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是国际聋人节。老年性耳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进行性听力减退的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数据显示,60~74岁老年性耳聋发病率为53.65%,75岁以上则高达78.21%。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老年性耳聋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张阿婆虽然已经70岁了,但思路很清爽,买汏烧样样来噻。可她最近很苦恼,发现自己明明听到家人在说话,就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常常答非所问。张阿婆是个急性子,听不懂让她很着急,血压也升高了。她让家人和她说话时大声一点、多讲几遍,但还是交流不畅,为此还闹了好几次小矛盾。家人带张阿婆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她被诊断为老年性耳聋,听力已经达到中度耳聋,需要配戴助听器了。
一、早了解
老年性耳聋发病率很高,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表明,听力残疾老年人占听力残疾总人口的76.87%,已经成为我国听力残疾的主要人群。那老年性耳聋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都会出现衰老。负责听觉的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可能发生变性,或听觉中枢退行性变,都可以导致老年性耳聋。此外,机体衰退还会合并引起全身血管硬化、骨质增生,导致听觉器官的血循环障碍、缺血缺氧;代谢系统的衰退导致维生素摄入和吸收障碍,听觉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外周听觉器官对中枢的信号输入减少或消失,产生耳聋。
衰老是老年性耳聋发病的基础。引起老年性耳聋进展的诱因还有环境噪声、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病毒感染、情绪紧张、高脂饮食、吸烟酗酒、接触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等也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和变性。这些因素均会诱发或加重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及发展。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明显的耳聋,老年性耳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在老年性耳聋的发展过程约占35%~55%。
二、早发现
老年性耳聋的听力下降,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也不容易被注意,患者往往无自觉症状,容易拖延病情,不断进展。经年累月,听力缓慢地进行性下降,对患者的语言分辨能力有所影响,此时患者仍能听见声音,但听不清内容。之后,随着听力进一步受损,患者会要求说话者提高音量与之交谈。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耳聋,认为只要能听到声音就不是耳聋,所以常常是耳聋严重时才发现。到医院检查时,很多患者已经达到重度耳聋,听觉器官发生不可逆的退行性病变。同时,老年性耳聋患者听觉中枢功能减退,言语交往能力下降,常常答非所问,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产生孤独焦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如何早发现老年性耳聋呢?
如果出现以下情形,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听力检查,确定是否是老年性耳聋。
1.60岁以上,双耳缓慢的对称性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
2.日常看电视、手机时播放的音量不断提高,说话嗓门变大。
3.高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对一些鸟叫、铃声等高频声音不敏感。
4.言语交流反应迟缓、困难,需要重复多遍,经常误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5.常有听觉重振,也就是别人说话声音轻时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太吵。
6.在嘈杂的环境中(如菜场、多人聊天等)听不清,对语言的理解更差。
7.伴有耳鸣,常为滋滋声、蝉鸣声等,安静时明显。
8.尽管自觉听力下降不明显,但仍然经常不能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年龄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
三、早检查
如有老年性耳聋的表现,请及时至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完善相关的听力检查,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及病变的部位。
对于有老年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查听力,有助于早期发现听力的变化。
四、早预防
早期预防可避免发生老年听力损失问题。WHO发布的《耳聋和听力损失》表明,有50%的听力损失患者是可以通过卫生措施进行有效预防的。
虽然目前尚无确切的方法可以用来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但这并不是说老年性耳聋无法预防。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预防和保健,则可大大延缓听力老化进程。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老年听力损失的关键:
1.避免噪音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长期的噪声刺激,比如KTV、建筑工地、演唱会等噪声环境以及高音量电视、长时间听书。若无法避免,应根据情况佩戴正规防护用品,比如防护耳塞、防护耳罩等。遇到突发性噪声(燃放鞭炮、爆炸等)时,应尽快远离,从而减少噪声对耳部的损伤。
2.保持良好的规律的生活作息。老年人睡眠质量较差,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入睡习惯,保持夜间充足的睡眠,尤其是深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营养的摄入和吸收下降,因此,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健康,多补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避免高盐高油食物。
4.保持情绪稳定。老年人的血管弹性相对较差,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血管压力升高,不仅会诱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引起耳部血管痉挛,如果同时伴有高血脂、糖尿病等,则会加剧内耳的缺血缺氧,导致听力下降。
5.加强体育锻炼。老年人可以根据具体身体状况来选择锻炼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和改善内耳及全身的血液循环。
6.避免长期的固定姿势。随着手机的普及,不少老年人也喜欢刷手机,长期保持低头的姿势,不仅会压迫颈椎,还会影响内耳供血。建议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经常活动颈部,同时,看手机时抬高手机,让手机屏幕中心与眼睛在同一高度,使脖子抬起,头部保持垂直位,可以减少脖子和肩膀的酸痛,减小颈椎压力,改善内耳供血。
7.戒除烟酒。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影响内耳供血,诱发听力下降。
8.积极预防和治疗全身基础疾病。重视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9.避免使用耳毒性的药物。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可导致听觉器官的损害,如部分抗生素类、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袢利尿药和抗疟药具有耳毒性。建议使用药物前咨询医生,正确规范使用药物,防止耳毒性药物的滥用,从而减少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损害。
五、早治疗
1.临床治疗 对于老年人突发的早期听力下降、耳鸣、轻度耳聋,应及时至医院就诊检查。早期的听力下降可通过激素、扩血管及营养神经等药物以及高压氧治疗来提高听力。
对于发病时间长的中重度以上的老年性耳聋,无特效治疗药物,需经过医院专业人员充分评估耳聋程度,借助听觉辅助装置,改善听觉功能。其中,对于中度和重度耳聋,影响到生活质量和与人的沟通时,尽早配戴双侧助听器,提高言语交流能力。研究发现,戴助听器3个月后,老年性耳聋的认知和心理都比戴助听器前有显著改善。对于双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如果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言语识别不理想时,可选择植入人工耳蜗,重回有声世界。近年来,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研究表明,老年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听力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心理治疗 老年性耳聋因长期听不懂言语,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减少,容易产生沟通困难,并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如性格变化、孤僻、多疑、焦虑、易怒、烦躁、偏执甚至抑郁等。长期的社交障碍,也会加剧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在临床干预的同时,辅以心理干预,可提高老年性耳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效果。当然,家人的支持和配合,也有助于老年性耳聋的治疗。
3.遗传咨询 对家族聚集的老年性耳聋,可考虑基因检测或遗传咨询,早期干预防治,减少老年性耳聋的发生。
4.基因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已发现许多与老年性耳聋相关的易感基因。虽然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干细胞移植疗法或许能成为老年性耳聋治疗的突破。
目前,老年性耳聋人群逐渐增加,但大家对老年性耳聋的重视和预防干预力度仍不足,且尚未普及老年听力筛查,老年人可能不能早期及时发现听力减退。因此,希望老年人重视老年性耳聋,早发现早干预,避免认知和心理问题的发生,拥有幸福的老年生活。
相关知识
上了年纪,耳朵听不清?教你6招防老年耳聋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耳聋?【健耳听力助听器吧】
怎么预防老年人耳聋
听力衰退老年人,不配助听器或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让老年人更好聆听,“中国老年听力健康项目”启动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什么病
听力障碍并非老年人专属 专家支招科学用耳护耳
突然听力下降伴耳鸣,当心失聪!
怎样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健康科普
老年人佩戴助听器有哪些禁忌
网址: 听得到,听不懂,小心老年性耳聋 https://m.trfsz.com/newsview95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