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者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原因而突然死亡”。这个所谓的短时间是多短,目前没有一定之规。大部分猝死患者发生在6小时以内。
近些年,出现很多年轻人猝死的事件,究竟猝死与我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近日,“字节28岁员工猝死 ”“95后设计师猝死”等话题掀起人们的讨论。不论真相如何,这些事情都再一次勾起了不少人对猝死的恐惧。
把时间线往前推,近几年来关于猝死的新闻还有很多。
2019年11月27日,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厥,节目组称医院诊断其为心源性猝死;
2021年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女主角之一孙侨潞因心梗猝死离世,年仅25岁;
2021年1月5日,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由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据数据显示:目前有一半以上猝死者都是中青年人,其诱发因素主要与情绪不稳定、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肥胖、暴饮暴食、高强度剧烈运动等有关。
生活中有不少小伙伴,晚上睡不着,第二天还得早起,无奈之下,就会给自己设定很多的闹钟,殊不知,设定多个闹钟反复惊醒可致慢性疲劳。而且睡眠不足还会使得交感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从而升高血压,并增加肾上腺素以及可的松等压力激素的分泌,降低糖耐量,使得心跳不规则,最终引起心源性猝死。
猝死主要分为心源性、肺源性、脑源性等几大类,其中心源性猝死也就是与心脏疾病相关的猝死所占比高达80%。而从年龄来看,当下有一半以上的猝死者为中青年人。当患有一定的心脏基础疾病,再加上过度保持劳累、长期熬夜或长期不吃东西、血钾偏低,导致电解质紊乱,以及大喜大悲等心理应急状态,都有可能诱发猝死。在这特别提醒大家,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远离猝死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不熬夜、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愉快的心情,另外定期体检很重要。
一、从疲劳到猝死,只要六步
第一步:轻度疲劳
总想打哈欠、伸懒腰、没精神,白天每时每刻都觉得困,回家倒头就睡;说明身体已经处在轻度疲劳状态。
第二步:身体发沉
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导致肌肉或内脏局部组织氧气与营养不足,于是人就会觉得身体沉甸甸的,肩膀和双腿也很沉重。
第三步:精疲力竭
极度疲劳时,人的脾气会变得很糟糕,动不动就容易发火,然后瞬间又会变得情绪低落。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往往是脏腑器官耗尽自身能量前的表现。
第四步:身体有恙
身体出现不同症状,比如肩、背、腰、腿抽筋等部位的疼痛,还伴随皮肤暗沉、青春痘、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食欲不振、暴瘦或肥胖等症状。
第五步:疾病缠身
如果继续透支身体,那么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胃病等就很容易找上门,甚至直接进入第六步——猝死。
第六步:突发猝死
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者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而猝死也逐渐年轻化,30岁至50岁这个年龄段人群是猝死的主力军!
三、如果身体出现这些信号,也在提醒你要小心了
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吞咽费劲,有的人会出现3-5分钟的胸闷,
胸部中央疼痛、有压迫感或心慌、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
突然出现低血压,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躲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者饱食后出现,经过平静休息后可缓解。
注意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或反复出现,请立即呼叫救护车,千万不要尝试自行前往医院。
尤其是直系亲属有这种猝死的发生,那你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去医院检查,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二、突发情况,周围人该怎么做?
如果遇到突发病情,可能出现猝死的患者,周围人能够做的事情是两件:一是为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措施;二是打电话给120,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去抢救。
心肺复苏对很多可能导致猝死的急症可能会有效,如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脑出血、甚至肺栓塞导致的心跳骤停。心外按压并不复杂,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也能掌握。要特别强调抢救的及时性,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与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是在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以达到50%;
如果在4-6分钟内开始,则其成功率降至10%;
如果超过6分钟才开始心肺复苏,脑细胞已经开始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其成功率仅有4%甚至更低。
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所以,如果遇到心跳骤停的患者,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并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2022,趁还来得及,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储存一份生命保险吧。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分享不作商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