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量摄入食用油的危害
(二)导致肥胖和脂肪肝。在所有的食品中,油脂的单位热量最高,1克即可产生9千卡的热量。身体用不完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皮下和脏器之间。诸如油炸食品、猪板油、肥肉等食用太多易导致体内脂肪堆积从而引发肥胖。血液中流动的甘油三酯移动进入肝脏,从而被肝脏给保存起来,逐步转化成脂肪,最后形成脂肪肝。我们日常的食用油,不论是猪油、棕榈油、橄榄油、亚麻籽油,99%的含量都是脂肪。可以说,食用油几乎等于脂肪。
(二)引发“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吃油过度,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多,它们会附着沉积在血管上,造成动脉硬化,最终还会形成血栓。血栓一旦阻塞心血管,结果就是心脏病发作;一旦阻塞脑血管,结果就是脑中风。有研究显示,食用油炸食品与心脏病、中风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
(三)增加患糖尿病机率。大量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食用油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四)提高患癌风险。吃油脂类食物特别是油炸类食物太多,还有可能提高患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五)影响心理。食用油摄入太多对心理健康不利,容易使人变得愈发懒惰,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
二、 健康用油的方法
(一)限总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用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5~30克,相当于普通的白瓷勺2勺半~3勺左右。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42g,全国约80%的家庭用油超标。有人认为,少吃动物性脂肪,加大橄榄油、茶油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油的使用就是健康,这是认识误区。控油,首先要控制的是油的总量,其次才是考虑油的结构和品种。要学会使用控油壶,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油装入带有刻度的控油壶,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二)少油脂。少吃高油脂的食物,如:少各种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炸花生、油条、油饼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蟹黄、鱼子、蛋黄等,少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各类西式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速食食品等;不要经常点外卖,不要经常在外就餐。
(三)控油温:控制烹调温度,油温不宜太高,油温越高,烹调时间越长,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越快,营养成分流失也越多。
(四)改方法:可以尝试着逐渐改变烹饪方式,少用煎炸烤的方法,多用蒸煮炖和凉拌的方法,以减少烹调油的摄入。
(五)换品种:食用油不建议多吃,也不要长期吃一种,最好经常换着食用不同类型的油。日常食用油一般分为四种:高油酸型、高亚油酸型、均衡型、饱和型。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烹饪中也各有所长。
(六)防酸败:油脂酸败,是指油脂和含油脂的食品,在贮存过程中经生物、酶、空气中的氧化作用,而发生变色、气味改变等变化,常可造成不良的生理反应或食物中毒。油脂酸败后,食用油颜色过深,不仅减少营养物质,更增加致癌风险。食用油打开后,与空气接触会氧化,尽量早点用完,可使用深色不透光的小油瓶,也可用塑料袋密封油瓶,减缓油脂酸败。厨房中有富含抗氧化剂的调料,放进食用油中,可避免油脂氧化,延长保质期,如:丁香的醇类、酚类,桂皮的衍生物,但需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尽量1年内用完,高温导致食用油酸败变质,产生的杂环胺致癌,尽量低温使用。
三、食用油的基本类型
日常食用油一般分为四种:高油酸型、高亚油酸型、均衡型、饱和型。在营养上各有优势,烹饪中也各有所长。
(一)高油酸型:橄榄油和茶籽油,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高级初榨橄榄油,用于凉拌或做汤;一般橄榄油,用于炒菜、炖菜。国产茶籽油用于炒菜、凉拌。
(二)高亚油酸型: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适合炖煮。
(三)均衡型: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适合炒菜。芝麻油用于凉拌、蘸料或做汤。
(四)饱和型:猪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以及棕榈油、椰子油、可可油,用来做面点、煎炸食品。
四、几种常见食用油的基本功效
(一)大豆油:适合高血压患者,富含亚油酸和阿尔法亚麻酸,有利于稳定血压,防止血栓的形成。阿尔法亚麻酸不耐高温,适合炖煮,不适合煎炸。
(二)玉米油:适合高血脂患者,富含植物甾醇可以对抗胆固醇,辅助调节血脂。
(三)花生油:适合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可以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成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四)葵花籽油:适合秋天食用,富含的胡萝卜素能促进黏液分泌,保护黏膜,促进黏膜修复,减少细菌侵入。长时间高温烹调,油中胡萝卜素等营养会大量流失,200度油温超过2分钟可能产生致癌物杂环胺。
(五)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保护心血管、稳定血压,可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初榨橄榄油不仅适合凉拌,也适合煎炒烹炸;橄榄油炒菜遇热膨胀,相比其它食用油,可少用1/3的量。秋季嗓子干哑,缓慢饮用少许橄榄油,滋润保养呼吸道,辅助调节三高。
参考资料: “炒菜时放的这种料,正悄悄摧毁全家人的血管,很多人竟还愿意多放?”健康之友报,2023-04-19
编辑:长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