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广大医护人员投入到防疫灭毒的工作中去。
随着确诊患者数量的增加,社会人群对肺炎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一部分有过湖北地区人群接触史或者高危环境接触史的人群成为了潜在的感染者。
但是由于肺炎定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限,同时如果大量的潜在感染者涌向医院,反而会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这部分潜在感染者目前均采取的是居家自行隔离的手段。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群来说,既往从未有过类似被隔离的经历。面对这种人生中特殊的经历,除了日常生活的适应以外,心态上也会承受相当的压力,面临着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那么在这种变化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积极应对,顺利度过这一段特殊时期呢?
常见心理现象
(1)紧张恐惧:主要是对自己可能发病,确诊,病重,死亡的一种恐惧和担心。甚至产生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不安的症状。
( 2)自卑孤独:主要是担心会被周围人所歧视或者孤立,觉得自己是“不详之人”,甚至觉得被人会在自己背后议论指责,从而感到自卑和孤独。在家中长时间卧床,回避和他人的联系,言语交流减少。
(3)自责和后悔:对自己前期不在意或者一些草率的决定感觉后悔,常会想“当初如果不....就不会.....了”。对于家人产生的影响感到自责,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甚至抑郁悲观,有些严重的患者可能产生自杀行为,需要特别重视。
( 4)无能为力感:在等待观察的时间内,只能耐心的等待,而这个过程中难以自己掌控形势,从而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甚至有些人会变得愤怒,暴躁,情绪激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5)躯体症状:各种负性情绪的影响下,常常会对自己的身体信号过分关注,感觉到心慌,胸闷气短,头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睡眠也会受到明显影响,白天精力下降。
那么如果出现了上述类似的症状,我们应该如果调整?或者在症状出现以前,如何来预防出现类似反应呢?
1、对疾病正确的认知
人们对于未来的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焦虑担心的感觉就会越明显。
而如果能够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可能的结果有了解,焦虑担心的感觉就会大大减轻。所以,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官方的,正式权威的渠道去全面了解肺炎的有关信息,如对疫情的严重性、传染的可能性、防护方法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有助于心理和情绪的稳定。
但是需要注意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于疾病的消息,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负性的信息内容如果过多,还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准确客观的了解疾病的信息。
2、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
在疫情爆发面前, 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性情绪,如感到恐惧、紧张、烦躁、孤独、委屈、愤怒、抑郁等。
当出现这种情绪时,首先要合理的面对和认可这种情绪的出现,充分接受这种情绪出现的合理性,了解到它是针对于压力的一种正常反应。
千万不要因为这种情绪的出现而陷入到新一轮的自责,最终会导致这种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和加重。
3、积极改变认知
隔离会使得我们活动受限,与外界交流不畅,生活便利下降,从而造成种种不适应。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除了隔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外,要充分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做出的价值和意义,虽然隔离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却更好的保护了自己和身边的家人,这是一种与病毒抗争的必要合理的措施,是自己在为这场与肺炎的抗争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并且身边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在同样做着努力;同时在被隔离时,身边人对我们的刻意疏远和回避,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和疾病,而疾病和病毒是可以彻底治愈和消灭的,不能把个人和疾病病毒紧密联系起来。
4、积极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学会正确的表达,可以向身边的家人或朋友进行情绪的倾诉,每天和外界通过现代的通讯手段保持沟通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文字把情绪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撕碎扔到垃圾桶里。
甚至必要的时候一个人大哭一场也可以帮助情绪的宣泄,千万不要认为哭泣是懦弱的表现,流泪的同时本身就是情绪的宣泄和放松,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虽然在家中进行隔离,但是仍然需要看一些喜欢的的书和娱乐节目、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坚持室内的身体锻炼。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5、树立对疾病的信心,积极科学的应对
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效的药物,但要相信科学、相信依从科学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一定能控制疫情。不要采用盲目的预防方法,如过度使用消毒剂、信一些偏方或者是自己买药乱吃。
一定要对疾病抱有积极和科学的态度 ,听从专业的建议,科学的防治。
6、专业的求助
当以上的措施和建议无法让您的内心平静,或者仍然有不良情绪对你造成困扰时,千万不要觉得自责和羞愧,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
这时最好的选择是及时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也可通过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咨询。由专业的人员针对您的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请相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您一定可以走过这段困难。
王崴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