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又称耳穴贴压法,是通过磁珠、药籽、谷类或其他物品至于耳廓穴位,用胶布固定后进行按压,
通过适当的按压方法及力度,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康复的作用。
耳穴埋豆最早记载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经过多年的医学实践,耳穴埋豆已成为中医操作中常见的的一部分。
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普适、安全无毒害等优势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01
神经体液调节、
耳廓上分布的神经非常丰富,既有来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又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还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沿着颈外动脉分布的交感神经,因此,耳廓的穴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有高度敏感性。
通过按压腧穴,可将刺激信号传递至神经中枢,再经由神经体液调节通路传至相应脏腑组织器官,以此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起到扶正驱邪的临床效果。
02
脏腑经络调节、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功能上都密不可分。
清代医家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灵枢﹒经脉篇》中亦有十二正经循行的记载,其中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嶺至耳上角;
由此可见,六阳经均上行于耳,六阴经循行虽不经过耳,但可通过经别及阳经,间接与耳相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