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你了解自己的Mindset(心态)模式吗?名著《心态制胜》帮你解读

你了解自己的Mindset(心态)模式吗?名著《心态制胜》帮你解读

Mindset(心态)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要素。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什么是Mindset?自己的Mindset模式是什么样的?它是在怎样影响着自己的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

全球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Dweck女士的名著《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为我们做出了明白深入的解读(台湾中译本:心态制胜)。

本文是台著名博客 Monkey Potion)刊载的心态制胜一书的读后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态制胜》一书的主题思想,令人启发,值得在读原著前一览,全文如下。

這是一本書皮封面平凡無奇的書籍,即使將它擺放在書店中最顯眼的位置,我也不會多看它一眼;就算碰巧拿到了手中,概略翻上幾頁,可能我也只會覺得:「這大概又是本充斥著說教口調的實驗研究報告,或者是如同書名般枯燥乏味的心理勵志書籍。」但沒想到,這小小的一本書,卻越讀越有滋味,越讀越令我拍案叫絕。

本書作者 Dweck 女士,是目前任職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在書籍的內容中,作者不僅提出了「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兩種心理狀態的明確定義以及兩者的各種顯著差異,更將這套理論應用在運動選手成就、企業經營與領導、兩性情感議題,以及父母師長的教育等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全都獲得了相當正面而良好的成效與回應。

書裡沒有什麼世界七大不可思議的必勝成功法則,也沒有如暢銷書口吻般自吹自擂的致富手段。相反地,其中涵蓋了許多客觀的研究結果以及測試受驗者的心得回應,充分佐證成長心態理論的實用性。作者並沒有搬出教條式的守則來推銷她的理論與著作,而是平鋪直述地帶領讀者在各種不同領域中,探討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對於為人處事、應對進退的決定性差異與影響。最後,則讓讀者依循自己內心的判斷,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與改變。

做為書名的主標題,所謂的「心態」(Mindset) 到底是什麼東西?人類的心態,並不會以個別獨立的形式存在,而總是由一組完整的思想所交織構築起來的知識網絡,所以心態可以說是「一組心裡的想法」(A set of mind) ,因而簡稱為 Mindset 這個詞彙。有人會將心態稱之為「態度」、「思維」或者「價值觀」,其實都是彼此相關而且可以互補的用語。

心態,就像是一組解釋世界萬物的框架,幫助我們認知周遭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因為心態的存在,我們熟習身邊的各種人事物,不至於每天陷於兵荒馬亂的生活之中;因為心態的存在,我們都能逐漸適應自己的家庭、朋友、工作以及伴侶;因為心態的存在,我們也因此得以成為現在的自己。假設我們改變了這組既存的框架,是不是就能夠改變眼前的世界?

或許有些人想問:「信念真的能夠發揮這麼大的力量嗎?」首先,我們要瞭解不是只要改變心態或者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夠成為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這樣的歷史巨擘或者其他成功的大人物;但是,只要在學習條件適當的情況下,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得會。當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夠被改變,也不是所有可以被改變的事物都應該改變,但我們應該在充分瞭解之後,再自行判斷是否要做出改變。

從小到大,一直以來我總相信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屬於一個「沒有辦法改變的人」;我就是拙於經營人際關係,我就是沒有畫圖的天賦,我就是不擅長各種球類運動,我就是一個差不多這樣的人。而書中所提到的種種定型心態者的表現,正一語道破我這樣故步自封的定型心態,也很奇妙地使我回憶起在《Planescape: Torment》(異域鎮魂曲)中,那道最為玩家所熟知的問題:「What can change the natureof a man?」(什麼能改變一個人的本質?)即使經過了許多年,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記得我的回答是:「Nothing.」

每個人幾乎都曾經做過所謂的「智力測驗」,經過一連串空間、邏輯、算數以及語言等問題的作答之後,量測出你我的智力商數。然而,大多數人應該都能認同,智力與一個人將來的成就表現,未必具有正向的關連性。但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表現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除了智力以外,是否還存在著什麼樣的因素,會對每個人的未來發展產生深厚的影響?

經過研究及實驗證明之後,Dweck 教授發現「能力」的意義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有兩種:其一是定型的能力,需要時時向人證明;另一種是可以改變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開發。「你對自己採取什麼樣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在定型心態者的世界裡,失敗是指你表現得不好、成績不理想、遭到他人拒絕、丟掉你的工作等等負面的挫折。而在成長心態者的世界中,失敗則是指你沒有成長,不極力爭取自己重視的事物,也就是沒有充分發揮潛力。

網路上的鄉民常說:「認真你就輸了。」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以我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說,以前在學生時期時,我對於某些學科特別不感興趣,也不願意盡全力讀書及準備考試。雖然在多數學科上的表現都還算不錯,但唯獨物理與化學兩項科目,即使花費了許多時間學習,卻總是無法達到良好的成績表現。所以在考試之前,雖然心裡並沒有透露出明確的想法,但是我的潛意識總提醒著我:「只要我沒有出盡全力,我就不算是失敗。」

正因為懷抱著這樣的心態,所以我永遠都能夠對別人或對自己說:「我的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我沒有認真讀書、沒有克盡全力,不然我一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數。」由於害怕失敗,所以潛意識裡的我,告訴自己不要拼盡全力去做這件事情。因為當我用盡全力之後,最終卻依舊得到失敗的結果時,我所感受到的只有全然的挫折與羞愧。定型心態者最大的恐懼,就是努力嘗試卻遭到失敗,讓自己連個推託的藉口都沒有。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別人說出「某人一出生就是個音樂神童」或「他是個天生的籃球員」,以及「他注定會成為一位偉大的畫家」之類的論調。這是因為定型心態者相信每個人的能力都是與生俱來而無法有顯著改變的東西。「如果你不是很棒,就是很差勁。」所以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時時證明自己優點,同時盡最大的努力去掩蔽自己的缺點。比起那種經過辛苦耕耘之後獲得的甜美果實,他們更期望得到的是能夠一夜長大的魔豆。

孩提時代,我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寓言,你可以選擇當先天優越卻缺乏恆心的兔子,或是遲鈍但有恆的烏龜。雖說這則寓言的教訓是速度慢但有恆心者獲勝,但捫心自問,我們有誰會想當烏龜?沒有,我們只是希望當一隻沒那麼蠢的兔子。

龜兔賽跑的寓言旨在肯定努力的價值,但卻為努力帶來污名。因為我們會覺得遲鈍的人才需要努力,而且遲鈍者只有趁聰明的人偶爾失手之際,才有機可趁。

比起經由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我們的群體意識與社會價值觀,似乎更加讚揚及推崇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成就。在功利主義掛帥的環境下長大,很多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曾幻想過如果自己是「天才」該有多好;當別人整個月都在圖書館裡埋頭苦讀時,自己只需在期末考前兩天開始看書,就能夠輕鬆過關。不論是什麼學科考試、體育、音樂或者藝術項目,都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就可以獲得極佳的成績,正符合一般人眼中的那種天才型人物。擁有定型心態的人會打從心裡認為:唯有能力不足者,才會將「努力」這種詞句奉為圭臬。

你有崇拜的明星偶像或者成功人物嗎?我們經常會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想像成那種生來就異於凡夫俗子的超人,而不是靠著自己奮鬥才出人頭地的普通人。如果你相信天生命定,如果你相信那些成功人物全都是天賦異稟、上輩子燒好香,或者僅僅是運氣好而已,那麼你所能做的嘗試,也將會侷限在每天祈禱好運會從天而降,讓你成為注定的贏家。

有很多生活過得不如意的人會認為「該改變的是世界而不是他們」。為什麼我爸不是王永慶?為什麼我家沒有七億?為什麼中樂透頭獎的不是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成天抱怨著工作、抱怨著上司、抱怨著伴侶,抱怨著每天周遭發生的事物。於是他們只能陷在無盡的輪迴中,每天抱怨,抱怨每天。這些全都是定型心態者最明顯的性格特質。

你如何面對別人對你的批評與指責?評斷者與你的關係是否會影響你的應對態度?定型心態者很在意他人的評斷。對學生來說,考試就像是一種評斷,評斷了你這個人的智力高下。「嘿,所以如果我不努力不付出,你們就無法評斷我了。」為了反抗父母師長的評斷,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叛逆行為。「不去嘗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可以藉此維持住自己的驕傲與自尊,但也深深地損害了成長與發展的空間。

當我們在考慮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定型心態者是以「表現導向」做為背後的動機,而成長心態者則是以「學習導向」為出發點思考。如果去做這件事情,很有可能遭受失敗或是讓他看起來很蠢,定型心態者經常會避而遠之;而對於成長心態者來說,他們不會因為害怕失敗就不去做,因為他們重視的不是勝敗結果,而是知道自己能夠由每次的嘗試中更加進步並且更加熟練。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並不是如同白晝黑夜般無法並存。事實上,許多人都兼有二者,而且多數人在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心態,你對某一領域採取什麼心態,將會引導你在這個領域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心態」與「信心」未必具有正向的相關性存在,即使是定型心態者,也可能具有很高的自信心。

在成長心態中,我們不見得要永遠信心滿滿。即使你自認對某件事不是很在行,還是可以全心投入並堅持下去。事實上,有時就是因為不精通才要投入。這就是成長心態的優點之一。你不必認為自己已經精通某件事,才願意去做或樂在其中。

成長心態者與定型心態者做人處世的差異性,同樣能夠於人際關係以及情感關係之中獲得映證。在情感的議題上,定型心態者會認為感情如果必須經營,就表示兩人並不適合。他們認為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應該自動出現,伴侶間不需要協力解決問題或學習相處之道。愛情,可以神奇地解決一切!

同時,定型心態者也相信個人的特質是既定而無法改變的,甚至包括你的對象以及感情關係本身,同樣無法改變。因此定型心態者的理想愛情是一見鍾情,兩個人相遇之後就能夠如童話故事般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像是一出生就注定彼此相愛一樣,兩人總是如此完美地契合。

但事實上,選擇一個伴侶就是選擇一組問題。「世界上沒有毫無問題的人選,重點是認知彼此的侷限,由那裡開始努力。」對成長心態者而言,剛交往時或許也有一見鍾情般的激情,但他們不會寄望神奇的事情自動發生,而相信良好而持久的關係必須靠共同努力,才能夠克服彼此間必然存在的歧異。無論是愛情或婚姻關係,都是一連串不斷演變的過程,如果雙方停止灌溉滋養,它就會停止發展而終至枯萎。

在你我身邊或者是報章雜誌上,經常都會看到一些令人惋惜的案例:一位從小天資獨厚的小孩,不幸遭遇重大挫折事件後,就此生活瓦解、精神崩潰,甚至走上不歸路。我們無法猜測他們內心的想法,但是這些孩子從小在親人朋友的讚美聲之中長大,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像是一連串的展示與證明,無時無刻都需要向人證明自己有多麼傑出優秀。只是很可惜地,父母師長並沒有正確教導他們面對失敗的心態與技能,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度過人生的波折與挫敗。

身為家長、老師或者教練的身份,我們都有相同的一份使命就是「教育」。不論對象是自己的子女、他人的子女或者團隊中的成員,做為一位教育者,我們總是希望受教者能夠獲得最好的教育並且展現出最優異的成果。然而,父母與老師的所作所為卻經常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我們善意的評斷、經驗提供,乃至於激勵的方式,往往會傳遞出錯誤的訊息。

經過七次的研究與試驗之後,Dweck 教授發現一項極為關鍵卻與多數人認知相異的事實:稱讚兒童的智力,有損他們的動機與表現。什麼?怎麼可能?為什麼稱讚小孩反而會損害他們的表現?

「你學得好快!你真聰明!」

「瑪莎,看看那幅畫。他真是未來的畢卡索對不對?」

「你好厲害,根本沒讀書就拿了A!」

如果你和大部分家長一樣,在聽到上面那些話時,應該會覺得其中傳遞的是支持、激勵的訊息。可是聽得再仔細一點,你是否察覺其中隱含另一重訊息,也就是孩子會聽到的:

如果沒法學得快,我就不夠聰明。我不該認真畫圖,否則他們會看出我不是畢卡索。我最好別再念書,不然他們不會認為我很聰明。

仔細回想成長的過程,我們多少都聽過類似上述話語的讚美之詞。這些是父母師長為我們貼上的正面標籤,雖然他們是出自良好而且正面的用意,但是卻極有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應。孩子們從蹣跚學步時就從父母那裡接受到許多訊息,對長輩有意無意中所傳遞出來的各種訊息極為敏感,因為他們正在學習適應這個世界,為了使自己過得更舒服或者獲得更多讚美,多數孩子都會非常努力,甚至不惜一切要使自己成為大人眼中的第一名。

請記得稱讚時不要提及孩子的人格特質,而應該是他的努力與成就。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再強調智力或才能,會讓所有的孩子更加在意這些方面的表現。如果成功代表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就意味著他們愚笨。這就是定型心態的產生。如有甚者,即使要以作弊或者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優秀的成績,他們也可能甘願承受極大的風險去進行明知道錯誤的行為,只因他們的教育者認同的是他們的表現而非努力與成長的過程。

在很多不同的場合中,我常常會看到帶著小孩的父母親,正在詢問小孩今天的考試成績;即使他已經考了八、九十分的成績,父親或母親卻只會提班上那個第一名的成績有多好,而自己小孩與他的差距又有多遠。身為最重要的教育者,這些父母很清楚地傳遞了一項訊息給他們的孩子:我們看重的是你的結果與成績,而非你的努力與投入。真正具有成長心態的父母,應該要賦予孩子們可以努力追求與嘗試的事物,給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從旁指導而非干預,進而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個人,將來以自己喜愛的方式為社會貢獻出一己之力。

請告訴你的孩子們:「我要教導你,而非評斷你的能力。」

除了教育者授予的正面標籤會對定型心態者產生負面的效應之外,負面標籤同樣會對他們造成深刻的影響。「正面標籤讓他們患得患失,而負面標籤讓他們擔心會真的應驗。」定型心態者往往會太過於相信或者在意他人的評斷,即使那個人的批評是完全沒有理智或者惡意中傷的行為,他們仍然會將這些批評看得非常重而無法從中釋懷。因為他們心裡的想法是:「許多人都對我這麼好,如果有人批評我,那一定是真的。」

如果你是從小在以成長心態教導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你是個非常幸運的人;而對於像我一樣具有許多定型心態特質的人來說,如果你願意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地嘗試改變,有可能做得到嗎?

「成長心態是以改變的信念為基礎。」「改變的信念」說來簡單,但是要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挑戰、掙扎、批評與挫折並不容易。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 Zone),在這個圈圈裡我們每天習慣著與同樣的朋友聊天、吃著差不多的食物,做著那些我們最熟悉而舒服的事情。現在,為了改變自己,我們反而要去做那些從前不習慣或者會使我們覺得不舒服的事情。「跑步?累得要命而且又會流一堆汗,我不喜歡。」但唯有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放棄定型已久的固有心態,才能夠改變、成長,或者減肥成功。

如果你已經信服了成長心態的重要性,自己也能夠分清楚什麼是具有建設性的批評,而什麼又是無益的評斷,那麼接下來該如何設定計畫並且成功執行計畫?成長心態者不會只許下新年新願望,然後就寄望它自動自發地實現,或是充滿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單憑意志力堅持到底。光憑虛幻的「意志力」並不足以達成改變的目標,你需要的是一份真正明確的計畫:

想清楚它的內容,然後擬出一份具體的計畫:何時開始依計畫行動?在哪裡?怎麼做?在腦海裡生動地勾勒出每個細節。

這些具體的計畫——具象的計畫——列出你在何時、何地、如何去做某件事,便於你照表操課,當然也就提高了成功的機率。

因此,你不僅要擬定成長心態計畫,而且要以具象化的方式來說明如何執行。

「Don’t judge. Don’t label.」這句話,是我從這本書裡所學到最最最重要的一課。不論是對於伴侶、子女或者任何你重視的人,以及你自己,不要評斷他們的能力高下,不要為他們貼上正面或負面的標籤。不要再隨口把「聰明」、「天才」或者「神童」之類的標籤往他人身上貼,下次要脫口而出稱讚別人「你好聰明」時,不妨三思而後行,想想是否有更合適的傳達方式與用字遣詞吧!

嘿,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你相信自己「就這樣了」,或者認為「我就是我,這輩子無法再有什麼顯著的改變」,豈不是太可惜了嗎?無論你現在的年紀多大,將來還有下半輩子好幾十年,或者更久的日子可以持續發展自己,具體實現自己的潛力。想像看看,如果在往後的日子裡,都必須與一成不變的自己一直一直生活下去,是件多麼無趣乏味又令人害怕的事情哪!請不要變成連自己都不喜歡的那種大人。

誠摯地將這本書,推薦給每位身為父母以及渴望成長與改變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

樊登解读《心态》
心理健康自测:了解你的心理状态
mindset 心态 蜜蜂笔记.pdf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评估: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吗?
心理健康知识全攻略: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吗?
心理健康自测:5个简单问题帮你了解自己
睡眠和心理健康的秘密:如何通过你的睡姿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
心理健康你了解吗?进行心理体检,关注自己的内心健康!
怎样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情舒畅
“健康”与“病态”的心理解读

网址: 你了解自己的Mindset(心态)模式吗?名著《心态制胜》帮你解读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1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