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微生物器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由许多因素不断塑造,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或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分析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营养和饮食对肠道菌群有着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一系列消化、吸收、代谢、免疫、激素甚至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紊乱与肿瘤、腹泻、肥胖、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膳食调节被视为决定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目前,膳食营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正在出现,膳食与肠道菌群有哪些作用规律?通过膳食策略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是什么及其对人体健康有哪些正面、负面的效应?这一系列科学问题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兴趣。
为此,《食品科学》特开辟“食品组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效应”专栏,诚邀领域内知名专家江南大学孙嘉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曾红亮副教授和南京财经大学宋海昭副教授作为专栏特邀主编,指导专栏选题策划、把关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领衔组约优质研究性论文和能体现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性、观点评论性综述论文。
专栏覆盖范围广泛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肠道菌群代谢与食物组分的相互作用;
2.肠道菌群对食品消化吸收和能量代谢调节的影响;
3.食品组分、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关系;
4. 膳食因子对肠道菌群的靶向性调节;
5.肠道菌群作为微量营养素生物利用度的途径;
6. 膳食植物化学物质调节肠-脑轴。
肠道菌群、优势菌群、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免疫、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发酵食品、蛋白、多肽、氨基酸、多糖、寡糖、短链脂肪酸、膳食纤维、抗性淀粉、植物化学物(多酚等)、维生素、食品级纳米颗粒、靶向调控等。
提交专栏论文注意事项
1.实验设计不完整、不科学、文字质量差、表述晦涩难懂、图表不清晰的研究将不予接受;
2.与食品科学学科结合不紧密,偏离本刊报道范围的研究,如有关健康效应评价不含可食用成分,将不予接受;
3.利用人体开展临床试验的研究不予接受;
4.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论文:需遵守国家动物伦理与福利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5. 提交论文网址:https://www.spkx.net.cn,文件命名:肠道菌群专栏-论文题目
6. 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22年5月30日;预计发表时间:2022年10月31日前。
论文评审
至少两位同行专家评审,特邀主编和本刊主编共同终审。
发表专栏论文的益处
比普通论文优先发表,新媒体矩阵及时宣传,可以提前获得更高关注度和被引用频次;专栏荟萃同一主题研究成果,使您从多角度、多专家观点中受益。
《食品科学》简介
EI、Scopus、FSTA、CAB Abstracts、CSCD等国内外十余个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特邀主编简介
孙嘉 教授
孙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任Front Immunol、Front Nutr期刊副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Mol Nutr FoodRes编委。
孙嘉教授参与主持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和人才项目10余项,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科技部中新交流计划项目和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在Immunity(封面文章)、Gastroenterology、EMBO Mol Med(封面文章)、Allergy(2篇)、Br J Pharmacol(3篇)、Theranostics、BMC Med、FASEB J(2篇)、Acta Pharmacol Sin(3篇、1篇封面文章)、Mol Nutr Food Res等权威期刊发表一作或通讯SCI论文。系列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丁酸可促进胰岛β细胞表达抗菌肽CRAMP、维持胰腺免疫稳态和机体内分泌健康的新作用与机制,为首次明确肠道菌群通过肠-胰轴对胰岛免疫调节的机制;并系统解析丁酸梭菌、结构特异性益生元等促进肠道菌群与胰腺免疫健康的膳食组分。相关工作被Nature、Nature Rev Immunology、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Immunity等国际顶级期刊正面引用评价,Faculty 1000选列为推荐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针对相关成果做基金要闻报道,国内外主流学术媒体(Science Daily,生物通等)评论为重要科学发现。担任首届抗菌肽主题的高登研究研讨会(GordonResearch Seminar-Antimicrobial Peptides,美国加州)主席工作。
曾红亮 副教授
曾红亮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会长,福建省高校领军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五届福州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爱尔兰农业部农业与食品发展局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肠道菌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区域发展重大项目等10余项,主持和参与完成10项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件,参编教材/专著2部,担任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Gut Microbes、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Food Chemistry、《现代食品科技》等多个高水平期刊审稿人,《食品工业科技》首届青年编委。
宋海昭 副教授
宋海昭,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针对我国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组分数据不健全、健康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不清晰等相关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筛选高活性天然产物组分,基于营养健康调查数据及动物细胞模型,研究活性组分干预肥胖和糖尿病等慢病的量效关系及其机制。
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近五年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 Function、《中国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等SCI或EI期刊杂志发表研究性论文17篇。国际期刊Food Frontiers、Food & Function、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审稿人,eFood青年编委。
编辑/责编:张睿梅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宁波和西宁成功召开前两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于2022年5月7-8日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2022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知识
《食品科学》专栏征稿:食品风味调控与健康专栏
《食品科学》专栏征稿:茶叶加工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专栏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及其应用
《食品科学》:母乳低聚糖与婴儿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应用益生菌调节猪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利用膳食纤维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的相互作用(国人佳作)
长期摄入乳制品,心血管越健康?竟是肠道菌群在起作用!多组学分析三者之间关系@MedSci
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将有助于老龄化与健康同行
网址: 《食品科学》专栏约稿:食品组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效应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1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