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仅面临着身心的快速发展,还需应对多个成长议题,承受多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因而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和易发人群。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在促进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形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仅为6.4%,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0%”的目标相差甚远。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对于提高国民整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益处

  第一,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个体预防和识别心理疾病。随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青少年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有所增强,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有所增加,但在心理疾病识别和应对知识方面仍较为匮乏。《2021—2022年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2.3%,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且没有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提升。

  目前,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开展。但由于青少年学业压力较大,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较少,且传统课堂教育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技能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父母、同伴、教师等他人在心理健康和疾病知识经验方面的匮乏,也可能影响青少年对心理疾病的识别,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认知是基础,心理健康素养的认知要素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观念,以及应对或预防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和信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程度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心理健康素养高的个体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更高。只有了解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促进他人心理健康以及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才有可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因此,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增强识别心理疾病的能力,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的重要前提。

  第二,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个体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专业心理求助行为被视为一种适应性行为,能够给个体生活带来积极且持续的影响,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研究表明,积极的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能有效降低青少年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有助于维持和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然而,当青少年自身或同伴遇到心理问题时,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调查显示,尽管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有所提升,但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并未随之增加。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后,超过70%的人选择向好朋友求助,而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院心理科等。出现这种低专业性心理求助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疾病污名化和病耻感。心理疾病污名化既包括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也包括被自我感知并内化为病耻感的自我污名。这种错误认知内化形成的偏见和歧视,相较于认知本身更难改变。受文化影响,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存在负面偏见,认为心理疾病患者是可耻、可怕和不正常的。这些偏见和歧视使得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助或向家人朋友求助,而非寻求专业帮助。

  态度是行为的先决条件。多项研究证实,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可以直接预测专业心理求助行为。心理疾病污名化和病耻感导致的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会阻碍青少年采取专业心理求助行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心理健康素养高的青少年对心理疾病和应对策略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因担心被歧视而选择回避,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正常化的认知,从而更有可能采取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第三,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心理健康行动”提出两个目标: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二是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当前,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态势,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率有两个关键:一是聚焦青少年群体,二是注重预防。

  心理健康素养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与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密切关联,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是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可显著降低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从青少年自身角度来看,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行为技能,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准确识别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形成更积极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及时寻求心理健康资源和服务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从全民层面而言,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教师、同伴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助于民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求助信息,正确认知心理问题,识别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或触发因素,从而预防和识别青少年早期心理问题。当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征兆时,如果身边的人能够及时识别并进行干预,就能阻止轻微心理问题向严重方向发展,改善心理疾病的预后效果。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措施

  心理健康素养主要受个体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可通过后天习得,因而能够通过干预得以提升。对心理健康素养的干预,可以从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态度、行为习惯三个维度入手。

  一是从知识层次上,强化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的科普工作。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维度涵盖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以及对常见心理疾病的表现、病因、治疗方法、专业求助渠道、维护心理健康常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然而,当前的科普工作主要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特征、发病机制、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宣传较少。应重点科普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和识别方法等心理疾病知识,普及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等,改善消极应对观念,明确自身或他人出现心理疾病时的应对方式,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强调精神障碍的可防可治。

  二是从态度层次上,改变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和病耻感。研究发现,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心理疾病有较少的污名。心理问题污名化是一种深植于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中的普遍现象,短期内较难彻底解决。有研究表明,教育和社会接触能有效干预污名态度。《柳叶刀》的一项报告指出,存在和不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经历的群体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接触,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最有效的循证方式。在教育层面,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改变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帮助人们理解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一样,是一种健康问题,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在社会接触方面,增加存在和不存在心理问题经历的两类群体之间的面对面讨论、视频电话、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接触,促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心理疾病和专业求助的合理性。

  三是从行为习惯层次上,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抑郁症治疗的行为激活疗法认为,行动能够有效改变抑郁的认知和情绪。行为不仅会带来新的体验和情绪,也能修正以往的认知和情绪。积极的专业求助行为有助于个体完善心理知识体系、学习更多心理调节技能、对专业求助形成更积极的态度等。因此,除了要提高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率,让他们熟知自己拥有的求助渠道,知道在面临问题时向谁求助、如何求助外,还应鼓励青少年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促进心理求助行为的产生来强化解决心理困扰的有效经验。另外,研究发现,个体感知收益的因素对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否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是决定个体决策是否采取求助行为的关键因素。如果求助行为能够得到反馈和帮助,将会极大地促进在线求助行为。因此,强化个体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益处,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的发生。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讲师;温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相关知识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从家庭教育着力,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中国青少年营养健康素养提升”研讨会举办
青少年如何提升心理韧性
青少年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心理健康?
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们这样说
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
如何提升青少年营养健康素养 专家建议加强食育教育
如何提升青少年营养健康素养 专家建议加强食育教育
专家热议提升青少年营养健康水平

网址: 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16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