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荣昌:科研路上逐梦者 学生成长引路人 ——记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甘玲

荣昌:科研路上逐梦者 学生成长引路人 ——记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甘玲

在科研路上,她虽没有三头六臂,但一走进实验室,她就是勇往直前的“铁娘子”,带领团队攻克仔猪应激损伤与营养调节的种种难题;在“三尺讲台”上,她是诲人不倦的大学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桃李芬芳育栋梁。

她叫甘玲,是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同时被聘为“重庆市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重庆市生猪产业体系畜牧机械与智能装备功能研究室主任”。

甘玲指导学生

科研战场上敢于拼搏

甘玲今年42岁,日以继夜的潜精研思并没有褪去她的光彩,知性、大气、自信、干练,仿佛刻在了她的身上。

时间回到2000年,22岁的甘玲从西南大学毕业,并选择留校任教。任教期间,甘玲仍坚持学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就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更远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进行“修炼”,一头扎进了动物神经营养调控研究。

甘玲的科研之路近乎“痴狂”:为了赶科研进度,她全天在实验室“封闭”研究;她曾一个多月不回家,吃住在实验室,累了就搭在办公室长凳上小憩,半夜仅利用实验过程中等待的时间补觉。

刻苦努力加上天资聪颖,甘玲被聘为研究生导师,也成为学校少有的年轻教授。那一年,她38岁。

是什么让甘玲这么“拼”?甘玲说,做科研最好的动力是爱:对自己的爱,对家庭的爱,对社会的爱。

出于对自己的爱,她选择仔猪应激损伤与营养神经免疫调节这个研究方向,让自己学有所用,探索更广阔的知识“蓝海”;出于对家庭的爱,她选择继承母亲坚韧、奋进的精神,同时为孩子们树好榜样;她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繁育和猪肉生产、消费大国,该项研究对于推动国家生猪产业,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出于对社会的爱。

多年的科研之路也为甘玲留下点点足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基金等项目十余项,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甘玲做实验

学术探究中敢于提问

甘玲说,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敢于提问,是她和团队科研工作的“致胜法宝”。

时间回溯至2012年。

甘玲和团队在前期的研究积累上,发现营养素对动物应激损伤神经免疫系统的调节至关重要,这对仔猪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性作用。

于是,甘玲和团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营养素来增强仔猪肠道免疫力,保护断奶仔猪肠道健康?

甘玲介绍,肠道神经系统充当着免疫系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监测肠道的稳态。然而肠道神经元是应激状态下病原感染首当其冲损伤的靶细胞。因此,顺着上述问题的思路,甘玲团队试图以肠道神经元作为营养素调节的靶点,去维持断奶仔猪肠道神经免疫稳态。

“不会提问的人,是很难搞创新的。”甘玲说,每一项科研都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分析可行性,进行反复验证,再得出结论。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甘玲和团队搜集整理了各类实验数据,夜以继日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经过不懈努力,甘玲和团队创造性地研发出两项应激调节剂,目前该两项应激调节剂的专利正在等待授权。

教学之路上敢于探索

科研之路上拼尽全力,作为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甘玲在教学之路上也绝不含糊。

梅宏远是甘玲带的硕士研究生。在跟随甘玲做研究的两年中,梅宏远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功的背后,除了梅宏远的刻苦努力,也与甘玲的言传身教紧密相关。

在指导梅宏远论文时,不管是词句的推敲,还是数据的把控,甘玲都会仔细琢磨,一篇论文修改十几遍是家常便饭。

“只有当论文准确无误时,我才放心让学生拿出去发表。”甘玲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苛。她常常教导学生,科研工作就要全心投入、敢于探索,在学生们的眼中,甘玲就是“女超人”。

20年的教学生涯,甘玲共指导研究生获重庆市研究生创新项目2项,获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基金3项,校级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1篇。同时,她主编教材两部,主持校级教改项目及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各1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

“科研和教学没有止境,只有不尽的探索。在经过曲折的道路后,才能实现超越。”甘玲说。

相关知识

硕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2023级博士、硕士研究生入学报到日程安排
西南交通大学教师主页 郭健
科学网—科研工作者、博士生、硕士生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
以赛促教、以赛提质 ——2024年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在我校成功举办
食品科学学院202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业综合考核通知
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简介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科学网—博士生成为独立研究者的旅程
深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教育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

网址: 荣昌:科研路上逐梦者 学生成长引路人 ——记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甘玲 https://m.trfsz.com/newsview86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