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促进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跨学科融合

促进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跨学科融合

原标题:促进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跨学科融合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调育人功能。三年疫情给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跨学科融合,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融合教育,提倡让存在一定身心障碍的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同一环境下学习,这为学科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借鉴。在实践中,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因为属性近似、关联性及实践性强,成为效果较好的跨学科融合典范。

从身心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心理亚健康状态有自卑、敏感、逆反、怀疑、冷漠、孤独、沉溺某事物等,其主要原因不外乎认知能力缺乏、情绪体验不佳、群体意识淡薄等。体育正好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在课程中弥补这些缺陷。实践证明,经常运动的学生往往更具备自律、刻苦、坚持等内在品质,心理亚健康状态比例较低,显示出积极、上进、阳光的外在形象。这是因为运动促进了学生知觉能力的发展,让人变得更加灵敏,运动可以使人将不良的情绪发泄掉,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情绪体验。群体运动还可以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运动能使机体组织得到收缩扩张,机体能力得到增强,对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有着积极作用。

美育对于身心健康教育同样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潜意识会在无意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个人的艺术创作行为存在较大的可认知空间,创作过程与心理治疗过程高度吻合,而艺术表达也是情绪抒发手段之一,能够很好地缓解压力,减轻焦虑。除了个体艺术,群体舞蹈、团体体操等体艺结合的团体心理疗愈活动能够体现社会关系、社交状态与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人体身心健康与审美之间原本就关系密切。人的心理现象往往能够映射到大脑中,而大脑作为人体的高级中枢,对身体机能、活动起到重大支配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剧烈的波动,会打乱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身体内部机能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的、沉重的忧悒和焦虑,定会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心理状态不仅仅影响大脑,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肠胃系统的机能。心理状态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尚且如此巨大,就更不要说对于审美的影响了。美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审美心理学,就是侧重于研究人类从事各种审美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的。

如何进一步加强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的跨学科融合?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育人思维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识到融合的育人效果远远大于单独学科的育人效果,从根本上把原来割裂的育人理念融合起来,真正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创新性地开发设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融合。传统的心理教育、体育、美育分属不同的学科与施教部门,往往各司其职,没有融合。在跨学科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中,要打破原有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甚至可以将相应职能部门合并成一个融合教育部门,大大提升跨学科融合的效率。

三是加强教学方法的融合。要转变原有各自的教学方式,一切围绕跨学科融合课程的需要,设计出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个体与团队融合、讲授与互动融合、学习与竞赛融合、班级与社团融合、严肃认真与喜闻乐见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转变。

(谢波,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相关知识

彭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体育+医疗”跨界融合:运动康复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推进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实验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融合与实践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体育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促进健身与健康有机融合
建设五育融通课程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融合健康理念: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园艺疗法》项目式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网址: 促进身心健康教育与美育跨学科融合 https://m.trfsz.com/newsview94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