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购酸奶时,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选择含糖酸奶,其中的糖分对健康不利;选择原味酸奶,其酸涩味道又难以入口。因此,许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无糖但带有甜味的酸奶。然而,这些酸奶究竟是如何变得甜美的呢?是否添加了代糖?如果是,这些代糖与普通糖分相比,究竟有何差异?是代糖的潜在危害更大,还是糖本身的危害更甚?
这里就帮您梳理一下相关的知识点,让您在选购酸奶时能够更加明晰。
知识点1:酸奶加糖的目的在于调节糖酸比,使其更加适口。
在酸奶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部分分解为乳酸,从而产生酸味。然而,乳酸的酸味较为尖锐,不利于食用。为了平衡这种酸味,同时又不让酸奶过于甜腻,食品调味原理告诉我们,适量的糖分是关键。根据业内经验,每100克酸奶中大约加入7%左右的白糖,可以有效地中和乳酸的酸味。当然,如果消费者偏好更甜的口感,或者酸奶在冷藏过程中继续发酵导致酸味过浓,那么糖的添加量也会相应增加。
知识点2:了解酸奶中的糖分含量对于选择健康酸奶至关重要。
牛奶中自然含有的乳糖甜度较低,且升血糖速度较慢,同时还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因此,如果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标注为5%,那么其添加的真糖量实际上低于5%,这样的产品可以合法地称为无添加糖酸奶。另一方面,如果营养成分表上显示100克酸奶中含有12克碳水化合物,那么这通常意味着添加了大约7%~5%的蔗糖(即白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会减少部分乳糖,但由于不同产品的菌种和发酵时间差异,以及运输储藏期间的继续产酸现象,具体有多少乳糖转化为乳酸难以准确界定。
从热量角度考虑,乳酸能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热量。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乳糖转化为乳酸的过程,酸奶的热量会有所变化,但总体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在营养成分表中,通常直接标注原始乳糖含量与额外添加糖的总量,而不考虑乳酸的分解。
知识点3:某些酸奶产品尽管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却依然保持甜味,这并非偶然。
其秘诀在于使用了甜味剂,如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以及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代糖。这些甜味剂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甜度,还为其带来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知识点4:自制酸奶时,即使未额外加糖,也会发现其带有淡淡的甜味。
这并非是因为牛奶本身的乳糖,而是因为酸奶发酵粉中已经添加了甜味剂。这使得我们在享受自制酸奶的过程中,能够自由调节加糖量,从而满足个人的口味需求。
开始发酵时,只需加入牛奶(或奶粉兑水)和菌粉。完成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酸度,自由添加糖或蜂蜜,或选择香蕉丁、芒果块、葡萄干等甜味食材替代。
有些朋友发现自制的酸奶带有微甜,这并非偶然。这得益于菌粉中添加的代糖,其甜度极高,远超白糖。因此,只需少量代糖,便能赋予酸奶丝丝甜味。值得一提的是,乳酸菌无法分解代糖,所以发酵后的甜味依旧。
此外,某些酸奶发酵剂中还会加入增稠剂,使酸奶质地更加醇厚。有的则添加香精,以丰富酸奶的口感。通过巧妙搭配,即便是低糖或无糖的酸奶,也能在保持健康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
那么,加糖的酸奶是否属于高GI食品呢?会不会导致血尿酸水平上升呢?事实上,即便是加入7%白糖的传统酸奶,其GI值仍然较低。蔗糖,作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合体,在酸奶中的占比并不高。而且,酸奶本身的蛋白质和乳酸成分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的波动。因此,适量食用加糖酸奶,无需过于担心血糖或血尿酸的问题。
从100g酸奶中摄入的75g果糖,并不会导致血尿酸水平上升。这是因为牛奶中的钾、钙、乳清酸等成分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同时,少量果糖对肝脏代谢也是有益的。
然而,尽管各种糖替代品如糖醇和阿斯巴甜并非毒药,但它们也并非可以随意多吃的健康食品。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据显示,糖醇可能增加血栓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目前的研究证据尚不能证明,用各种代糖替代真糖的食物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此外,短期吃糖醇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也存在争议。一项试验让肥胖者每天喝含糖醇的饮料,并未发现血管僵硬度、肝功能、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出现显著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试验中描述了各组的肠道反应。赤藓糖醇似乎能减轻食管反流症状,而木糖醇则可能增加大便不成形的频次。同时,大量摄入糖醇可能引起胀气、腹泻、腹痛等不适感,特别不适合肠易激患者、消化吸收不良者以及容易腹泻的人。
另外,一项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喝代糖饮料和含糖饮料都会增加炎性肠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因此,在选择甜味剂时,我们需要权衡其利弊,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之,过量饮用加糖饮料,无论是白糖、糖浆还是果糖,都不利于健康。同样,大量摄入糖醇和代糖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然而,适量的甜食摄入是可以的。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的糖摄入量应限制在25克以下,最多不超过50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享用一杯加糖酸奶,因为200克加糖酸奶中通常只含有14~16克的添加糖,远低于建议的限制。因此,对于酸奶中的糖分,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此外,我们也需了解糖醇、糖浆和果糖的生产过程。这些甜味剂大多与玉米相关。尽管有人质疑糖醇的健康性,但目前的研究已明确指出过量摄入添加糖的危害,而并非糖醇或代糖本身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无糖饮料和食物,也不能随意食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不能因为产品标有「无糖」就放心大量消费。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选择甜味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存。无论消费者偏好哪种甜味剂,都能为淀粉糖工业带来收益。在人们普遍担忧白糖(蔗糖)摄入过多的氛围中,木糖醇、果葡糖浆和结晶果糖等替代品却受到了更多青睐。
然而,有消费者可能误解为每样甜味剂都只需少量摄入即可安全。例如,某些减糖产品中,虽然减少了蔗糖的用量,但为了维持口感,会加入一定量的甜味剂。这种情况下,尽管甜味剂的使用量相对较少,但整体碳水化合物含量仍然较低,甜味却较为浓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心大量食用甜食和甜饮料。因为无论是蔗糖还是甜味剂,过量摄入都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要实现健康饮食,关键在于戒除对糖的过度依赖,并控制添加糖的总摄入量。单纯依赖其他甜味物质来替代糖,并不能解决健康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新食品配料在未经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就上市销售,往往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风险。商业宣传和口感诱惑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我们需要保持警惕,理性对待各种无糖、代糖新概念。
所以还是那句话,任何欲望的过度满足都需要付出代价。糖醇在自然界中是微量成分,人类的代谢系统可能并不适合大量摄入。甜味是一种珍贵的感官享受,但甜食的快乐不应被滥用。只要我们理解这一点,就不必再频繁询问:“这种甜味剂可以吗?”“那种甜味剂可以吗?”简而言之,即使某种甜味剂目前未出现负面消息,也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长期放心大量食用。
Witcowsky M, Nemet I, Li XS, et al. Xylitol: A Prothrombotic Agent Linked to Cardiovascular Risk. Euro Heart J, 2024, ehae WHO Guideline on Non-sugar Sweeteners.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736ordier V, Teysseire F, Drewe J, et al. Impact of 5-Week Erythritol and Xylitol Consumption on Vascular Function, Abdominal Fat,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Obese Individuals: A Pilot Study. BMJ Nutr Prev Health, 2023;6(2):264- Adrienne Lenhart and William D Che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olyols' Effects o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dv Nutr. 2017; 8(4):587-5
Dan L, Fu T, Sun Y, et al.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Natural Juice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2023; 16:1756284823120730
相关知识
真零糖酸奶,无糖更健康
无糖脱脂的酸奶更健康吗
无糖酸奶里糖醇会促进血栓形成?有糖酸奶是否升血糖?一文讲明
无糖酸奶
无糖酸奶热量
无糖酸奶有哪些牌子(无糖酸奶十大排名)
无糖酸奶推荐
减肥时酸奶选低脂还是无糖?(低脂酸奶和无糖酸奶的区别)
什么酸奶是无糖的
“无糖”时代的酸奶新战事
网址: 酸奶中的糖与健康:无糖酸奶是否更优?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3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