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气温骤降的清晨,有人因寒冷感到不适,有人却悄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家人以为他是血压控制得不够好,却没想到,真正的“杀手”是他长期过度降压的习惯。
低温环境和降血压药物的深度作用,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健康危机,而你却毫无察觉。降压药真的会成为“帮凶”吗?降血压的人是否需要改变用药方式?医生提醒,气温骤降时,这5个健康危机,必须加倍警惕。
血压问题,是全球范围内威胁生命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而气温骤降时,血压波动更为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高血压每年导致全球至少750万人死亡,而寒冷季节由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
对于正在服用降压药的人来说,气温骤降可能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是以下5个健康危机,常常被忽视。
1.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陡增:血压波动是“隐形炸弹”
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使得血压升高,这是寒冷季节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生理反应。
而对于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来说,药物降低血压的作用和寒冷引发的血管收缩可能形成“拉锯战”。这种波动的血压,恰恰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医学研究表明,血压波动比持续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的损害更大。
临床上,医生常遇到这样的案例:一位中年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冬季早晨血压突然下降,导致脑灌注不足,最终发生脑梗塞。
中医学对此有着独特的解释:寒冷伤阳,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脉阻,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
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在冬季适当调整降压药剂量,避免血压过度下降,同时通过中医方式补阳益气,比如服用黄芪、人参类温补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西结合的干预。
2. 低血压与晕厥:过度降压的“潜在杀手”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越低越好”,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明确指出,过度降压可能导致低血压,尤其是老年人群,低血压会引发晕厥、跌倒,甚至危及生命。
气温骤降时,血压调节能力本已减弱,降压药的作用可能进一步导致低血压。
中医认为,低血压多与气虚、血虚有关,阳气不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和晕厥。
医生建议,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调整治疗:一方面减少降压药剂量,避免血压过低;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调理气血,比如服用当归、熟地黄等补气养血的药物,改善全身循环。
3. 冻伤与末梢循环障碍:忽视的“微循环危机”
许多人不知道,降压药可能会影响微循环,尤其是长效降压药物会降低局部血流灌注。
气温骤降时,外周血管进一步收缩,可能造成手脚冰冷、麻木,甚至局部组织冻伤。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患者,微循环障碍的风险更高。
中医强调“寒凝血瘀”,寒冷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表现为局部血瘀和循环障碍。医生建议降压患者在冬季适当进行温阳活血的中医调理,比如艾灸、泡脚等方式,改善局部循环。
西医方面,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比如银杏叶提取物,同时加强防寒措施,避免冻伤发生。
4. 冬季感染风险:免疫力下降的“连锁反应”
降压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免疫功能轻度抑制,而气温骤降时,人体免疫力本身会因寒冷而下降。这种双重作用,可能增加冬季感染的风险,比如感冒、肺炎等。
中医认为,免疫力下降与“卫气不足”密切相关,寒冷侵袭会削弱人体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力。
医生建议,降血压的同时注重中医扶正固本,比如服用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的中药。此外,保持适度锻炼、合理膳食,增强免疫力,是冬季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
5. 冬季情绪波动:心理健康危机的“隐形杀手”
冬季抑郁症(SAD)是寒冷季节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降压药物可能加重这一问题。
一些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发情绪低落、乏力等副作用,而冬季本身因日照减少,容易诱发抑郁情绪。情绪波动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进一步干扰血压管理。
中医强调“情志致病”,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针对冬季情绪问题,医生建议结合中西医方式进行干预:西医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
中医方面,可以通过疏肝理气、调节情志的治疗,比如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药,配合心理干预和光照疗法,改善心理健康。
医生的建议:如何科学应对气温骤降?
面对寒冷季节的健康危机,医生提醒,降血压的人群应学会从整体上管理健康,而不只关注血压指标。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 监测血压,合理调整药物:冬季血压波动较大,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
· 注重全身调理,结合中西医优势: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应对寒冷季节的健康挑战。
· 合理膳食,增强免疫: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比如新鲜蔬果、坚果等,增强免疫力。
· 适度锻炼,改善循环:冬季坚持适度运动,比如快走、瑜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 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冬季应多晒太阳,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中医情志疏导。
气温骤降时,降血压的人面临的是药物调整的问题,更是对整体健康的全面考验。
医生提醒,科学降压并非只追求“数字的降低”,而是关注身体的整体平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冬季尤其能发挥协同作用,既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态,又能精准应对具体问题。
掌握科学的健康管理方法,才能在寒冷季节中稳步前行。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知识
高血压患者注意:步行运动或有降低血压水平,医生教你如何步行
世界高血压日:中青年需重视高血压风险,华为WATCH D助力血压健康
高血压患者莫随意进补
气温升高会增心脏病患者死亡风险
气温逐渐上升 夏季需注意5种高温疾病
霜降时节注意这些健康提示
降压食典: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南
研究发现气温降低或提高心脏病风险
中国心梗救治日|提醒爸妈:晨练有风险,这几点要注意!
中医提醒:夏季保健要注意防中风
网址: 医生提醒:气温下降时,高血压患者需注意这5个健康风险 https://m.trfsz.com/newsview88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