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健康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快速稳定增长,2020年12月31日有超过2500名参与者,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78亿元。健康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2020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9.3%,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47亿元。
数字化转型获取用户增长
大健康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是什么?仅仅是升级数字化工具?在企业多购买一些系统就是数字化变革吗?
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理解用户数据,利用小数据赋能用户消费全流程,设计从无到有、由泛到精的用户轨迹,不断驱动用户进行消费升级。
以用户成长为主线,三条支线连接科技、内容、商品、服务与资源。通过线上多渠道布局,在用户心中建立多元化的品牌形象,广泛引导用户到线下门店进行场景化体验,提高用户健康关注力的同时降低企业获客成本。
在广泛接触消费者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洞察用户的健康消费态度,根据不同的用户属性和消费习惯匹配私人健康师。普及健康知识,打造品牌健康IP。
随着用户认知升级,建立用户健康数据档案,通过获取实时数据,提高用户留存与活跃度。实时的数据监控,能够对用户满意度、活跃度等进行监控,并利用数据分析预测用户喜好,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触达。
在品牌的生态建设中,抓住了部分忠实用户自带的传播功能,为用户设置体验任务,满足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与用户共建品牌生态。
数字化转型换句话说,就是以用户为核心,驱使传统品牌商从“渠道思路”转向真正的“零售”模式。以“内容营销”高效链接用户,以“差异化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打造用户口碑,获取用户持续增长。
智能硬件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成破局关键
根据卫生部统计报告显示,中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3人有一人患有高血压,每7人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亚健康人群比例更是高达70%。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持续健康管理,提前预防疾病发生。然而传统医疗更偏重“治疗”,市场缺少便捷有效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手段。
另一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经历几年功能上的平淡无奇之后,今年以来,头部企业苹果、华为、华米、小米等正纷纷将血压监测、ECG监测、体温监测等功能引入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上,能否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通过医疗数字化赋能提高产品价值成为智能硬件破局的关键。
通过移动终端收集到老人的生理数据,并自动传入云端,进行自动数据分析与处理,再将结果发给健康管理师或医生,给出诊断或建议。可以每天进行日常的健康监督、运动及饮食指导,特别对于一些高危人群,象高血压、糖尿病。对此类人群进行全天候的日常管理,为每个人定制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流程。通过床垫、马桶垫、手环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呼吸,心率,压力值, 体温,肺功能等信息。当数据出现异常,系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并与医疗机构联系。同时将基于BIM模型,提取建筑内空间信息,形成路网,快速形成最短路径,协助急救人员快速准确的到达急救地点。
大数据分析模块可以通过一些体征数据,以及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和保健品服用等等数据,如,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服用保健品习惯等等,连饮食口味喜好,经常喜欢吃什么菜类的数据采集,来分析推测身体会出现什么状况,产生哪些方面不适,通过数据的分析,做到预测或预判,并开出保健处方,给出治疗方案,让体质真的得到改善。
卫和医学健康解决方案
在健康医疗级的解决方案层面,比如对健康监测的预警,用户到底什么时候需要做生命体征的预警情况,我们会给予及时反馈。还有健康干预,我们对风险有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会给予健康建议,会给予它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
关于健康监测解决方案,我们会告诉他怎么样正确地使用健康监测。大家在百度上搜索,很多时候会有解答。我们会根据结果告诉你,是安全的还是有风险的,并且有风险时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控制和规避健康风险。我们基于底层算法能力为用户输出健康方案,针对用户每一次数据波动给予方案也是不一样。
另外,我们会基于用户信息,给予用户安全的科学运动指导方案,比如用户在佩戴运动手表过程中,我们会提供基于用户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案,如果用户出现指标异常波动情况,我们也会给予及时预警信息及相关处理方案,帮助用户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相当于每个人都带一个小的贴身护卫在保护着。
膳食营养这块也是用户健康解决方案的核心板块,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告诉属于用户的膳食营养结构,以及摄入量,设定目标值,给予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科普课程也是健康解决方案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目前生产20万在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营养知识、误区、风险,还有监测的知识,因为指标项的不同,每个人获得的课程也有所不同。
我们目前面向的客户群硬件厂商的居多,还有类似于马桶公司,结合了我们的方案的硬件设备设备,在马桶硬件数字化得到革命性的进展,市场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当然这得益于传感技术的提升。
目前我们还在跟做智能枕头,智能汽车的企业进行合作,把相关的硬件接入以后,的确在车上可以进行健康监测和干预的方法,避免失误,也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帮助到更多场景和客户,我们也将更好的为行业做好赋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