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成份分析与预防复发健康指导 陈文英王同庆吴天浪张培海常德贵 成都中医药附属医院泌尿男科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据首位。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 资料显示5%1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泌尿系结石,欧洲泌尿系结石年新发病率约为100~ 万人,其中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是世界上三 大结石高发区之一。 虽然目前治疗结石的方法很多,但其高复发率仍为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之一。结石患者 在术后复发率高,治疗后短则半个月,长至6年,80%以上的患者会复发。研究表明,结石发病率、 复发率以及结石组成、结构与地域、年龄、职业、饮食等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如何预防结石复发 与结石的成份密切相关。因而对结石的形成机制和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望为 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收集本院泌尿外科最近78例患者的结石,弗对其成份分析,以期对预防其复发进行指导。 现就对其结石成份分析操作过程及预防复发指导综述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胱结石2例。切开取石25例,经输尿管镜取石20例,ESWL后经小便排出33例。均有结石分析结果。 2、结石成份分析方法及结果判定 2.1分析方法:采用尿结石的化学定性分析法进行结石成份定性分析。结石标本取得后洗净,室 温下干燥,记录重量、大小、形状、颜色等,在研钵中研成粉末。然后取结石粉末适量(1~2mg)于 白色磁板各凹形孔内及2支试管内,按文献操作方法加入各种试剂,根据其颜色变化及反应判断各标 本化学成份。 2.2结果判定:①尿酸及尿酸盐:an入尿酸试剂I及尿酸试剂II各2滴,呈蓝色为阳性;②磷酸盐: 加磷酸盐试剂3滴,渐生黄色沉淀附于凹孔壁为阳性;③草酸盐:于上述试管中加入少许草酸试剂粉末, 有气泡产生为阳性;④钙:取另1支加结石粉末的试管,加3mol/L盐酸0.5ml,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等量 20%NaOH液,白色沉淀示有钙或镁;⑤镁:将上述试管内溶液混匀,沿试管壁加入镁试N3滴,液面间有 蓝色.环为阳性。 二、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本院碎石中心最近78例患者的结石碎片,并对其成份进行分析。结石成份含有 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钙盐、镁盐的患者为36例,占46.2%;含有草酸盐、尿酸盐、钙盐、镁 盐的患者为2l例,占26.9%;含有磷酸盐、钙盐、镁盐的患者为15例,占19.2%:含有草酸盐、尿 酸盐、钙盐的患者为6例,占7.7%。另外,分析的结石全部为含钙结石,92.3%的含镁盐,草酸盐 和尿酸盐均为80.8%,磷酸盐为65.4%。总之,本次收集的结石碎片成份主要为钙盐、镁盐、草酸盐、 尿酸盐、磷酸盐,其具体分布如下表l、表2,表3: 表1:患者的结石成份的所占例数及比例 表3:患者的结石种类的所占例数及比例 三、讨论 1、结果分析 1.1从上表的结石成份分析结果显示,尿路结石成分以混合结石为主,其中主要是草酸钙、磷 酸钙与尿酸结合所形成的混合结石(如表1)。 1.2泌尿系结石依其化学成分大致分为含钙结石和不含钙结石。含钙结石占80%~95%,主要由 草酸钙和尿酸钙组成,本次统计的结果显示全部都为含钙结石(如表2),也基本一致。 1.3在每种成分结石中,国内大多数统计资料表明,结石的成份中草酸盐最为多见,约占90%,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草酸盐的检出率为80.8%(如表3),基本上一致。本次收集病例的患者一般资料显 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6:l,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 故在预防其复发上除大量饮水外,尚须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因此在临床上,结石成份分析 在预防结石的复发中的作用也愈显得重要。 2、泌尿系结石复发的预防 2.1传统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泌尿系结石的效果是肯定的。治疗特点有辨证用药、专 方、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手段多样化也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在中医药治疗方 面应当辨证论治,只有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进而提高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效果。 2.2饮水指导: 2.2.1成年男性患者饮水量为2500.3000毫升/日,女病人、心肺肾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为 2000—2500毫升/日,4,JL酌减。 2.2.2饮水方法:饮水
相关知识
泌尿系结石患者的饮食管理篇
尿结石的 ”四级预防”
六招预防泌尿系结石:大量饮水、早吃晚餐、少喝啤酒
柠檬酸钾与柠檬酸对磷酸钙结石形成者尿结石风险的影响
喝水也能保健?泌尿外科专家谈饮水与泌尿健康
孕期健康营养指导对孕期营养及分娩结局影响分析
《2023年中国公众泌尿健康调研报告》解读:女性泌尿系统疾病的特征与防治措施
泌尿系平片在结石诊断上没有价值?
泌尿生殖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微生物组与泌尿系统健康相关
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母婴健康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网址: 泌尿系结石成份分析与预防复发健康指导.pdf全文 https://m.trfsz.com/newsview87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