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中医药保健饮品
七种中医药保健饮品
在中国古代医药书籍中,记载了大量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饮品,
或含茶或不含茶,且名目繁多,有茶、茶汤、药茶、汤、熟水、渴水、
饮子等等。
1.茶
茶既是用茶叶制成的饮料,也是某些采用造茶法制成的或如饮茶
法饮用饮料(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通称。
原料不是茶叶,但仿照造茶法制成的饮料有槐芽茶、皂荚芽茶等,
见《太平圣惠方》等书。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方,均如饮茶法一
样饮用,如现在常见的甘和茶、天中茶等。因此“茶”既是茶叶饮料
的特称,也是某些代茶品、含茶汤药的借名。上述带有“茶”名的饮
料,无论是真茶还是代茶,都具有治疗保健的功能。因此“茶”肯定
属于古代保健饮品之一。但“茶”一个字,还不能囊括许多具有同类
功效而不以茶为名的其他饮料。含有茶叶的煎液,未必都供饮用,也
可用于含漱或外洗。所以,“茶”尚不能概括古代保健饮品内容。
2.药茶
该词首见于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96“药茶诸方”一篇。其
中有方8首。分析这8方,可知“药茶”最早的含义有二:第一,含
茶药方。用于治疗疾病而非日常饮用。第二,代茶晶:计有槐芽茶方、
萝蘼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方4首。虽然这4种药茶并非真茶,
且各有自己独特的功效,但是它们都能与茶一样“不计时候服”,也
就是具有了饮料的特征。由此看来,“药茶”一名虽然出现较早,也
常被后世用来作为某些保健饮料的代称,但其中的“药”字,过度凸
显其含药的特点,强调其治疗作用,从而掩盖了其作为日常保健饮料
的作用。而且,其中包括的含茶药方,乃治疗所需,并非单纯的保健
饮品。因此“药茶”也很难概括古代保健饮品内容。
3.汤
汤的本义为热水。中医学里的“汤”是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
的一种剂型。但到了宋代,有一类以“汤”为名的方,其服用方法却
采用了与茶类似的“点服”法,不拘时服。宋·《萍洲可谈》记载: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
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可见北宋时的“汤”是非常盛行的
日常饮料。此类“汤”的具体组成,可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10“诸汤”。该卷的汤方没有突出的主治,附在全书之末。其下各
方多用甘香之物,并用甘草调味,用量多为细末一钱,采用茶法“点
服”,或注明“如茶服”、“不拘时”。这类的汤,正属于保健饮品
的范围。如古代著名的保健饮料“二陈汤”、“青梅汤”、“绿豆
汤”,都以汤为名。但属于饮料的“汤”,毕竟只占汤剂的一小部分,
而且“汤”也无法概括最多用的保健饮料“茶”。所以单用一个“汤”
字,还是无法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古代保健饮品的内容。
4.熟水
与生水对应,即烧开的水。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到唐宋医方,
经常可见用熟水送下药物的记载。但在宋、元间,“熟水”乃是一类
保健饮料的特称。据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记载:“前朝太医院定
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可见“熟水”曾一
度是保健饮料的专用名词。宋元间以熟水为名的保健饮料有沉香熟水、
丁香熟水、豆蔻熟水、紫苏熟水等。但“熟水”一名,晚近基本不用,
其制作方法也很少有人提起。因此,如果用“熟水”概括古代保健饮
品,显然也不合适。
5.渴水
“水”也是古代一种保健饮料的特称。“渴水”可作为症状,有
口渴欲饮水的意思。在《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竹屿山房杂
部》等明代著作中,“渴水”也是一种饮料名称。综合各种“渴水”
的制作法,可以知道这是一种类似糖浆的浓缩制剂,用时根据情况稀
释饮用。大约相当于当今的稀释果汁类的保健饮料。其种类有林檎渴
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杨梅渴水等。此类饮料,过去少研究,值
得发掘整理。但“渴水”毕竟属于古代保健饮料的一个小类群,无法
涵盖古代保健饮品的全部内容。
6.饮子
“饮子”是中医一种剂型名。这类剂型虽与汤剂同属水煎,但在
用水量与服法上,有时会略有区别。将某些富含汁液的药物榨取汁,
服用时略煎或不煎,也叫饮子。《药性论》中载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保
健冷饮方:“虎杖……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
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彻如冰,
白瓷器及银器中盛,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饮子,又且尊于茗。”可
见这是一个在当时被视为比茶还好的暑天冷饮。但“饮子”内容比较
狭窄,难以与其他类型的古代保健饮料相比。
相关知识
七种中医药保健饮品.pdf
中药保健饮料研究现状.pdf
2021中草药健康产品展2021中药保健品展
中医减肥 饮食减肥.pdf
营养健康保健品.pdf
种植中药材 品质咋保证
医保局前七批采集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第八批部署中
植物油中七氯等3种有机氯农药检测能力验证研究
纯天然减肥保健饮料.pdf
《保健品PDF: 全面了解营养补充与健康提升》
网址: 七种中医药保健饮品.pdf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3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