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老年人其实更适合看中医

老年人其实更适合看中医

最是重阳喜到收,红楂黄柿挂枝头。甜香熟色藏不住,万物大千一乐收。甲辰重阳记

图片

今日重阳节,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的两大主题。

中医药是老年人的“健康保护伞”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是家庭乃至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人到老年后,身体机能弱了,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解毒的功能也减弱了,毒素很容易留存在体内。因此,用药更须谨慎了。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要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平心堂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中医药在防治老年痴呆、中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前列腺等老年疾病方面的优势。01治疗疑难杂症,提升生活质量

一位患者由女儿陪同前来平心堂看诊。

患者今年67岁,面色恍白,精神疲乏。患者自述: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两年前曾患乳腺癌。近两周来突发心慌、心悸,心跳一百多次。曾做心电图诊为:阵发性房颤,曾住院做除颤,西医建议安装起搏器或者做射频消融手术。患者现在经常心慌,雾霾天还感觉胸闷;平时头晕、视物模糊,腰疲腿软无力。纳食量少,多食则反酸呃逆,口干不思饮水,清晨有黄白痰,睡眠多梦,入睡难,二便尚可。舌苔黄腻中裂,舌体略胖,脉沉弦。项红大夫拟平胃散、二陈汤、旋复代赭汤等方剂加减治疗开方7付。

二诊时,患者反映服药后上午心慌好转,下午偶有心慌,呃逆减少。

项大夫仍守方治疗,稍做加减。通过五次调理,患者血压已趋于平稳、胃口大增、心慌心悸的感觉已没有了。由衷地感到高兴。

02危急重症,转危为安

一位重症病人被两名家属用轮椅推进项红大夫的诊室。只见他面色青紫,张口抬肩喘着粗气,眼睑浮肿,双下肢肿胀,还不时地咳嗽,往手纸里吐着粘痰。

因病重,老伴、儿子都陪在旁边。儿子抢着说:“我父亲近几个月来一直胸闷、痰多,喘不上气。”老伴补充说:“他夜里心慌,后半夜常常出汗,腹胀、尿少,不能平躺,最近半个月天天是坐着、趴着睡觉。”

老人家的病历厚得象长篇小说一样。记录了他多次住院的病史。他虽刚刚65岁,但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已多年,并有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已有一年多,最近因外感引起哮喘的急性发作。

项大夫检查、分析后,用“牡蛎散”“三子养亲汤”“五苓散”“生脉饮”等经方,给他开了七剂中药,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的老伴告知:“夜里盗汗已少,喘也轻了,心慌也好多了,但是夜晚只能平躺几分钟。”项大夫又用川椒目研粉,令患者每日服3次,每次3克。通过几次调方后,患者的哮喘大有好转,夜晚可以平躺睡个安稳觉了。他可以自行步行来看病了。

03日常调理,守护健康

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便秘已有多年,大便一周一次,同时,老先生还患有冠心病,因怕便秘引起心脏病复发,因此下定决心找中医调理。

患者脉沉、细、迟、无力;舌胖边齿痕,中裂。

项红大夫告诉患者,您的便秘属于老年阳气不足的冷秘,还有气阴两虚的虚秘。就比如一艘船,不但有水,还要有风的推动,船才能行。水就是阴液,风就是人体的阳气。由于您的气不足推动无力,加上老年肾阴虚阴液不足,就造成了冷秘与虚秘。助阳气,加上滋阴润便的药,就能取得好的疗效。

项大夫以四逆汤加黄芪、党参补阳气,再加上滋阴养血、理气导滞润便的药,用药7副。

复诊时,老先生说不仅便秘好转,小腹也不那么凉了。直言:中医真是老年人的保护神。

老年人更适合看中医老年人最怕过度治疗

老人最怕过度医疗的折腾。随着年龄增加,身体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西医治疗,一种病开一种药,有的患者同时服用数十种药,严重损伤脾胃;手术也会导致元气大伤。

图片老年人更适合看中医  

老年人往往有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气血不畅等基础病证,在治疗时,要注重“扶正”,保护“正气”。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制宜、治病求本,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准确而具体,因此对于很多复杂、多重的老年病,中医药治疗更具有层层分析、逐步对症治疗的优势。中医药是老年人保健养生、生病求医的首选。

图片

图片

项红,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曾任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并曾随诊跟师于著名老中医焦树德、路志正、吉良晨等。

项主任一直致力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早、房颤等)的研究,临床中多有疗效。

另外,对于中风后遗症(失眠、眩晕),慢性肾功能不全(消渴、水肿、尿毒症初期)以及脾胃病、咳喘病等也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关知识

其实老年人更适合骑行,不信你进来看看!
呼啦圈更适合中老年人
老人医疗险如何购买 适合中老年人的医疗险
复合运动更适合老年人哦!
14种妇科病更适合看中医
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项目 老年医学二科
老年人适合买什么保险医疗保险
适合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有哪些
适合老人的医疗保险
打造适合老年人的家

网址: 老年人其实更适合看中医 https://m.trfsz.com/newsview96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