性草药,求医者也能根据科属和学名,找到准确的药材,从而实现中药的精准治疗。
综上所述,中药的品种繁多,名称各异,我们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多数习惯为准的原则,并尽可能注明其科属和学名,以确保中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药偏名的出现,有其历史根源,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
有来自正确方面:
①如海南子、安南子、留求子为文献所固有,因不常用,偶一出现,“又面生来又面熟”,迷迷糊糊,一时回忆不起。
②根据方便书写而创用,如大黄别名将军,故创用了“生军、熟军”,陈皮以广东产者质量最佳,乃有“广皮”之称。淮山、西党、口芪、川甲均属之,此类别名,较为明白易懂,故常用。
③许多商品规格名称,如五爪、七爪,天片、地片、正提、付提等作为药名用,对不熟习过去商业情况的人就无法理解。
④开方的人为了避免引起病人的恶性刺激,乃有意将砒霜写成“人言”,防止病人畏服或滥用。
来自不正确方面的有:
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含意晦涩、穿凿附会,象大仁、三全、人交、找人(枣仁)、毛巾、只径、胡〇(茯苓)、穿扬、内人(蕤仁)等,非常令人费解;也有写方的人,在开方时信笔一挥无意识而造成的,如将桑叶、苏叶、杷叶写成“桑也、苏业、杷入”。
更有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所影响而造成的,如开张(陈皮)、鸿福(红柴胡)、财发(北柴胡)、万金(蔓京)、福临(茯苓)、吉利(蒺藜)、全福(旋复)、黄金(黄荆)、财神(柴胡、升麻)等,不但充满着腐朽的封建意识,而且生搬硬套,不易看懂,应当严肃批判,加以彻底肃清,不要再让它的毒素散播。
“偏名”既存在两个方面——正确的与不正确的,所以对它的看法也应当作具体分析。譬如目前我们视为偏名的薯蓣、银杏、守宫,其实原来是药材的正名,而后因被通俗的山药、白果、壁虎所替代,退居了次要地位,这好象“鳢肠”是早莲草的植物名,很多文献作为正名,假如有人在处方上采用的话,一定会被人看成是假名了。
同时本文所列偏名在注解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正名,也有用偏名的,如玉黄的注解用“月黄”而弃“藤黄”,目的是与偏名的来源相吻合。
因之,我们可以把这些偏名产生的后果如何,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俗易懂,笔划不多,如川军、淮山、广皮、寸冬、二花、半下、甲珠、黑丑、坤草、虫衣、米仁、元寸、双勾、天丁、雪耳、枣皮、泡参、北杏、芋肉、脊片、八角、文甲等,为大家所习知而常用,可以有选择性的加以保留;
第二类是含意不明,如蛋吉、干白、玉斗、伏水、天片、结面、丈角、六汗等,为人们所不解,这是当前处方中的难题,发生麻烦的都是这类名称考人,应当不采用,让它退出处方的历史舞台;
第三类是带有封建迷信毒素的,这类名称在解放后逐渐消除,只是偶而还有残余,如万金、全福、福临、黄金等,应该进一步肃清,对个别具有简化意义者可以改造,如万金改写万京。
总之,对“偏名”的应用问题,要分别对待,取其精华,弃除糟粕。但在中药处方上,原则上还是要提倡使用正名为好。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知识
中医十大经典古方药丸 国内最有名的10大医方名药→榜中榜
中药减肥偏方有哪些?哪些中药偏方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减肥瘦身的神圣中药古方
夏日减肥瘦身的神圣中药古方
入夏减肥瘦身的神圣中药古方
春夏减肥瘦身的神圣中药古方
中药古方助你减肥瘦身
8个中药偏方让你白发变黑发
十大泡酒千古名方 十个古方药酒方
追古溯今话养生
网址: 中药材的“偏名”——古今处方签上的黑话 https://m.trfsz.com/newsview84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