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天府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近期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作为主办方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尽管学科创建尚不足20年,但已然进入全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第一方阵”。自2017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首次设立“健康管理专科”榜单以来,科室连续五年蝉联专科声誉排名全国第二。这个年轻的学科靠什么走到今天?答案是“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在健康管理领域,受传统职称评审体系的制约,人才积累格外困难。在这个学科团队中,既有医生,也有技师和护士。为了让每个人都有畅通的职称晋升路径,让大家都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创新思路,突破了人才培养窠臼。
中心推进并实现了健康管理学科“医技护”相关职称评审体系试点,将健康管理学科纳入了职称评审体系,形成了健康管理学科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的“四川模式”,为推动全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做出了引领。团队推出的健康管理护理学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铺设了健康管理继续教育护理培训体系化建设之路,为全国各地培养专科护士两百余名。中心还承担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医学学历教育工作,实现国内首批临床医学下健康管理方向研究生招生,为健康管理高等学历教育开创了新篇章。
创新规划学科布局
对个人而言,有目标才会有方向,对一个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着眼全局、深入思考,经过反复讨论后,对学科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布局。
为了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花大力气解决了两个“痛点”。其一是制定了健康管理的收费标准,并成为全国首家实行健康管理物价收费标准的获批单位。其二是建立了标准化慢性病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四川省健康体检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全面指导市州质控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在整个团队的辛勤努力下,我们顺利申报成为全国首家健康管理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提升健康体检及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设立健康管理全体系门诊(健康管理门诊、临床专科专场门诊、健康管理互联网门诊),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健康管理、营养、运动、心理健康干预、慢病闭环管理等核心技术,打造全周期、多维度、高品质的健康服务。
创新打造科研平台
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团队中传输科研很重要的观念,逐步转变大家的观念。同时,中心在医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所。研究所坚持人才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全员参与的指导原则,为提升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花心思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团队推出了“来拿”主义,制定透明公开的激励政策,在时间、经费、人力上给予充分保障。所谓的“来拿”,就是只要你有本事就来拿,只要你肯做,团队就会给你支持,你就有机会收获胜利果实。
有激励就有动力。“来拿”主义为团队营造了非常好的良性竞争生态,也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中心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总经费1800余万元;近五年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获知识产权3项、专利20余项;主编及参编著作9部,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11部。
创新培育科室文化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刘玉萍
在医院内部,我的团队是出了名的“万众一心”,让不少兄弟科室心生羡慕。我认为,这种良好局面来自于管理者对公平原则的坚持。
医院是浓缩版社会,团队里各种性格的人都有。作为学科管理者,我们不需要磨掉每个人的棱角,而是要让每个人扬长避短,让个人的长处为团队所用,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公平艺术。这种“顺势而为”的思路,让团队成员看到了科室平台的发展前景,也能感受到“大树底下好乘凉”,更能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和团队、自己的未来是牢牢绑定的。
在西部,很多医务工作者都选择去北上广参观学习,但是在“健康管理”领域,北上广的同仁都愿意到我们中心来交流学习。这时刻激励着我们继续创新,以便把更多新成果分享给同行。
本文原刊于《健康报》2023年7月19日8版
作者: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刘玉萍 卿俊
编辑制作:郑颖璠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团队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团队重头研究聚焦在哪里
关注 累计2亿播放量,“健康大家谈”的客座专家如何看健康科普?
研究饮酒增加男性患61种疾病风险,其中33种为新发现
前沿心血管病专家们畅想的未来诊疗究竟什么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