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黄芩的基本介绍
黄芩,这一传统中药材,在当下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芩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黄芩的现代应用指南,带您领略这一传统中药的魅力与价值。
1.1 ◉ 来源与功效
黄芩,这一中药名,来源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干燥根。黄芩,源于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的功能。它被誉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的多功能草药。在临床实践中,黄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以及胎动不安等多种病症。
1.2 ◉ 药用部位与产地
黄芩的主要药用部分为根,主要产地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
1.3 ◉ 炮制方法
黄芩有多种炮制方法,包括生用、炒黄芩、黄芩炭、酒黄芩、姜黄芩和蜜黄芩等。具体方法有:
黄芩:首先去除原药材中的杂质,接着将其置入沸水中煮煮10分钟,随后取出并闷透。之后,将其切成薄片并干燥,或者蒸煮30分钟,同样取出切薄片干燥(但需避免直接曝晒)。
炒黄芩:将黄芩片放入锅内,用文火慢慢炒至黄色,然后取出放凉。
黄芩炭:把黄芩片置入锅中,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再喷淋少许清水以灭尽火星,最后取出晾透。黄芩炭常用于止血。
酒黄芩:将黄芩片与黄酒拌匀,闷润至透后,放入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姜黄芩:将黄芩片与姜汁拌匀,闷润至透后,置入锅内用文火炒干,最后取出放凉。
蜜黄芩:先将蜜熔化并过滤,再加热至起泡。接着加入黄芩片炒至微黄色,或者喷水搅拌至水干后再炒至黄色且不粘手,最后取出晾干。
022.黄芩的现代应用
2.1 ◉ 用法与用量
黄芩内服时,建议用量为3~10克,或根据需要入丸、散剂。对于外用,则可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2.2 ◉ 功能与主治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和安胎的多种功效。黄芩主要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及胎动不安等病症。它常用于治疗湿温、暑温导致的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以及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症状。
033.使用注意事项与其他
3.1 ◉ 药材性状
黄芩药材呈圆锥形,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质坚易折断,味苦。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度在8~25厘米之间,直径约为1~3厘米。其表面颜色为棕黄色或深黄色,带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纹理粗糙,可见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而下部则呈现顺纹和细皱。黄芩质地坚硬而脆,容易折断,断面呈黄色,中心部分为红棕色。老根的中心可能因枯朽而中空,颜色暗棕色或棕黑色。其气味轻微,品尝起来味道苦涩。
3.2 ◉ 相关论述
古代医药典籍如《神农本草经》、《滇南本草》、《本草正》均详细记载黄芩的功效和应用。1.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能治疗各种热病,如黄疸、肠澼泄痢等,还能逐水、下血闭,以及治疗恶疮疽蚀火疡。2. 《滇南本草》中提到,黄芩既能上行泻肺火,也能下行泻膀胱火,对于男子五淋、女子暴崩等病症有调经清热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3. 《本草正》则指出,枯黄的黄芩可以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对于定喘咳、止失血等症状有效。此外,它还能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缓解头痛,解瘟疫,清咽,治疗肺瘘、乳痈发背等病症。而实心的黄芩则能凉下焦之热,治疗赤痢、热蓄膀胱等病症。综上所述,黄芩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显著的疗效。
相关知识
养生茶丨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黄芩的传说故事
黄芩茶如何制作 黄芩茶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深度解析,传统中药的现代应用
黄芩茶
探索黄芩的悠久历史和功效
黄芩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探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价值
黄芩大黄外用可治疗牛皮癣
常见中药材解析,探索传统药材的现代养生价值
网址: 黄芩的现代应用与传统价值 https://m.trfsz.com/newsview126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