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如何善加利用健康科普资源

如何善加利用健康科普资源

当下各种媒体平台上,大量涌现出医学科普文章和短视频等。如果你曾经查找过某个疾病或某种治疗方法,大数据还会给你推送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说现如今是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这些医学科普形式,打破了传统医学知识的局限性,使得知识可以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

互联网与医学科普之现状

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便捷轻松地获取到医学知识。这些文章和视频也往往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文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得深奥的医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消化。

以前我们常常说人们缺乏医学知识,现在则变成了知识多到消化不了的地步。可是,一般人却不知道怎么更有效的获取有效信息了。

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健康和医学知识的关注和需求。以生动形象的科普方式传递重要医学信息,对于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有时候你拿着自己查到的信息去问医生,医生却好像“不太开心”,这时候,大概率是你的信息有问题,或者你对信息的理解出问题了。

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有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医学科普内容。一些文章或视频可能存在夸张渲染、未经科学验证或偏离真相的情况,甚至有些是伪科学的虚假宣传。因此,在接触这些媒体内容时,我们应该持有辨别的态度,结合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和判断。

图片

如何评估健康科普资源

为了更好的利用科普资源,大众需先判断科普资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关注可信赖的医学科普账号

通常这些账号由专业医生或医学机构运营,我们可以去了解信息的发布者或作者的专业背景。检查他们的资质、经验和声誉,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从业经历。

确保选择那些有正规医学背景、具备资质和经验的自媒体账号,可以去关注权威的医院、医学专业组织、医学学会或医学研究机构的官方号。这些机构通常会依据科学方法和严格的审查程序发布可靠的医学信息。比如,我们的公众号“精神卫生686”就是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主办的。

现在主流平台对于医学科普都有严格的认证要求,内容多是介绍医学常识,介绍常见病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讲解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回答公众对健康的疑惑。如果看到的内容是推荐某个具体的产品,尤其是保健品或器械的,就要小心可能存在经济利益驱动。

有些所谓科普内容,说的90%都是科学的,但掺杂了10%伪科学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最难辨别。还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虚假的,但却是不全面的,也会造成误导。因此要有足够的警惕并进行客观评估。

其次,看科普资源是不是原创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分享医学知识、解答疑惑,推动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在阅读或观看医学自媒体内容时,要留意文章或视频是不是本人原创的。网上的有关健康的信息泛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事例屡见不鲜,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专业医生的原创内容,主要发布原创内容的平台,一般认为是更可信的。

另外,还要判断科普内容来源可信度

有些科普内容是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去查找文章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当然前提是文章应当列举引用的参考文献。

有少数的所谓科普内容,是用介绍他人成果的形式说自己的观点,“挂羊头卖狗肉”,当找到他引用的内容时,就会发现其实和他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我们无法查找阅读文献,也可以进行多方比较:同一个问题,可以参考来自不同媒体、机构或专家的观点和信息,比较多个来源的内容。

如果有权威机构和专家的一致意见,多半是我们该采信的。即使我们对于其中道理并不能深刻的理解,但如果很多专业机构和专家说得都一样,我们就可以选择相信。

最后,专业医生通过在线问诊平台等方式,进行的医学科普也可采纳

他们回答公众提出的健康问题,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消除公众对疾病的恐慌和误解。这种形式的科普方式在精神科尤为重要,许多医生通过在线问答平台,解答关于精神疾病的疑问,为大众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相信的医生,直接进行提问。

图片

面对面就诊咨询

vs

利用科普资源自助

说了这么多利用网络科普资源的方式,我们也别忘了,还是需要到医院面对面寻求医生的意见。即便现在的网络再发达,也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在和医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彼此的神态,更能充分的表达和相互理解。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问题或观点有疑问,最好还是到医院挂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你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解释。无论是你的信息有问题,还是你对信息的理解有问题,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都能得到厘清和解答。

多方考量

vs

信息过载

利用多样的平台和技术手段,医生们向公众传递更准确、权威的医学知识,推动健康理念的普及和医疗信息的透明。这种科普形式有助于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对改善医患关系和提升医生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靠谱的科普平台、优质的科普文章,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判断科普文章质量时,应当尽量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评估文章的整体质量。多方考量,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事物也要辩证来看,健康科普资源太多,也不都是好事。大家可能也听说过“信息过载”,海量的信息如果超过了人所能接受、处理和利用的范围,也会引起副作用。

一方面,增加了我们的精神消耗。例如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就有可能存在认知、注意等方面的问题,适度了解自己的疾病知识有助于康复,但要避免陷入过度关注。花费太多时间在重复的内容上,也是一种对精力不必要的消耗。

另一个方面,超过必要程度的查阅健康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现在医学上还存在争议、没有定论的领域,会导致我们的焦虑水平增加。不确定性容易给人带来焦虑,有些患者总是想要一个最完美的、不容有失的答案,反复咨询医生、也反复查找信息,但可能反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善加利用健康科普资源,信赖可信赖的,多方考量,适当容忍不确定。参考网络信息的同时,勿忘面对面的交流,相信医生的经验,把自己的感受和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医患合作与自学自助相结合,让科普资源真正成为有效信息,而非负担或阻碍。

图片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杨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图片

相关知识

普利制药股价反弹,健康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会?
科普帖:如何改善双下...
《茶树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
广州健康院推动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新闻—科学网
环保科普丨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和医疗资源的利用
生物科技投资热潮下,如何选择你的健康投资?
书店如何利用内外部资源做好多元经营?
健康养生:如何利用科技改善运动效率和成果?
2024年11月健康科普资源汇总

网址: 如何善加利用健康科普资源 https://m.trfsz.com/newsview89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