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美训练方法

健美训练方法

注意事项 贯彻整个训练计划中。 视不同的训练周期。 视不同的动作组合。 视不同的训练对象。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关于健美训练方法 第一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一、 健 美 训 练 的 精 神 因 第二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一)确立达到锻炼的理想目标 树立正确的信念 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和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制订切合实际的年、阶段、周、课训练计划 第三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提高训练效果的精神因素 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全神贯注,意念集中 第四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三) “想象技术”的运用 “联结式”想象 “分离式”想象 第五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不同体质人的训练方法 第六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一)瘦弱型体质 瘦弱型的体质特征: 身体削弱,肌肉干瘪无力体脂很少; 代谢能力好,运动时易疲劳,恢复能力差; 力量能力差; 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较慢。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瘦弱型体质的训练 多做基本动作,少做孤立动作 提高训练强度 较少训练组数和次数 减少训练频率 减少有氧训练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运动型体质 运动型的体质特征: 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体脂较少; 身体比例匀称; 运动能力较强,恢复能力较快; 通过力量负荷训练,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较快。 第九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运动型体质的训练 训练中应包括基本动作和孤立动作两种; 训练强度交替变换; 较高训练组数和次数; 合理安排训练频率; 保持正常的有氧训练频率。 第十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三)肥胖型体质 肥胖型体质的特征: 体格粗壮,体脂较厚; 新陈代谢较慢; 肌肉和力量容易增加; 减脂效果比较差。 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肥胖型体质的训练 应以有氧训练练习为主,基本动作和孤立动作混合练习; 增加训练强度; 合理安排训练组数和次数; 训练频率适中; 增加有氧训练频率。 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三、健美训练方法与运用 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一)渐增超负荷训练法 定义: 在力量训练中: 给予机体不断超出负荷与强度的刺激; 使机体获得“超负荷补偿”或称“超量恢复”效应; 不断提高机体承担负荷的能力与训练水平。 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应 用 重要提示:使肌肉逐渐增加负荷 增长力量:采用较大的重量 增加肌肉的围度:重量逐渐增大的同时,增加训练组数和周训练次数 增加肌肉耐力:减少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或增加训练组数和训练次数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注意事项 贯彻整个训练体系。 坚守有低到高、有小到大的原则。 合理安排训练节奏(训练周期)。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 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二)孤立训练法则 定义: 指在训练某部位肌肉时,尽可能排除协同肌的作用; 使锻炼肌肉(部位)最大程度地单独(孤立)承受运动负荷的集中刺激; 达到重点发展及突出该部位肌肉之目的。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应 用 重要提示:减少对抗肌等肌群的用力。 最大限度地单独发展某一部位的肌肉; 尽可能使主要作用力的肌肉与其肌肉分开。 区别对待 初级训练 中级训练 高级训练 超高级训练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注意事项 提高肌肉协调控制能力。 思想高度集中(意念)。 提高肌肉的反应与感觉能力。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三)多组数训练法则 定义: 对所选用的练习动作进行较多组数的重复性间歇练习(3~4~5~6组或更多) ; 保证锻炼部位应达到足够的训练负荷量; 使锻炼肌群充分达到“发胀”、“饱和”、“泵感”的理想状态。 第二十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应 用 重要提示:使肌肉群完整彻底地练习和使肌肉发胀到最大限度。 根据不同训练的部位和相同部位的不同动作数,采用或安排的组数应有所区别。 3—4组 4——5组 5——6组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注意事项 做到不同练习者在组数上应有明显的区别。 严守训练规律。 防止疲劳与运动伤病的发生。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四页,2022年,8月28日 (四)顶峰收缩训练法则 定义: 指当某个动作做到肌肉收至

相关知识

增肌训练方法
形体训练的正确方法
浅谈健身训练中的增重方法
高aca训练方法
健康体能训练的方法.pptx
有关形体训练的方法
形体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减肥的主要训练方法有几种
力与美:形体训练与体育健康
Tabata训练法

网址: 健美训练方法 https://m.trfsz.com/newsview86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