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研表明:均衡饮食有利于心理健康

科研表明:均衡饮食有利于心理健康

食物偏好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调控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进而影响情绪、认知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2024年4月《自然心理健康》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由英国华威大学、中国复旦大学科研人员主导,对超过18万人的饮食习惯与其大脑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表明,那些遵循均衡饮食原则的人,通常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更高效的认知功能。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参与者的饮食偏好分为了4种不同的亚型:——亚型1:无淀粉或低淀粉饮食偏好者(“控糖派”)、——亚型2:素食饮食偏好者(“素食派”)、——亚型3: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偏好者(“肉食派”)、——亚型4:均衡饮食偏好者(“均衡派”),研究者分析了几种心理健康指标和认知功能的评分,探究食物偏好对大脑结构的潜在影响。

研究发现,“均衡派”在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方面表现最佳。而“素食派”和“肉食派”的参与者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均衡派”。

此外,不同饮食偏好也影响了精神障碍疾病的风险。“素食派”和“肉食派”的参与者在抑郁和焦虑风险上明显高于“均衡派”,分别增加了18%和22%的抑郁风险以及26%和23%的焦虑风险。

另一方面,“控糖派”和“肉食派”的参与者在卒中和进食障碍的风险上也显著高于“均衡派”,分别增加了13%和21%的卒中风险,以及86%和96%的进食障碍风险。这说明,不健康的食物偏好不仅影响进食心情、还影响营养摄入,同时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表现以及慢性疾病的发展风险。

均衡饮食偏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提示我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过分依赖单一类型的食物或食物组。通过摄入各种类型的食物,我们可以确保获得均衡的营养,并享受食物带来的乐趣。在制定饮食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个人的健康状况、营养需求和口味偏好,以确保身体和心理都能达到健康水平。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版,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加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膳食建议。新版指南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八项核心准则”并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3)”予以了更新。以下为具体建议: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周进食超过25种以上食物,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食不过量,坚持日常身体活动,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减少久坐时间,加强抗阻运动。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多吃深色蔬菜,吃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奶制品,适量吃坚果。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等深加工肉制品,吃鸡蛋不弃蛋黄。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规律进餐,足量饮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公筷分餐,杜绝浪费。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相关知识

研究表明均衡的健康饮食与大脑认知健康存在关联性
均衡饮食、早晚刷牙等有利于口腔健康
均衡饮食者心情好
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表
研究表明健康饮食关键在于控制热量摄入
饮食调理:打造均衡营养的健康生活
如何科学健康地进行均衡饮食?
科学网—20年研究表明植物性饮食有益健康
均衡饮食让人幸福
研究表明植物性饮食对健康有益

网址: 科研表明:均衡饮食有利于心理健康 https://m.trfsz.com/newsview96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