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蔚,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素,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
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 ,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徐凤,李梃;八脉交会穴 :窦默, 杨继洲I,王国瑞,李梃;奇穴 ,阿就是穴:孙思邈)
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 (薛己)
1张机字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
阴证用灸热证禁灸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与解?t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 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 )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 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 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
2王熙字叔与西晋 《脉经》
a以虚实分经辨证 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 记载五输穴运用
3葛洪字稚川东晋《肘后备急方》
《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109针灸急救方99救急灸方
A卒病用灸 灸治部位简明易学 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壮数以阳数
为主)d创用一夫法 最早使用同身寸
4陈延之晋隋《小品方》
灸法简便重视化脓灸施灸选穴
5刘涓子东晋至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
“针烙"“火针”治痈疽
6巢元方隋朝《诸病源候论》
经络病机 (正经 奇经 主要针对内科疾病)
7杨上善 唐初《黄帝内经太素》 《名堂内藏》
《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 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 :19类d 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
考订经穴理论阐释经脉腌穴定义以经统穴为针之法,调气为本
8孙思邈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a善用指寸取穴法b强调经外奇穴c首创阿就是穴d考订名堂图用彩色绘制十二经
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创举 惜散佚。
9王煮唐代《外台秘要》
a以经统穴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 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
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
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 ))
1 0杨玄操唐代注释《难经》《难经集注》 11王冰 唐代《黄帝内经素问》
注《素问》影响最大 引用古籍多 补充缺漏篇章 宋金元
1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宋代《铜人腌穴针灸图经》
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 c记载35 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腌穴 e厘正经穴取穴 分寸 2庄绰字季裕南北宋《灸膏肓俞穴法》
《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 收入《针灸四书》 膏肓 :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 灸后补养
3窦材南宋 《扁鹊四书》 须时扶阳 灼艾第一 灸补脾肾
许叔微 字知可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 )
《普济本事方》
阴证,阴毒速灸说阳证刺治说 灸补肾阳
王执中 字叔权 南宋 《针灸资生经》
a考订腌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 “按之酸痛就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
痛点 ,作为确定施灸穴位得依据c 强调灸治疾病d 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
灸后调护 ,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 强调火针微刺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针灸减肥临床经验总结
针灸减肥一个月总结
话说针灸针
中医针灸推拿实习总结优秀范文(通用10篇)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总结
临床多年经验总结的实用针灸配方
针和灸不能分家
日本著名针灸流派概说
国医大师贺普仁: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中医针灸学家
针灸减肥扎针深浅有学问

网址: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https://m.trfsz.com/newsview89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