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踏上抗癌之路,患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无疑很多,除了听从医生的意见积极配合治疗外,还要定期的复查,关注临床疗效如何。然而,临床上衡量疗效的指标很多,当那些专业气息浓厚的名词与复杂的数据堆砌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评价指标时,不少患者对此似懂非懂。那么哪些关于疗效的评价指标,有哪些患者忽视的细节?
完全缓解。指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且持续4周或以上。这一标准的出现是治疗终点中最理想的一种,表明疗效不错,这对患者及家属来说,更是特别振奋人心的消息。然而,患者在高兴之余,也应了解的现实是,检测没有发现癌细胞,并不是说患者身体内所有癌细胞已经被彻底消除,而是那些微小癌细胞当前医学技术尚不能发现,患者治疗后五年内都是病情反复的高峰期。
临床治愈。对癌症有所了解的患者都知道,预防癌症复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患者在术后或者是治疗后,各项检查未发现任何肿瘤开始起算,超过五年,就可以称为“临床治愈”,达到这一标准后,表明以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患者也不能完全的放松,毕竟“临床治愈”与治愈并不能划等号,癌症患者还是应该注重维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以期获得更长期的疗效。
可以说,抗癌是一场持久战,患者每达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代表着能长久的稳定,应始终坚持“治疗”与“康复”的统一。尤其是在治疗结束后的康复阶段,患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等多方面来促使身体的恢复。同时还可早日介入中医治疗,来修复受损的各大脏器及组织,调节机体内部紊乱的微环境,从而调动自身的抗病能力,维持机体的长治久安。
自从医四十年来,袁希福老中医始终专注于中医抗癌的研究和实践,在他看来:“短期疗效的稳定,只是解决近期内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想要长久稳定,还需一段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所以,癌症患者收到满意效果后,也应了解疗效指标后潜在的风险,乘胜追击,保证这一有利局面能够维持下去,同时建议患者早日配合中医治疗,以便从根本上逆转生癌的微环境,提高康复几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