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养生茶丨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养生茶丨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摘要 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对我国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中的黄芩茶进行了较详细的总结和探讨。黄芩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促消化等作用,其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唇形科黄芩属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并头黄芩(S. scordifolia Fisch)、粘毛黄芩(S. viscidula Bunge)和滇黄芩(S. amoena C. H.Wright)的地上部分经加工而成; 黄芩茶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其饮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黄芩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文章还对黄芩茶的应用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黄芩茶; 别样茶; 应用现状;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我国是茶叶来源于茶科(Theaceae ) 茶属(Camellia) 植物] 的起源地,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茶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对世界经济贸易和生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之相伴的,在我国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下,也出现了茶的多样性。据我们不完全统计,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传统,不属于茶科茶属来源植物的,迄今仍在民间作茶饮的至少有20多种植物,我们称之为别样茶(Other Kinds of Tea)。本文对在我国民间饮用的黄芩茶的历史应用和研究现状做一详细介绍。

  1 黄芩茶的原植物来源

  通过查阅本草文献以及对部分地区的调查,发现在我国北方各省及云南部分地区,民间采摘当地产的黄芩地上部分代茶饮用,具有多种保健作用,民间称为黄芩茶、黄金茶等名称。黄芩茶的原植物来源主要为唇形科黄芩属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并头黄芩(S.scordifolia Fisch )、滇黄芩(S.amoena C.H.Wright)和粘毛黄芩(S.viscidula Bunge)的地上部分。

  2 黄芩茶的起源历史

  黄芩茶多在民间使用,其确切的应用历史已很难考证。根据零星的资料和当地人的叙述,黄芩茶的应用可能已有千年的历史,其开始应用与茶叶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历史上,黄芩茶在北方出现和大规模推广与历史上的两次“茶禁”息息相关。

  第一次“茶禁”发生在五代时期。《旧五代史选译·僭伪列传·刘守光》记载:唐末卢龙战区节度使刘仁恭“又禁江表茶商,自撷山中草叶为茶,以邀厚利。”由此,花草山茶始成为商品。第二次“茶禁”发生于金代。《金史》载,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 诏,七品以上官员方许食茶,“犯者,徒五年”,理由是“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

  由上述的两件历史事件我们推测:当地人在没有茶叶可供饮用时,便寻找能够饮用的代用茶。上述两个地区均为黄芩的主要产区,老百姓很有可能采摘黄芩地上部分泡茶饮用。更为重要的是,当地老百姓发现黄芩茎叶泡出的茶色泽金黄,口感清香,而且有去火等保健作用,久而久之,便沿用至今,并在黄芩产区广为流传。

  有趣的是,分布于我国西南的滇黄芩也在当地作为茶的代用品,其具体起源我们无法考证,这可能是人们认识到既然黄芩的根为药,那么黄芩的地上部分也许有一定的功效,经过反复尝试,发现了黄芩茎叶的保健价值并经过加工制成黄芩茶饮用。其实黄芩茶的起源像其他草药或食物一样,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总结。

  3 黄芩茶当前应用情况

  以前黄芩茶多为当地群众自采自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回归自然以及保健的需求,黄芩茶已逐渐走出寻常百姓家,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贸易领域,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饮用。

  3. 1 应用范围

  黄芩茶目前还主要在民间使用,包括: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以及云南等省、市。特别是黄芩野生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区。

  3. 2 生产用量

  由于黄芩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因此黄芩茶的理论储量是相当大的,但是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近年来在北京周边地区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已有不少公司进行大规模种植黄芩并开发出商品用黄芩茶,在当地及城市茶叶市场推广。

  3. 3 黄芩茶的采收加工处理

  黄芩茶数百年来一直以黄芩地上部分做茶用,茎叶不分。夏天暑热季节(7~8月),将黄芩的枝叶采集回来,剪成小段,直接晒干备用;或把刚采回的小段枝叶放进蒸笼中蒸、晾3~4次后,再将其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保存,即“黄芩茶,七蒸晒,祛草味,茶不坏……”

  随着现代人们对黄芩茶的关注,研究人员在最佳采收季节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芩生长旺盛期(7~8月份)采集的黄芩茎叶中总黄酮和主要有效成分野黄芩苷含量高,研究结果与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相符。在加工方式上,也做了较大的改进,过去茎叶不分,外观较差,饮用不方便,因此一些公司对黄芩茶进行了改进,引进了南方茶叶的加工方式,只取黄芩叶,更利于黄芩茶的商业化推广。

  3. 4 黄芩茶的功效

  历史上,黄芩茶开始是作为茶的代用品用来消暑、待客,后来人们发现黄芩茶具有特殊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促消化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则发现黄芩地上部分具有多种活性,见下述。

  3. 5 黄芩茶的商品

  过去黄芩茶大多自采自用,部分以散装形式交易。近年来,在北京周边,内蒙古武川、牙克石,河北承德、赤城,山西陵川、临猗等县、市,特别是北京的门头沟、延庆等地建立了大面积的种植基地,综合开发黄芩资源,特别是黄芩茶,形成了专业化的经营公司,形成了各种等级的商品,如:散装茶、袋装茶、袋泡茶、茶饼等,并正在形成黄芩茶特有的茶文化。

  4 化学成分

  黄芩地上部分( 茎叶)与根部(传统药用部位)相比,化学成分研究相对较少,而并头黄芩、粘毛黄芩和滇黄芩的地上部分未见化学成分报道。

  4. 1 黄酮类

  目前已从黄芩地上部分分离、鉴定出约22种黄酮类成分,见表1,多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及其它们的苷类,其中苷类的糖部分多为葡萄糖醛酸。


  4. 2 有机酸类

  从俄罗斯产的黄芩地上部分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4种酚酸: 咖啡酸、绿原酸、迷迭香酸、阿魏酸。

  4. 3 二萜类

  从黄芩地上部分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二萜scutebaicalin,而根部位已分离得到大量的二萜类成分,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可能原因是对地上部分研究不深入或两个部位成分差异确实比较大。

  4. 4 挥发油

  从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中鉴定了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 03%。

  4. 5 多糖类

  从俄罗斯产的黄芩地上部分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分级得到水溶性多糖,并显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对不同季节的黄芩地上部分多糖的动态积累进行了测定,发现在开花前逐渐积累,然后开始下降。

  4. 6 无机元素

  人工种植黄芩各部位均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其中茎、叶、花、种子中铁、锰、锌含量皆较高。人工种植黄芩叶与野生黄芩叶中皆含有较高的硒。

  4. 7 其他类

  人工种植黄芩和野生黄芩叶中富含氨基酸。另外,黄芩新鲜叶片中含有褪黑激素。

  5 现代药理作用

  目前对黄芩茎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其中提取的总黄酮,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

  5. 1 保护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以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口服给药,可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可增加离体豚鼠的冠脉流量。SSTF能减轻过氧化氢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降低过氧化氢导致的培养心肌细胞的凋亡率。SSTF预处理能通过增强心肌抗氧化酶的活性,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自由基损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作用。

  5. 2 心血管保护作用

  应用体外细胞筛选方法,观察到SSTF在体外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阻止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EC)的损伤,降低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MC-EC)黏附率。

  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给SSTF不仅显著降低血脂水平,而且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AS)的程度,提示SSTF的调脂作用可能是其抗AS 作用机制之一。

  5. 3 肝保护作用

  SSTF不同剂量组可明显降低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升高ALB含量,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肝脏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TGF-β1和α-SM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

  5. 4 解热镇痛作用

  野黄芩苷对致热原所致兔的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应,其作用与黄芩苷的作用相当。腹腔注射有效剂量的SSTF,对试验动物大鼠感染性发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时间可持续到给药后3h,并且具有良好的剂量相关性,灌胃给药在适宜的剂量下,SSTF对实验动物经化学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现良好的剂量相关性。

  5. 5 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芩茎叶活性部位对10种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有治疗作用,对小鼠死亡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对13种38株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或杀菌作用。

  5. 6 抗炎作用

  SSTF 对炎症的早期及后期病理改变均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量效依赖性;腹腔注射给药,对慢性炎症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5. 7 抗氧化作用

  SSTF可增加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降低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黄芩地上部分的30%、60%甲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TBARS检测) 和抗过敏活性。

  5. 8 免疫增强作用

  SSTF可增加实验组小鼠SRBC溶血素抗体的生成以及对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可促进小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抗体生成,提示对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5. 9 中枢神经保护作用

  黄芩茎叶可明显减少小鼠走动时间、前肢上举次数、对抗苯甲酸钠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以及加强戊巴比妥钠与氯丙嗪的镇静作用,并与中枢抑制药有协同作用。另外,SSTF对外源性过氧化氢、氰化钾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或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能够改善慢性铝中毒小鼠学习记忆运动障碍、神经肝脏病理改变和自由基不正常变化。

  5. 10 降糖作用

  给予糖尿病小鼠SSTF则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性给予SSTF均能显著增加血清S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5. 11 降血脂作用

  SSTF 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ApoA I浓度,提高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活性;对单纯高三酰甘油血清(HTG)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 12 抗肿瘤作用

  SSTF对肺腺癌LA795细胞系和5180瘤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生长,具有一定细胞毒性作用。黄芩地上部分提取物对前列腺癌22Rv1 细胞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与其他植物提取物有协同作用;黄芩的根、茎和叶部位以及他们共同含有的几种主要黄酮化合物对恶性神经胶质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不影响。

  5. 13 毒性

  大鼠长期口服SSTF90d 时各项指标均无异常改变,也未发现迟发性毒性反应及明显毒性反应,提示SSTF毒性较低。而SSTF腹腔注射给药有一定毒性。

  6 总结与讨论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临床应用大多局限在根部。目前,关于黄芩茶的临床应用还很少,大多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黄芩茶与黄芩根部的主要成分有相似的地方,即均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成分,也是被认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当然由于部位不同,具体的化学成分也可能不同,我们的初步试验比较后发现两者化学成分有较明显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黄芩的根部主要作为药用,而地上部分用来代茶饮,两个部位用法不同正是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口尝体验中总结出的经验。

  大量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显示了黄芩茶( 地上部分)具有多种活性,这说明了黄芩茶能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黄芩茶具有值得开发和推广的价值。

  和传统的茶科茶属茶叶相比较,黄芩茶具有自身的特点,如黄芩茶不含有咖啡因等中枢兴奋性物质,不必担心饮用后对睡眠的影响;黄芩茶热饮和冷饮均适宜,常饮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抑菌,降血压,促消化; 黄芩茶冲泡后色泽金黄、口感平淡,易被各类人群接纳,所以又叫黄金茶; 特别是在降火、抗菌消炎方面比茶叶有更好的效果。

  在很多地方,人们只挖取黄芩的根药用,而地上部分则弃之不用,这是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把地上部分加工成黄芩茶,就可以综合利用黄芩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我国黄芩属植物种类有100多种,其中根部作为中药黄芩混用的种类也有好几种,对于它们的地上部分,其他种类的黄芩能否也可以作为黄芩茶应用,可以结合药用植物亲缘关系深入比较,对于扩大资源,比较种间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美黄芩(S.lateriflora Labiatae)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也是用地上部分作为凉茶和食品补充剂治疗焦虑和肌肉痉挛等症,这也说明了黄芩属植物地上部分应用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相关知识

探秘雀舌——黄山名茶的历史、制作工艺
探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价值
红茶绿茶乌龙茶……喝哪种茶对健康最好?丨刘萍萍专栏
中国养生茶饮行业深度剖析与现状研究
绿茶与健康的研究及应用
中医与茶疗:茶疗“治未病”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茶与健康】黄茶的起源
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广源号普洱茶历史与文化深度解析

网址: 养生茶丨黄芩茶的应用历史与研究现状 https://m.trfsz.com/newsview52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