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远远是过敏性体质,他对很多东西都过敏,如鸡蛋、核桃、尘螨等。因为很多东西不能吃,远远的体质非常弱。远远的爸爸妈妈长期处于焦虑之中,非常苦恼。
过敏不仅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和认知发展,还会影响其情绪和生活质量。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更新自己的医学保健知识,在细节上切实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以减少慢性过敏性疾病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困扰,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过敏的表现形式
过敏,其实不是单一疾病。湿疹、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共同构成了儿童慢性过敏性疾病。痒、红、久治不愈的皮肤伤口,是湿疹孩子的常态;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食物过敏的孩子不得不忌口;持续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是过敏性鼻炎孩子的日常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喘、胸闷,是哮喘孩子的常见症状。
过敏性疾病常常是关联存在的,如湿疹儿童可能同时患哮喘。无论是哪一种过敏,其免疫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相似的,都是由于孩子的免疫功能失衡,对过敏原产生了过度反应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
过敏的诱因
为什么各种儿童过敏性疾病高发?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等是当前较为公认的外部影响因素。
◆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过敏的催化因素之一,如食用工业化加工的食品,在受污染的城市环境生活,以及接触各种需要不断清洁和消毒的物品。生活方式和环境的转变,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离自然生活越远,身体就越容易发生过敏;我们离工业化和城市生活越远,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小。
◆环境污染
雾霾现象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空气中的颗粒物PM2.5和PM10,已被确定为哮喘发作和恶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室内装修材料和家具持续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对过敏儿童的危害也是公认的。最近更新的多项国际哮喘防治指南都强
调了室内环境干预在哮喘防控中的重要性。
◆潮湿和霉菌
环境潮湿和霉菌是儿童过敏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生活区,尤其是卧室潮湿、发霉,与孩子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防控措施
◆接触大自然
从孩子生命早期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多进行户外活动,给孩子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
◆母乳喂养
母乳是儿童生命最初6个月最推荐的营养来源。母乳被证明具有免疫调节效能,在儿童早期可以起到预防过敏发生的作用。
◆避开环境中易诱发过敏的物质
环境中的常见刺激物主要包括雾霾、尘螨、花粉、霉菌、挥发性物质(油漆、纤维板等释放物)、汽车尾气、烟尘等。尽量减少环境中的过敏原,有利于儿童呼吸道过敏的控制。净化室内空气,可以改善哮喘儿童的小气道功能。
◆回避食物过敏原
针对食物过敏的孩子,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回避过敏原。如果担心孩子营养不足,可以用替代品。有些食物过敏原的回避有困难,如牛奶和鸡蛋在很多食品中都存在,很难完全回避。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对孩子进行口服耐受治疗。
◆接种疫苗
给孩子接种疫苗,可以减少因病毒感染而诱发的过敏。有些疫苗的接种间隔时间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家长要做好记录,不要漏种。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后,有些孩子会出现湿疹、喘息加重等症状。因此,过敏体质儿童在接种疫苗后,最好居家观察,不宜剧烈运动,也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疫苗中有些成分是过敏原,如卵蛋白、乳胶或酵母,过敏体质的孩子要注意回避,接种前家长应仔细询问医生。
◆做好个体防护
针对螨虫过敏的孩子,家长要经常清洗、晾晒衣物和被褥,还要定期除螨。书架等开放式家具上的浮尘,蚊帐网眼和窗帘上的积灰要定期清除,注意避免扬尘。
雾霾天气、花粉季节,过敏体质儿童宜戴好专用口罩再出门。
对霉菌过敏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定期清理家里易发霉的地方。预防霉菌的生长,做好环境湿度的控制很关键,家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操作简便,效果也都不错。此外,家长可以通过湿度计来进行日常监测。
室内装修或翻新后,要先开窗通风几个月。当然,入住前最好进行挥发物质的专业检测。
◆注重饮食
多吃当地、当季的新鲜食物,少吃工业化加工的食品。外来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会让孩子接触到很多新的过敏原,容易引起过敏。进口或外来食材,不妨试着用中式的蒸、煮、煎、炒等方式来制作。
冰箱储存的食物太过寒凉,不宜直接给孩子食用,否则会伤到脾胃,从而影响孩子的体质,加重过敏。
希望家长们切实做好科学防控,
减轻或延缓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为孩子的良好生长发育保驾护航。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22年第1、2期。
编辑:王嘉颖
相关知识
健康科普丨儿童健康系列视频
从预防、治疗到与敏共生,过敏疾病需全病程管理
儿童预防保健
珠海儿童疫苗怎么预约?(附入口)
伴儿童成长健康,疫苗接种攻略少不了 附健康云可预约接种门诊清单
冬季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防控要点~
聚焦儿童健康|我国儿童青少年如何控制体重?
春季防过敏 杜绝过敏原
有哪些预防儿童近视方法
健康是儿童发展的前提,如何确保儿童健康
网址: 健康有约丨儿童过敏的防控 https://m.trfsz.com/newsview9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