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你会吃饭吗?4步正念饮食法,学会好好吃饭,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你会吃饭吗?4步正念饮食法,学会好好吃饭,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你是不是经常想减肥,但却受不了美食的诱惑?

你生气,不开心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暴饮暴食吗?

你经常吃快餐,在外面匆匆的解决早餐、午餐、晚餐吗?

《学会吃饭》里说,通过正念饮食,你学会放下持续性的挣扎,不必担心开始吃就停不下来,可以抵挡美食的诱惑。而且,你可以将这些能量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上。

1.正念静坐

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以及地点来进行呼吸。最好在清晨,这是调整一天感受最好的时间。

可以使用语音引导,或者是设定闹钟来确定自己的静坐时间。

对于坐姿,只要找到一个让你舒适的坐姿,不会被脚底、膝盖、背部的疼痛所干扰的姿势,同时也不要让自己太舒服,以免引起分心或睡意。

然后,闭上眼睛,让心智跟随自己的呼吸。

运用腹式呼吸做3~4个深呼吸肩膀放松肚子,放松腹式呼吸,是把气吸到腹部去,可以把手放在腹部上,吸气时腹部顶起来呼气时从腹部把气慢慢吐出来。

跟随呼吸留意整个过程,吸气时空气是冰冷的,吐气时空气是温暖的。每次当你走神的时候,用呼吸把注意力带回来,觉当下的每个感受想法,情绪和经验,比如鼻尖,空气的感觉,身体的延伸或腹部的起伏。

2.迷你静坐

时间较长的静坐可以锻炼你的专注力,迷你静坐可以帮助你用一两分钟或只花几秒钟,让你把心智带往你想要专注的东西上。比如一个想法、情绪或是饥饿感。

首先,进行几次深呼吸,放松肌肉,然后放慢呼吸的速度。

留意自己的情绪身体感受或想法,同时把注意力放在想要的位置上,比如问自己,我感觉如何?大脑在想什么?想吃蛋糕,是因为饿了,还是看到诱人的广告。

无论你的想法是什么,不需批判他们。只要觉察它们就好。然后选择如何有效响应,而不是自动反应。

一天可以无数次进行迷你静坐,来觉察你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刚开始你可能会后知后觉,经常忘了进行觉察。

那么,你可以选择每次进餐前或是餐后进行迷你静坐。无需盘腿坐下来,只是觉察自己的头脑即可。培养自己的觉察力。

3.正念进食

想要培养正念进食,可以从4颗葡萄干练习开始。

①准备4颗葡萄干放在面前,闭上眼睛,通过迷你静坐,让自己变得平静专注。

②张开眼睛选择一颗葡萄干,留意它的大小直地,就如同从未见过他货车过他一样,闻起来如何轻触嘴唇是什么感受?

③闭上眼睛将葡萄干放进嘴里,先不用主角用舌头触碰,让它在嘴里滚动流溢,他给你的感觉和味道。

④开始慢慢咀嚼充分体验每一颗葡萄干的味道,察觉味道有什么变化,什么时候有吞咽的冲动,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⑤继续咀嚼,直到从他那儿萃取全部的愉悦感,然后吞下此刻,此时的感受如何?

⑥用同样的方法吃第2颗和第3颗葡萄干,它们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哪些惊喜?

⑦察觉整个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比如你是否会批判葡萄干,你对葡萄干了解多少?思考它如何从农夫到卖家的手中。

⑧准备吃第4颗葡萄干前,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想吃它,然后再决定吃还是不吃,如果决定吃这个葡萄干,那么要像三颗一样用正面的方式。

⑨无论你是否决定吃第4颗葡萄干,想想自己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比如决定过程是怎样的,期间有什么想法,疑惑或担忧。

结束时进行上2~3个深呼吸,把觉知带回身体,接着张开眼睛。

4.辨识你的情绪与饮食模式之间的链接

察觉自己感觉愤怒、忧郁、无聊、焦虑或其他情绪反应时,注意自己如何决定用什么方式来面对问题、获得安抚。吃东西会是你浮现的第一冲动吗?如果是的话,是哪种?你需要吃多少?

探索情绪诱发因素时,留意整个过程的经验以及他们什么时候出现,比如吃了东西感觉变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吃了一份之后是否能停得下来,这些答案将会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

觉察自己在感受这些情绪时对食物的渴望有多强烈,如果你有强烈的感觉,那么他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多强烈,你渴望哪些食物?

留意你的想法,情绪及渴望,无需评判,尝试观察这些感觉和冲动直到它消失。

每天坚持这样的练习,你会发现你的饮食更加健康,你可以不用受食物的控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也可以选择不吃。

而且,不止的饮食,健康,你的人生各方面都会悄然的发生改变。变得更加的正面,更加向上。

《学会吃饭》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更健康自在地吃。也是一本帮助我们探索内在自我和觉知的书。

相关知识

运动健身后不吃饭,会越来越胖?
10个饮食方法 让你越吃越瘦
解析「正念饮食」:世界太快,你要静下心来好好吃饭|UNU精选
正确吃饭顺序越吃越瘦
接纳自己的4大步骤!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你有“好好吃饭”吗
让你越吃越瘦的饮食窍门
饭量会影响寿命吗听说越能吃越健康?
让你越吃越瘦的20个减肥好习惯
半只西瓜=三碗饭 这些食物让你越吃越胖

网址: 你会吃饭吗?4步正念饮食法,学会好好吃饭,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5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