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乙肝能生健康的宝宝吗

乙肝能生健康的宝宝吗

首页>问答>问答首页

  乙肝能生健康的宝宝吗

我朋友怀孕检查的时候HBsAg.病毒e抗原(HBeAg)病毒C抗体(HBcAb)这三项显示为阳性代表什么意思在怀孕第9个月的时候没有打阻断针宝宝就出生了请问这样的话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孩子会传染吗

满意回答

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会将病毒垂直传播感染给胎儿,因此,怎样保证这些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家庭生下健康的宝宝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的问题。现代医学用新法阻断病毒传播,解决了这一难题。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是经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的,因此,预防和阻断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医生们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这种运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的双重阻断可使"阳性"母亲放心地生育宝宝,阻断率可达80%-97%。 乙肝阳性可以生孩子吗 专家建议 准备做父母的夫妇一定要参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怀孕时机,生一个健康的宝宝! 1、夫妻若有处于乙肝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动期等病毒复制期时,女方不宜怀孕,应经治疗至肝功能正常,最好HBsAg转阴后方可怀孕。 2、如夫妻双方有一方为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另一方应注射乙肝疫苗,且产生抗体后,女方才能怀孕。 3、如孕妇为病毒携带者,应在怀孕第七、八、九三个月时分别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且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加双倍乙肝疫苗,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4、若孕妇为病毒复制期,则应考虑采取剖腹产方式分娩。因国内外研究表明,剖腹产比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感染率要低,且不宜给婴儿哺乳,应采取人工喂养方法,以减少婴儿感染机会。 5、若孕妇为乙肝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肝功能已不正常,应考虑终止妊娠,待治愈后再要孩子。 因此,患有乙肝的夫妻要想生一个健康的宝宝,一定要到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医疗单位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及医生的建议再选择何时要孩子

琴梦桐   2007-07-12 12:38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为您推荐:

其他回答

第一,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乙肝: 在中国有1.2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占到总人口的10%。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传播,一个就是血液传播,一个是性传播,再一个是母婴传播。在三种感染的途径中,50%以上的人,来自于母婴传播途径。(即:妈妈是乙肝,孩子从小就可能是乙肝了) 第二、目前的乙肝母婴传播其实主要有...三个途径: 1、子宫内:尽管母亲和胎儿有一道屏障——胎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母亲的乙肝病毒不会感染给胎儿,但这种屏障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会存在感染的可能性。 2、分娩:这是比较重要的传播途径,由于分娩通过产道,会有一定的出血,这个时候宝宝和母亲的血液及体液,会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宝宝就有被感染病毒的可能性了。 3、产后哺乳:一是能够从母亲的奶汁中检测出乙肝病毒。二是在哺乳的过程中,母亲的汗液、唾液、血液等可能会感染宝宝。 第三、要想把乙肝携带者减少,就要进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 我们现在想方设法做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就是在宝宝出生的时候给他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样在分娩过程当中的传播就能阻断了。加上产后不哺乳,宝宝被感染的可能性就极少了。但在临床中,也有少数宝宝注射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后还是感染了乙肝。造成这种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宝宝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上了乙肝病毒。对于如何阻断子宫内的乙肝病毒感染问题,我们的医学研究工作者,正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子宫内传播的阻断方法也是有的,但是在探索当中,经验不是特别的成熟,正在逐渐地探索,也许在过几年就会有更成功的经验。 由此可见,经过母婴传播阻断,孩子被感染的机会减少了。这样就会大量地减少乙肝病人,消灭乙肝也得从这儿着手。 自从我们使用了母婴传播阻断这种手段之后,乙肝妈妈多数都能生出健康的宝宝了,到目前为止,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应该能达到95%。所以请乙肝妈妈不用过于担心,有了母婴传播阻断这种手段,生一个健康的宝宝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乙肝还是有传播胎儿的可能性,所以在整个孕前、孕中、产后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正常的处理,这样才能把传播的机会降到最低。如果不管它,可能也会引起不太好的后果。

据说会遗传阿 不过不知道准不准

匿名用户    2007-07-12 11:14

相关知识

乙肝能生健康的宝宝吗
乙肝妈妈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吗?
有了乙肝,可以生下健康的宝宝吗?
乙肝孕妇如何才能生下健康宝宝
乙肝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乙肝妈妈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吗?医生来解惑
乙肝大三阳如何才能生个健康的宝宝
乙肝母亲怎样才能生出健康宝宝
乙肝病毒携带者,还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吗?丨肝病100问
乙肝妈妈如何生出健康宝宝

网址: 乙肝能生健康的宝宝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2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