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选取上海市314名6-10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和儿童身体协调测试(KTK)测量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通过测试数据统计处理、对比分析和差异分析,了解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现状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并无性别差异(P>0.05);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以8岁为节点先增长后趋于稳定,稳定性技能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男生的心肺耐力要优于女生(P<0.01),男生的BMI指数高于女生(P<0.01)。位移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表明,对健康体适能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解释变量是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而非位移技能,暨儿童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水平越高,健康体适能水平越高。针对6-10岁儿童,促进其健康体适能水平,应重视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和指导儿童的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

关键词:儿童; 基本运动技能;TGMD-3; KTK; 健康体适能;相关性

前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面对严峻的现状,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提高健康体适能迫在眉睫。运动技能是体育素养的内容要素之一,它包括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FMS)是人类非自然发生、通过后天习得的基本运动模式,被认为是学习和参与复杂身体活动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1]。“运动技能发展高峰理论认为,1~7岁为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阶段,7~12岁为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运用阶段[2],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其身体活动参与和健康促进有着重要的价值。

   2016年的一项基于1.66亿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9%的儿童青少年达到了体力活动推荐量(60min/天) [3]。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而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习惯、健康体重、心血管适能、肌肉力量耐力等具有积极影响[4]。

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特别提出,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要以运动技能培养为先导,提高学生运动水平,进一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校体育教育是发展基本运动技能的有效环境,儿童青少年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掌握走、跑、跳、投、滚翻、攀爬、支撑、悬垂、平衡等基本运动方式,获取并建立稳定的“动作单元”,增加体育活动时间,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为今后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研究想了解我国现阶段6-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和健康体适能现状,及各指标间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尝试验证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运动技能练习的侧重点和儿童青少年“运动与健康”领域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策略。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儿童基本运动技能                                    

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模型”( 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YPD) 的相关理论[5],儿童青少年时期,发展基本运动技能( Fundamental Motor/ Movement Skill,FMS) 是进阶专项运动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认知过程中发现:儿童的运动技能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进而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测量儿童运动技能的工具。直至上世纪70年代,儿童运动技能测量从心理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并受到了美国体育教育学者的广泛接受,并进一步提出了“基本运动技能”的概念。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身体活动技能,分为本体控制能力,身体位移能力,和器械操控能力3种。本体控制能力分为稳定身体姿势和弯曲身体姿势的能力;身体位移能力分为走,跑步和跳跃的能力;器械操控能力分为对球类物体的击打、拍打、接投、滚动的能力[6]。

1.2健康体适能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广义上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国外学者多认为“体适能”是一种属性、状态和行为等。WTO(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大量学者的分析,将其定义为: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静止的日常生活,不会感到太累,并有足够的经验来享受休闲活动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全美运动与体育协会(NASPE,1995)对体适能定义为:体育活动可以认为是行为过程,而体适能是产生过程达到的生理状态。这种属性或生理特征可以使人充满活力的处理日常事务,参与各种闲暇时间的活动,减少疾病的发生。

90年代初,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概念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广泛传播与应用,并得到体育学术界的认可。如香港学者钱伯光所著的《Keep Fit手册》中详细的解释了体适能的概念: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简称体适能,包括健康相关体适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竞技运动相关体适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良好的健康体适能可让身体处理日常工作、突发事件和闲暇活动;与竞技运动相关的体能用来确保运动员运动表现和成绩的能力,如速度、爆发力、耐力、敏捷和柔韧等。

2001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能指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邓树勋等在2009年编著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中,将健康体适能定义为指普通人追求的身体健康,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内容包括有氧健身,肌肉健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灵活性等。它是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身体保证以最大的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并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7] 。这种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健康体适能”的定义与港台地区和国外对“体适能”的定义相一致,是笔者赞同且认可的观点,本文关于体适能的研究也是基于健康体适能的范畴。

1.3健康体适能的分类

国外比较权威的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2007)认为,构成体适能的因素有:(1)心肺适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心脏输送氧气至全身的能力;(2)肌肉适能(Muscular fitness)——肌肉的力量与耐力;(3)柔韧性(Flexibility)——自如、无痛移动关节的能力;(4)身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脂肪占身体重量的百分比。[8]

张全成等(2003)认为,健康体适能需要有一定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Muscular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关节柔软度(Joint Flexibility)及适宜的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9] 。这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含的主要指标相符。故本研究中所指的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身体柔韧性适能、肌肉适能、身体成分四个部分。

1.3.1心肺耐力适能

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指人体在大肌肉群参与的长时间的有氧工作能力。心肺耐力水平主要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有关,心肺耐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体摄取和运输氧的能力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10]

1.3.2肌肉适能

肌肉适能分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克服的最大阻力的能力,后者是肌肉在一定负荷下长时间保持收缩或最多重复次数的能力。[11]

1.3.3身体柔韧性适能

身体柔韧性是指关节肌肉的活动范围,此活动范围在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能够弯屈和伸展的可承受程度内。[12]

1.3.4身体成分

脂肪组织重量和非脂肪组织的重量之和称之为总体重,非脂肪组织可分为骨骼、肌肉和水分。瘦体重被称为人体内非脂肪重量,因此人体脂肪组织重量和瘦体重分别占总体重的百分比代表了人体的身体成分。[13]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国内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理论研究

2.1.1 FMS概念研究

FMS的概念源起于西方对动作发展(Motor Development,MD)的研究,涉及学科众多(例如: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其研究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推理过程。国内的相关研究较晚,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关于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

洪金涛等[14]梳理了国内外FMS概念的历史发展,辨析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果发现:“基本运动技能”相较于“基本动作技能”更为综合化、复杂化,是多个动作技能集合的体现,对协调性和动作精准性的要求更高。“基本运动技能”的概念偏向适用的领域有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基本运动技能”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导向“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为日后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1.2 FMS测评工具研究

当前FMS测量工具最为广泛的是美国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评(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 ,该测评体系是当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评工具之一[15]。同时当前我国并没有基于我国国情下研制的FMS测评工具,由于各国之间人种、环境、运动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以外国儿童为样本建立的数据常模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儿童,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 FMS 研究的进展。

  李博等[15]在《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研究及启示》中,运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信效度较高的10种FMS测评工具。并从中发现FMS测评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标准化程度较高;测评趋向于定性测试;注重常模参照评价在评估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人体动作测试系统为FMS的测评提供了新思路。从而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FMS测量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推进FMS测评工具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测试;以我国儿童为数据常模的FMS测评工具的研制应提上议程。

向平[16]在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等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提出,通过该研究的调查观察与实测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对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的测评, 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在综合大量有关专家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筛选出20 米跑、立定跳远、沙包掷远、原地拍球、单足立、双臂支撑6个项目作为上海市区幼儿园大中班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的指标。经相关分析、因子分析, 其结果进一步证实各项指标具有典型性与独立性,可以反映出幼儿的跑、各个方面的运动能力,能够全面而有效地测评当前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

2.2国内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实证研究

2.2.1FMS对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影响

马瑞等[4]在《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中,运用系统评价方法就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基本运动技能对儿童身体活动习惯、健康体重、心血管适能、肌肉力量耐力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还指出以BMI指数论证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重关系

的精确程度、位移运动技能和目标控制技能对儿童身体活动及健康影响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以及亚洲儿童运动技能发展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诗洁等[17]在《5-6岁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体质指数与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测量了124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体质指数和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其研究结果发现身体活动、体质指数与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在学龄前儿童中具有复杂相互关系,体质指数与运动技能熟练程度无直接关系,身体活动水平与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呈正相关。体质指数可能与身体活动和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特定成分之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慧慧等[18]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和国外相关的文献,整理出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育活动的关系,基本动作技能大多采用 TGMD-2和TGMD-3 测量,ActiGraphGTX3设备加速度计用于客观测量身体活动水平。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基本运动技能水平低的表现出较低的体育活动水平,体育活动水平高的则其运动技能水平也相对较高。

张柳等[19]在《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关联性》的研究中,以北京市 107名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评估量表》 ( M-ABC-2)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进行评估;以《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 幼儿部分) 为标准,对幼儿身体素质进行评价;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基本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结果显示5~6岁幼儿身体素质与基本动作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协调性、稳定性的良好发展会对动作技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辛飞等[20]选取248名澳门6-10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测量法、问卷调查法等了解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和身体活动的现状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愈发熟练,身体活动水平呈现先增长(8岁为节点)后下降趋势。基本动作技能与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 意义(P>0.05),男童位移技能、技能总分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总身体活动时间显著正相关 (P<0.05),女童位移、物体控制及技能总分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显著正相关(P<0.05),总身体活动时间仅与位移技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儿童位移技能得分越高,每天参与身体活动时间越长。

2.2.2 FMS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刁玉翠等[21]在《4-9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其自我知觉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上海市278名4-9岁儿童,对其基本运动技能(TGMD一3)及其自我知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幼小阶段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小学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自我知觉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与其自我知觉的关系逐渐增强。学龄期儿童的位移技能自我知觉和总体基本运动技能自我知觉对其位移和总体基本运动技能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宁科等[22]为分析学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的关系,在其研究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98名4~7 岁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学前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与基本动作技能有中度的相关性,较低的感知运动能力可能存在较低基本动作技能的风险。不同性别与年龄,基本动作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水平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2.3 FMS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潘春燕[23]在其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测试等方法, 应用国际“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CWISC)”评价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体育游戏形式变化、想象力、记忆力、思维、整体智商的影响。结果显示: 通过走步、跑步、投掷、 爬、立定跳远、平衡等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后, 智障儿童的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参加基本运动能力训练的智障儿童, 在智力各个分测验项目中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整体智商的比较上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3国内基本运动技能的干预实验研究

刁玉翠等[24]为了能给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干预研究提供新视角,进而更好促进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在《动作教育课程对小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实验研究 ——基于发展敏感期的视角》中考察并研究了基于本土儿童动作发展规律而设计的动作教育课程在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敏感期内和敏感期外对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影响。实验中对一年级实验班和三年级实验班分别采用基于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而设计的动作教育课程,对照班则采用正常的体育课程进 行,干预时间为8周。最后通过实验前后的《3-10 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测验》的测量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动作教育课程可有效促进小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 (2)动作教育课程在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敏感期内的促进效应要好于在其发展敏感期外的效应。

许飞虎[25]等在《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学校层面干预研究进展》中,系统的从干预对象、干预方案及内容、干预效果等方面总结了当前FMS干预研究的方法学特点。其发现,在年龄指标上现有的研究聚焦于3 ~ 6 岁和7 ~ 12 岁的学龄儿童;在儿童FMS运动干预方案的选择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干预模式;在干预内容上,一种是FMS专项干预计划,另一种是将FMS的专项训练活动作为干预的一部分,还包括其他活动(如力量、灵敏性训练、有氧运动等);在干预效果上总结为运动干预对提升移动技能是有效的,但对物体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的干预效果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

辛飞等[26]对国外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评述。结果发现所有干预皆在学前中心/幼儿园进行,干预结果在性别、年龄上并未发现显著差异;体育教师、教练及专家主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单次干预时间 30~40 min,每周 2 次,8~16 周的干预效果(有效干预比例)最为明显;TGMD-2测评工具的使用最为广泛;只有19%的研究进行了跟踪测试。从该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外幼儿时期的基本动作技能干预对个体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王晓庆[27]在《早期体育教育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中,运用实验法对南京小红叶幼儿园随机抽取的30名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学,进行实际的运动干涉实验,测量其对幼儿基本运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教学对幼儿的跑、力量等运动项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幼 儿的灵敏性、速度、柔韧、上肢投的能力、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满足幼儿好动的需求,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4国外文献综述

    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是促进长期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证实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水平积极相关,无疑对儿童终身健康促进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这一主题也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在基本运动能力与健康体适能相关性研究中,对幼儿到成年早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性、三个子类别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各指标间的相关程度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对人体位移、目标控制和稳定性三类基本运动技能和整体运动能力(MC)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研究中,LuzC等(2017)[28]研究认为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7-14岁),整体运动能力(MC)和健康体适能(HRF)之间的关系是牢固而稳定的;人体位移技能和稳定性技能与HRF指数的关联度更高,随年龄增长,稳定性技能的影响越大;而目标控制技能对低年龄组的男生影响更大。M.Haga(2008)[29]研究认为,9-10岁的儿童基本运动能力与健康体适能之间显著相关,其中稳定性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最高;女孩的三个子类别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都显著相关,而男孩目标控制技能和稳定性存在显著相关。H.Sigmundsson & M.Haga(2016) [30]研究认为4-6岁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健康体适能之间存在着强烈而显著的相关性,手灵巧度和平衡度与健康体适能测验总分相关,球类操控技能的相关性较低;在女孩的运动能力评分中手灵巧度和平衡性与身体素质的两个子类别也检测到显著相关,男生身体素质总分与平衡感得分显著相关。V.Vedul-Kjelsås[31]、B. Hands[32]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在两性间运动能力和健康指标之间均存在着强烈而显著的相关性。

David F.Stodden等(2014)[33]将253名男孩和203名女孩(年龄4-13岁)采用层次回归模型评估了5个年龄组(4-5,6-7,8-9,10-11和12-13岁),研究了青少年运动技能能力(MSC)和健康相关体能(HRF)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投掷和踢腿速度与HRF之间的关联似乎在儿童早期到中期到晚期之间有所增加。跳跃和HRF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中是可变的,证明MSC和HRF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并可能在儿童期发生变化。儿童时期物体控制技能的发展可能对HRF的发展和维持至关重要。W.Chen等(2016)[34]在研究小学生操作技能水平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中,研究结果认为小学生操作能力越强,心血管耐力、上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健康水平越高,灵活度越高。Lisa M.Barnett等 [35,36]研究发现儿童的控物能力对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基本运动技能水平与健康体适能关系的研究相对国内较多,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别和成分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总体来说,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大部分健康体适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原则从上海市杨浦区选取了2所小学,然后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一至五年级各抽取1个班级参与测试,共抽取314人进行测试。其中3人未完成基本运动技能测试,2人未参加健康体适能测试,5人因年龄已满11周岁,故剔除10人数据,有效数据为304人,其中男154人,女150人。

3.2测量

3.2.1基本运动技能测量

使用美国密歇根大学 ULRICH 博士最新修订的TGMD-3对儿童进行测试。该工具包含位移技能和球类技能两个分量表,其中位移技能测试动作包含跑、前滑步、跨跳、单脚跳、立定跳和侧滑步6 个动作;球类技能测试动作包含双手持击打固定球、单手持拍击打反弹球球、原地拍球、双手接球、踢球、上手投球和低滚球7个动作 。按照TGMD—3测试手册要求 ,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首先正确示范动作1次,然后被试练习1次 ,之后再进行2次正式测试。测试全程对每个被试动作进行录像 ,然后根据录像对被试进行评分。每个动作有3-5条不等的评分标准 ,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总分分别为46分和54分 ,所有动作总分为100分。

儿童身体协调测试(KTK,krperkoordinationstestfur kinder) KTK 是评价儿童粗大动作运动协调性的一种测评工具,由德国于 1974 年首次出版,并于 2007年进行修订。本研究采用的是 2007 年修订版本,测试内容分为 4 个项目:(1) 后向平衡测试(walking backwards,WB):该测试关注动态平衡,考察儿童向后走时保持平衡的水平。在3个不同宽度(宽度分别为 3,4.5,6 cm;长3m;高度为5cm)的平衡木上向后移动。每个平衡木进行 3次有效测试,有效测试指一只脚从平衡木落下踩地,或在平衡木上的总步数达到8步,该测试最多包括 72步(24步×3 根);(2)水平移动测试(moving sideways,MS):该项测验任务评价身体的协调和敏捷性。先用胶带(黄色或者红色),粘出一个60 cm×50 cm 的长方形,将测试的木板(长×宽×高为60cm×4cm×2cm)放置于长方形的中央。要求受试者在15 s 内快速从木板一边跳至另一边,重复进行,记录跳过木板的总次数;测试共2次,结果取2次测试之和。(3)侧跳测试(jumping sideways,JS):两个木板(长×宽× 高为25cm×25 cm×5.7cm)相距 5 cm,放置在地板上,让受试者双脚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侧身以最快的速度从第一块跨到第二块平台上,同时搬动第一块木板至第二块侧方,再重复这一过程,共20s,测试结果取 2 次测试之和(每移动一块平板得 1 分,身体移动一次得 2 分,将移动的平板数和身体移动的次数相加得到总分)。(4)单足跳跃测试(hopping forheight,HH):该测试考察儿童在泡沫垫上单足跳跃的能力及落地后身体平衡状况,涉及腿部力量、敏感性和平衡感。每一次成功跳跃之后,使累加一个垫子(长×宽×高为 60 cm×20 cm×5 cm),增加任务的难度。起跑长度为 1.5m,单腿跳过泡沫垫子,每次增加高度的跳跃中,共有3次尝试机会,如第1次跳跃成功记3分,第2次跳跃成功记2分,第3次跳跃成功记1分,出现3次不过的情况测试停止。每一个高度左右腿均应通过(即每侧腿都有3次跳跃机会),单侧腿的测试到达 39 分或者累加12块垫子时截止,双腿总分最高至78分,本研究采用 4 项测试相加作为稳定性技能得分。

3.2.2健康体适能测量

健康体适能测试根据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四个部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的指标要求,结合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进行评价的指标,本研究最终选取了6个小学生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包括1个心肺耐力指标:20米折返跑,2个肌肉适能指标——握力、1min 仰卧起坐,1个柔韧性适能指标——坐位体前屈,1个身体成分指标——体质指数(BMI)。所有的健康体适能指标数值后期转化为z值,然后计算所有z值的均值为健康体适能指数。

   20-mSRT测试所用CD与测试过程严格按照Leger测试方法。20-mSRT是逐

级递增负荷的亚极限运动测试,受试者在相隔20米的两条线之间进行由慢到快的往返跑,跑步节奏由音乐节拍器控制,直到连续3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踏上或踏过端线,或感到确实无法坚持运动时停止测试。以单程20米为1 圈(lap),记录最终完成的圈数,以及最后一等级的跑速,以最终完成的圈数作为20-mSRT测试成绩。

3.3数据分析

对TGMD-3、KTK、健康体适能指标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对TGMD测试得分和KTK测试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动作商数(MQ)。使用IBM SPSS 24.0软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基本运动技能及其健康体适能的性别和年龄差异;通过 Pearson 相关系数对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 ,然后以基本运动技能为自变量、以健康体适能z值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检验两者之间关系。以P <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与分析

4.1样本分析

受试儿童样本量共304人,其中男154人,女150人,年龄分布为6-10岁,平均年龄为7.92岁,平均身高为133.13cm(标准差SD为0.11),平均体重为32.43Kg(标准差SD为10.33), BMI平均值为17.93(标准差SD为3.64)。各年龄段样本量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量性别年龄分布表

性别

年龄组(岁)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合计

男 n

37

30

30

32

25

154

女 n

35

27

24

34

30

150

合计

72

57

54

66

55

304

4.2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及差异分析

测试结果显示,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位移技能得分均值M=40.2,SD=5.12,控制技能得分均值M=42.33,SD=6.90, 稳定性技能得分均值M=173.52,SD=44.58。由于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是由TGMD-3测试工具测评的分数,稳定性技能由KTK测试工具测评的分数,为了便于与此前的研究进行对比,数据分析时统计了TGMD测试总分的均值为M=82.53,标准差SD=10.59,并将TGMD测试总分和稳定性技能得分分别进行了动作商数的计算。动作商数(Mortor Quotient)计算由原始数据分数转换为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计算公式为:

MQ=100+15Z,Z=(     -     )/S(其中Z代表个体标准分,x代表原始分数,     代表相应年龄组平均分,S代表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表2  TGMD总分和稳定性标准化后动商(MQ)等级分布

动作商数(MQ)

等级

TGMD MQ

N(%)

稳定性MQ

N(%)

>130

非常优秀

0    (0)

5 (1.64)

121-130

优秀

17  (5.59)

28 (9.21)

111-120

高于平均水平

74 (24.34)

39(12.83)

90-110

平均水平

139 (45.73)

152(50.00)

80-89

低于平均水平

39 (12.83)

52 (17.11)

70-79

28  (9.21)

26  (8.55)

<70

非常差

7 (2.30)

2   (0.66)








如表2所示,儿童基本运动技能TGMD得分MQ处于优秀和高于平均水平之上的比例为5.59%和24.34%,处于平均水平的为45.73%,有2.3%的受试者处于非常差的水平;稳定性MQ处于非常优秀和优秀水平的分别有1.64%、9.21%,高于平均水平的有12.83%,处于平均水平的有50%,仅有0.66%的受试者处于非常差的水平。总体来看,受试者中TGMD的MQ有75.66%的受试者处于平均及以上水平,稳定性MQ有73.68%的受试者处于平均及以上水平。

如表3所示,男生的TGMD总分均值为83.07分(标准差SD为11.02),高于女生的TGMD总分(M=81.98,SD=10.13),其中男生控制技能得分(M=43.21,SD=6.81)略高于女生(M=41.43,SD=6.91),男生位移技能(M=39.86,SD=6.56)略低于女生(M=40.55,SD=4.60),稳定性技能得分均值基本相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TGMD总分[t=0.898.,P=0.629]、位移技能[t=-1.187,P=0.213]、控制技能[t=2.271,P=0.977]、稳定性技能得分[t=-0.183,P=0.240],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表3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的性别差异

性别

人数

得分(均值±标准差)

t

P

位移技能

154

39.86±5.56

-1.187

0.213

150

40.55±4.60

控制技能

154

43.21±6.81

2.271

0.977

150

41.43±6.91

TGMD总分

154

83.07±11.02

0.898

0.629

150

81.98±10.13

稳定性技能

154

173.06±46.98

-0.183

0.240

150

173.99±42.12

如表4所示,以年龄为因子,以位移技能、控制技能、TGMD总分和稳定性技能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位移技能得分F值为24.931(P=0.000),控制技能得分F值为34.898(P=0.000),稳定性技能得分F值为42.252(P=0.000),TGMD总分F值为43.553(P=0.00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由测试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儿童的位移技能、控制技能以及TGMD总分在6-8岁时随年龄增长而得分升高,9-10岁时水平有略所下降且基本保持稳定,而稳定性技能得分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一直呈现上升状态。

表4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的年龄差异

6岁

7岁

8岁

9岁

10岁

F

P

N=72

N=57

N=54

N=66

N=55

位移技能

35.82±7.10

40.19±4.08

42.59±2.81

41.59±2.86

41.93±3.00

24.931**

0.000

控制技能

35.90±6.32

42.51±5.63

47.30±4.33

43.58±5.86

44.20±6.12

34.898**

0.000

TGMD总分

71.72±11.46

82.70±7.94

89.89±5.37

85.17±7.52

86.13±7.94

43.553**

0.000

稳定性技能

136.08±30.60

164.14±38.62

164.98±29.90

198.39±38.57

210.78±38.74

45.252**

0.000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4、5、6同此。

4.3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及差异分析

经SPSS数据统计,健康体适能z值的均值为0.000,SD=0.57,20-mSRT成绩的均值M=16.22(标准差SD为7.71),握力均值为11.15Kg(标准差SD为3.79),仰卧起坐平均数为26.02次/min(标准差SD为10.4),坐位体前屈均值为9.98cm(标准差SD为5.54),BMI平均值为17.93(标准差SD为3.64)。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健康体适能z值t=-0.143(P=0.752),握力的t值为2.787(P=0.590),仰卧起坐t=-0.623(P=0.877),坐位体前屈t=-7.668(P=0.186),显著性水平P>0.05,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生BMI指数M=18.64(SD=3.95),女生BMI指数M=17.20(SD=3.143),t值为3.512,显著性水平为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BMI指数高于女生。男生20-mSRT成绩(16.67±8.53)高于女生(15.75±6.76),t值为1.036(P=0.003),显著性水平为P<0.01.

表5 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及性别差异

性别

人数

均值±标准差

t

P

健康体适能z值

154

-0.0046±0.58

-0.143

0.752

150

0.0048±0.57

20-mSRT成绩

154

16.67±8.53

1.036**

0.003

150

15.75±6.76

握力(Kg)

154

11.74±3.79

2.787

0.590

150

10.54±3.71

仰卧起坐

154

25.65±10.53

-0.623

0.877

(次/min)

150

26.39±10.29

坐位体前屈

154

7.77±4.94

-7.668

0.186

(cm)

150

12.24±5.23

BMI

154

18.64±3.95

3.512**

0.004

150

17.2±3.14

以年龄为因子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健康体适能z值的F值为49.236,20-mSRT(laps)成绩F值为9.171,握力的F值为53.159,仰卧起坐的F值为19.893,BMI的F值为9.205,显著性水平P<0.01,不同年龄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体适能z值、20-mSRT成绩和握力、仰卧起坐、BMI指数呈增长趋势。坐位体前屈F值为1.894,P>0.05,无显著性差异。

表6 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年级差异

6岁

(N=72)

7岁

(N=57)

8岁

(N=54)

9岁

(N=66)

10岁

(N=55)

F

P

健康体适能Z值

-0.514±0.44

-0.227±0.45

0.177±0.43

0.217±0.38

0.476±0.53

49.236**

0.000

20-mSRT(laps)

12.92±5.12

14.63±6.46

17.91±8.50

16.47±7.72

20.22±8.75

9.171**

0.000

握力(Kg)

7.32±2.16

10.33±2.73

11.96±2.60

13.24±3.15

13.95±3.92

53.159**

0.000

仰卧起坐

(次/min)

18.54±9.09

24±11.35

29.6±10.18

28.51±7.22

31.16±7.88

19.893**

0.000

坐位体前屈(cm)

9.86±6.06

8.28±5.14

10.5±4.72

10.67±6.05

10.59±5.43

1.894

0.111

BMI

16.49±2.52

17.16±2.69

17.72±3.21

18.99±4.22

19.8±4.50

9.205**

0.000

4.4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健康体适能z指数与控制技能、稳定性技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0、0.456,(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健康体适能与稳定性技能的相关性最高,位移技能与健康体适能z指数的相关性r=0.186(P>0.05),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位移技能与控制技能相关性r值为0.441,位移技能与稳定性的相关性r值为0.598,控制技能与稳定性技能的相关性r值为0.415,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7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相关性分析

健康体适能Z指数

位移技能

控制技能

稳定性技能

健康体适能Z指数

皮尔逊相关性

1

0.186

0.350**

0.456**

显著性(双尾)

0.118

0.003

0.000

位移技能

皮尔逊相关性

1

0.441**

0.598**

显著性(双尾)

0.000

0.000

控制技能

皮尔逊相关性

1

0.415**

显著性(双尾)

0.000

稳定性技能

皮尔逊相关性

1

显著性(双尾)

4.5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对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回归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影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对健康体适能水平影响的预测与解释,因此,本文将儿童的年龄与性别这2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第1步将健康体适能z值作为因变量,将儿童年龄与性别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第2步将位移技能、控制技能、稳定技能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表8):①模型1中,年龄与健康体适能Z值呈显著正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β=0.617,P=0.000),其贡献率为38%。②模型2在人口变量控制下,纳入位移技能、控制技能、稳定性技能变量后,控制技能(β=0.158,P=0.004)和稳定性技能(β=0.251,P=0.000)与健康体适能Z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其贡献率为45.1%。位移技能对健康体适能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表8 基本运动技能对健康体适能z值的影响回归分析

模型1

变量

R

R2

R2adj

B

标准误

β

0.617

0.380

0.376

年龄

0.245

0.018

0.617**

性别

-0.021

0.052

-0.018

模型2

0.671

0.451

0.441

年龄

0.164

0.022

0.414

性别

0.010

0.050

0.009

位移技能

-0.003

0.006

-0.030

控制技能

0.013

0.004

0.158**

稳定性技能

0.003

0.001

0.251**

注:R为复相关系数,R2为判定系数,R2adj为调整后的判定系数,B为非标准化回归系数。

5讨论

5.1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6-10岁儿童TGMD-3测试得分为(86.25±10.78)分,根据TGMD的动作商数GMQ分类标准,有75.66%的受试者处于平均及以上水平,有24.34%的儿童处于儿童基本动作发展迟缓(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稳定性MQ有73.68%的受试者处于平均及以上水平,有26.32%的儿童处于儿童基本动作发展迟缓。辛飞等(2019)[20]对澳门6-10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结果显示TGMD得分为(67.12±12.36),低于美国(73-87分)同年龄段儿童。香港学者Chan WK等(2002)的研究发现,6~9岁儿童中有60.5%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迟缓(处于平均水平之下)[37]。而A.W.Y.Pang等(2009)则发现,6~9岁儿童的表现好于TGMD-2常模,14%的儿童处于优秀水平,36%的儿童处于平均水平之上,47%的儿童处于平均水平,只有2%的儿童处于平均水平之下[38]。巴西的Barbara Coiro Spessa等人(2012)指出,3-10岁儿童只有8%的男孩和3%的女孩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上,23%的男孩和15%的女孩处于平均水平,69%的男孩和82%的女孩处于平均水平之下[39]。而国内李静等(2013)的研究将济南市3-10岁儿童与美国儿童的基本动作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济南市基本动作发展迟缓儿童(38.05%)高于美国儿童(24.33%)。本研究的结果与以上几个地区和国家相比,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要高于济南市、澳门和巴西儿童,与美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大致相同,但是优秀的比例较少, KTK测试结果显示的稳定性技能水平均高于巴西儿童同年龄段的水平[39]。

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生的控制技能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的位移技能得分高于男生,但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因青春期前男女生的发育情况相似,基本运动技能未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这种现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一致[41]。

年龄差异分析显示,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性差异,6-10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效提升,但位移技能和稳定性技能水平在8-10岁基本趋于稳定,稳定性技能持续增长。学者普遍认为3-10岁是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期,也有许多学者认为3-8岁是儿童运动技能发展的黄金阶段,认为儿童在8岁之前具有学习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能力,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42,43],本研究结果的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在8岁之后的发展变化支持了这一观点。而稳定性技能水平呈现出持续的增长趋势,可能的原因一是美国粗大肌肉动作测试(TGMD-3)和德国身体动作协调测试(KTK)两个测量工具的评估模式,TGMD-3是过程性测评工具,对受试者的动作技能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主观打分,而KTK是结果性测评工具,6-10岁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稳定性技能得分越来越高,是符合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规律的;二是因为在进入小学以后,体育与健身课程中会学习到更多的滚翻、攀爬、支撑、悬垂、平衡等稳定性技能的,这些技能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体育课中占主导地位,相对于幼儿阶段以及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的发展,稳定性技能的水平会有更持续的提升。

5.2儿童健康体适能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分析        

健康体适能水平与此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男生的健康体适能整体水平、心肺耐力、握力、BMI指数略高于女生,女生的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略优于男生,但仅有心肺耐力指标、BMI指数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omkinson的研究[44]也显示了7~16岁男生和女生1600米跑成绩随年龄增长可分别提高35%和21%,男生持续改善直到15岁,而女生稳定在13岁水平。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特征有关。有研究提示,在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相同的前提下,有氧耐力水平低下,疾病风险增加,但是一般情况下女生最大摄氧量低于男生,并不认为与增加的健康风险有关,而与女生自身生理机能有关[45]。Armstrong的横断面研究[47]也显示,青少年有氧耐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性别差异引起的身体脂肪组织和瘦体重构成也会在青春前期受性激素影响而体现出来[46]。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符合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

5.3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

相关性分析显示,6-10岁儿童的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与健康体适能Z值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对健康体适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回归分析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后发现,稳定性技能和控制技能对健康体适能水平的提高贡献率达到45.1%,而位移技能无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M.Haga(2008)[29]的研究结论,9-10岁的儿童基本运动能力与健康体适能之间显著相关,其中稳定性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最高;与LuzC等(2017)[28]研究认为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7-14岁),整体运动能力(MC)和健康体适能(HRF)之间的关系是牢固而稳定,随年龄增长,稳定性技能的影响越大的结论一致,但是在位移技能和控制性技能与HRF指数的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一结论也支持了W.Chen(2016)、Lisa M.Barnett等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控制技能水平对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造成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与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有关,学者普遍认为在8岁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水平会保持稳定,也有研究显示我国儿童的控制技能发展水平要落后于位移技能的发展[41],协调性、稳定性的良好发展会对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相对来说,6-10岁儿童的物体控制技能和本体控制的稳定性技能水平在这一年龄段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稳定性技能的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快速发展,在日常身体活动中保证了动作质量的成功和体育锻炼的有效进行,提高身体活动参与,进而对健康体适能的水平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如Lopes等人研究的结论那样,6岁运动协调水平高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有着较为持续稳定的身体活动,而具有中低运动协调水平的儿童在接下来3年的跟踪研究中,身体活动水平下降较多。二是可能与测量工具的评估模式有关,TGMD-3测量的位移和控制技能是对动作的熟练度进行主观评分,位移技能的6个基本动作的测试内容,在一二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特别是跑、单脚跳、立定跳远动作,是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动作简单、熟练程度相对较高,球类操控动作在中高年级才会接触到,动作熟练程度发展空间更大。而KTK是结果性测评工具,随着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增长的空间也会更大,对健康体适能的促进效果也更突显。三是,位移技能相关性结果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测量基本运动能力和健康体适能的指标不同造成的,LuzC等人采用的是定量运动技能仪(MC仪)(评估稳定性、运动能力和操作技能)、最大的多级20米梭式运行测试和握力测试、身高和BMI进行分析,David F. Stodden采用的MSC指标(投掷、踢腿速度、立定跳远距离)和HRF综合指标(俯卧撑、屈膝、握力和起搏测试),M.Haga采用的是MABC测试以及9个体适能测试项目(包含跳跃、投掷、攀爬、跑步),与本研究采用的TGMD-3和KTK测试评估儿童基本运动能力,体适能指标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有一些局限性。本研究的横断面设计没有提供关于基本运动技能和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因果证据。为了更深入了解这种关系的方向,应该进行纵向和干预研究,同时缺乏身体活动,久坐的时间等方面的因素考虑,缺乏对各个年龄段不同性别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发展模式的研究。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1.1 6-10岁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优秀率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运动技能整体水平及三个子类别技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8岁为节点,位移技能和控制技能水平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稳定性技能水平持续上升;不同性别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6.1.2不同性别的健康体适能整体水平、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适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肺耐力要优于女生,男生的BMI指数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体适能水平不断提升,柔韧性适能基本没有变化。

6.1.3儿童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与健康体适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既儿童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水平越高,健康体适能水平越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2建议

6.2.1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对儿童早期动作技能学习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在8岁以前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时期开设相关动作技能发展理论和实践课。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师在动作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由于儿童在早期形成的动作技能和一些习惯,会对今后的动作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给学生传授动作技能上,要准确无误的进行示范和清晰的语言讲解,在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动作技能。

6.2.2加强对女生心肺耐力的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课和日常体育锻炼中女生的耐力跑项目时间,增设趣味性的耐力跑游戏,鼓励女生积极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要关注男生BMI指数,对“小胖墩”、“大肚子”的出现,要加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鼓励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

6.2.3关注儿童物体控制技能和稳定性技能的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状况,体育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球类和身体协调性的游戏,在有针对性的提高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GALLAHUE D L,OZMUN J C,GOODWAY J D.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7th ed)[M].New York:2012:48.

[2] CLARK J E,METCLFE J 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 A metaphor.In Motor Development[J].Motor deve:Resrev,2002,2:163-190.

[3] CHEN P.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body mass index in the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populations:An update from the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na:The Youth Study[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 2017,6(4):381-383

[4] 马瑞,宋珩.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7,37( 4) : 54-61.

[5] LLOYD R S,OLIVER J L.The 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J].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12,34(3) : 61-72.

[6] 包义存.影响 3-6 岁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家庭因素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8.

[7]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ACSM.Traditional and 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call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trategies with emphasis on fitness[J].J Public Health,2007,15:171-177.

[9] 张全成,陆雯.高级体适能与运动处方[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10]温晓利,林映隧.中、美、日体适能概念与测评方法的分析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185.

[11]杜洪印等著.对普通高校男子篮球、足球选项班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比较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15(7):11.

[12]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11.

[13]李银银,魏纯.健美操训练对女性有氧适能、身体形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11).

[14] 洪金涛,陈思同,李博,陆颖之,刘阳. 基本运动技能相关概念的发展、释义及应用[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6519-6521.

[15] 李博,刘阳,陈思同,唐灵芬,孙建刚,洪金涛,张丹青.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研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3):8-16+28.

[16] 向平.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等问题的探讨(摘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8(03):42-46.

[17] 刘诗洁,廖显辉. 5-6岁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体质指数与运动技能熟练程度的相关性研究[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6588-6589.

[18] 卢慧慧,陈乐琴,袁雪雪. 学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活动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5389-5390.

[19] 张柳,李红娟,王欢,胡水清,王政淞.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关联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554-557.

[20]辛飞,蔡玉军,施铭炘,王丽娟,刘阳,陈思同.澳门6~10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9,26(04):129-134.

[21] 刁玉翠,董翠香,李静.4~9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其自我知觉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04):326-331.

[22] 宁科,沈信生,米青,李静羽.学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的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6):63-68.

[23]潘春燕.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4):54-57.

[24]刁玉翠,董翠香,李静. 动作教育课程对小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实验研究——基于发展敏感期的视角[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514-3515.

[25]许飞虎,韩姗姗.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学校层面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157-160.

[26]辛飞,蔡玉军,鲍冉,王凯,陈思同,刘阳,孙晓姣.国外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系统评述[J].体育科学,2019,39(02):83-97.

[27]王晓庆.早期体育教育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6):5-7.

[28] LuzC,RodriguesLP,MeesterAD,CordovilR(201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LoSONE12(6):e0179993.

[29] Haga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in children.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8;34(3):329-334.

[30]Hermundur Sigmundsson & Monika Haga (2016) Motor compet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fitness in four-to six-year-old preschool children,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4:3,477-488

[31]V. Vedul-Kjelså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or competence,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perception in children.[J].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11,14(5)

[32]Hands B,Larkin D,Parker H,Straker L,Perry 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activity, motor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14-year-old adolescen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9,19(5).

[33] Stodden DF, Gao Z, Langendorfer SJ et al.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youth. Pediatr Exerc Sci 2014;26(3):231–241.

[34] Weiyun Chen , Steve Mason, Austin Hammond-Bennett, Sandy Zalmout. Manipulative skill competency and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16;5:491–499

[35] LISA M. BARNETT,ERIC VAN BEURDEN,PHILIP J. MORGAN, LYNDON O. BROOKS, JOHN R. BEARD. Does Childhoo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Predict Adolescent Fitness?. [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8,40(12).

[36] Lisa M Barnett et al. Perceived sports compete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08, 5:40

[37]CHAN W K, HONG Y, FONG 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otorskill perfomance of children in hong kong [J]. Poste presentation in 7the  ECSS Congress,2002,(7):24-28

[38]A W Y PANG, D T P FONG.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proficiency of hong kong children aged 6-9years [J]. Res Sports Med,2009,17:125-144

[39] 李静,刁玉翠.3~10 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 年03 期

[40] KIPHARD  E J  S F.  Ko¨ rperkoordinationstest  fu¨  r  Kinder.  2.U¨ berarbeitete  und  erga¨  nzte  Auflage Weinheim: Beltz Test Gmb H [M]. 2007.

[41] 李静.山东省3-10岁儿童动作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25(04): 47— 50.

[42]Gallahue D L.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Children,Adolescents, Adults [M].New York:Mc Graw-Hill,2012.

[43] Seefeldt,Haubenstricker,J.Patterns.phases or stages: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movement[J].The Development of Moue 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1982:309-318.

[44]Tomkinson,GR,Olds TS,Gulbin J. Secular trends i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children : evidence from the Talent Search program.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03,43(3):90-98.

[45]Biddle SJ, Gorely T, Stensel DJ. Health-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Sports Sci,2004,2(8):679-701.

[46]Olds TS, Ridley K, Tomkinson GR. Declines in aerobic fitness: are they only due to increasing fatness? Med Sport Sci,2007,50(3):26-40.

[47]Armstrong N,Welsman JR.Assess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aerobic fi 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xerc Sports Sci Rev,1994,22(5):435-476.

相关知识

香港推广全民健身之优质健行计划步行与基本体能(体适能)的研究
儿童成长发育与体型健康的关系研究
屏幕时间、户外活动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少儿趣味田径”对7~8岁儿童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
《我国部分冬季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与身体机能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亚洲儿童运动研究中心开展—————儿童青少年“足健康”康复公益活动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儿童健康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健康研究.doc
体适能训练提高儿童运动认知
儿童青少年时期运动技能和习惯培养影响一生,关注这几点,为孩子攒下健康聪明的未来

网址: ‍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性研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4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