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无糖饮料可以帮助减肥?这样喝,小心越喝越胖!

无糖饮料可以帮助减肥?这样喝,小心越喝越胖!

减肥期间,想喝饮料怕热量太高,喝白开水又觉得没味道,所以市场捕捉到了大众这个心理,开始推销无糖饮料。

用甜味剂代替高热量的糖,让人在享受甜味的同时,不用担心喝下太多热量,真是又美味又减肥!

然而,无糖饮料真的能帮助减肥吗?

第1点

—The first—

无糖等于“没有一点糖”?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无糖”这个概念吧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每100毫升固体或者是液体中含糖小于0.5克的,都可以标注为无糖。

别觉得这是欺骗,0.5g真的是十分小的剂量。

就以大家常喝的可乐来说,每100毫升的含糖量是0.5克的21倍之多。

国家标准下的无糖真的可以约等于0了。

为什么能降这么低?

当然是很多饮料都用了代糖,也就是甜味剂。

它赋予食品和糖相似的甜味,但热量相对较低。

简而言之就是可以用它的甜味,骗过我们的大脑和舌头,让身体误以为尝到了糖类。

第2点

—The Second—

“妖魔化”的甜味剂

甜味剂都已经出现了100多年了,并且从出现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甜味剂是糖精,小时候很多零食都添加了它,

比如街边的爆米花,廉价的糖果、巧克力,还有炒瓜子等等。

糖精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甜度超高,一旦浓度大了后味会发苦,而且有一种难吃的金属味。

糖精使用史上的最大污点就是70年代开始:多项研究证明糖精致癌,会导致大鼠罹患膀胱癌。

消息一出,加拿大宣布禁用糖精。

图源:soogif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也准备跟上,但是遭到了人民群众的剧烈反抗。

糖精是当时唯一可用的人造甜味机,一旦禁用就失去了好吃不胖的快乐。

当然后续研究证实,大鼠的致癌机制和人类无关,没有证据证明正常剂量的糖精会对人类致癌。

但脏水已经泼的太久了,糖精的负面印象已经很难扭转,连带着整个甜味剂家族都风评被害。

糖精之后被暴打的就是阿斯巴甜,争议最大,用的也特别特别多。

图源网络

阿斯巴甜进入体内会被分解成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而其中的甲醇又可以转化为甲醛。

甲醛虽然对身体有一定损害,但单单喝饮料很难超过安全标准的。

拿罐330毫升的无糖饮料来算,你得在一天之内喝6600毫升的饮料才能超过安全值。

那时估计再喝多一点,就能直接请全村吃席了。

现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专业和权威的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还有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等,都认为在安全剂量内使用阿斯巴甜是没问题的,甚至对婴儿儿童和孕妇都是安全得。

所以,又回到了那句老话: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约200倍,只要放一小丢丢就能起到增甜的效果。

正常人吃东西喝饮料的摄入量远低于安全剂量。

差不多每天要往死里喝,并且长年累月的喝才有可能出问题。

第3点

—The Third—

无糖饮料能帮助减肥吗

安全性的问题掰扯清楚了,我们再回归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无糖饮料能不能帮助减肥。

国外有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喝无糖饮料的人比不喝无糖饮料的人BMI指数高0.8,腰围粗2.6厘米,并且腹部肥胖的概率比不喝无糖饮料的人高36.7%。

除此之外,还有多项研究似乎也能证实,无糖饮料不仅不会让你瘦,反而让你变得更加胖。

而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研究有猫腻:常喝无糖饮料的人在实验最初,就比不喝无糖饮料的人胖了。

这些人可能饮食习惯就很不健康,喝无糖饮料是他们采取的“补救措施”。

而且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认为,对于这些本身饮食就不健康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既然我都喝无糖饮料了,那我多吃些XXX也没啥”。

这种自我补偿的想法,可能会让喝无糖饮料的人不知不觉中又把少喝的热量补回来,甚至会吃得更多。

图源:soogif

但这和无糖饮料有什么关系!

自己控制不住饮食,喝白开水也会胖。

如果你有喝饮料的习惯,那么用无糖饮料代替含糖饮料,真的能帮你减少摄入。

如果你有吃甜食的习惯,用么用代糖代替蔗糖,也能帮你控制体重。

但是如果你本来就非常贪吃了,妄想喝几瓶无糖饮料来减肥,还是醒醒吧。

少吃多动,这才是你该做的!

相关知识

无糖饮料可以减肥?这样喝,小心越喝越胖!
无糖饮料真的可以减肥吗?这样喝,小心越喝越胖!
无糖饮料,真的会越喝越胖吗?
减肥期间,这几款饮品可以放心喝,会让你越来越瘦
喝无糖饮料可以减肥吗 喝无糖饮料真的能减肥吗
减肥可以喝无糖饮料吗
无糖可乐就可以随便喝,不长胖?小心无糖饮料隐藏的健康陷阱!
夏季减肥喝什么?健康减肥饮品越喝越瘦!
为什么饮料会越喝越渴?怎样选择健康的饮料?
〖什么饮料越喝越瘦,初夏九款饮品让你越喝越瘦〗

网址: 无糖饮料可以帮助减肥?这样喝,小心越喝越胖! https://m.trfsz.com/newsview104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