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健康科普】世界肥胖日

【健康科普】世界肥胖日

肥胖症,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现在肥胖症越来越多,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肥胖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病症,必须积极控制。

一、你的体重健康吗?

肥胖并非单纯的外在形象问题,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判断肥胖的常用标准包括:

1. BMI指数(中国标准):体重(kg)÷身高²(m²)。

偏瘦:BMI<18.5

正常:18.5≤BMI<24.0

超重:24.0≤BMI<28.0

肥胖:BMI≥28.0

2. 腰围: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的“隐形肥胖”。

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为中心性肥胖,与多种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二、肥胖是健康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长期危害不容小觑:

1. 心血管系统: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风险,脂肪堆积加速动脉硬化。

2. 代谢异常:诱发2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扰乱胰岛素功能。

3. 骨关节负担:超重加剧膝关节磨损,导致关节炎甚至行动受限。

4. 癌症风险: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乳腺癌、结肠癌等概率显著升高。

5. 心理健康:可能引发自卑、焦虑,影响社交与生活质量。

三、为何“胖”悄然来袭?

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饮食失衡: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摄入过多,蔬果和膳食纤维不足。

2. 缺乏运动:久坐、依赖交通工具等生活方式导致热量消耗不足。

3. 遗传因素:家族肥胖史可能影响代谢速率和脂肪分布。

4. 生活习惯:熬夜扰乱激素分泌,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性进食”。

5. 环境因素:外卖普及、社交聚餐增多,无形中增加热量摄入。

四、科学治疗肥胖,拥抱可持续健康!

减肥需循序渐进,避免盲目节食或滥用药物,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增加全谷物、优质蛋白和蔬果,减少油炸食品与添加糖。

✹控制热量:每日摄入比消耗少300-500大卡,避免极端节食。

2. 规律运动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提升心肺功能。

✹力量训练:每周2次抗阻运动,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

3. 行为干预

✹记录饮食与运动日记,识别不良习惯。

✹保证7-8小时睡眠,学会压力管理,减少情绪化进食。

4. 长期管理

✹设定合理目标(每月减重2-4斤),定期监测体脂率、腰围等指标。

✹建立支持网络,家人或社群共同参与,巩固健康习惯。

结语:

肥胖不是“自律”的对立面,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示。通过科学认知、积极行动和长期坚持,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阳光的心态,为身体减负,为生命赋能!

健康小贴士:减肥无捷径,警惕“快速瘦身”陷阱!如有健康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

供稿/撰稿人:健康教育科/杨善蕊、刘世南

相关知识

【健康科普】世界防治肥胖日
​ 【世纪科普】世界防治肥胖日
“减重赢健康”世界防治肥胖日科普活动在京举行
21科普丨世界防治肥胖日:中国9000万肥胖人群如何科学有效减重?
科普|世界防治肥胖日,拒绝负“重”前行
世界防治肥胖日—科学减重,助力健康
女性科学减重指南:世界肥胖日特别科普
【科普】世界口腔健康日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
凝聚社会合力 “世界防治肥胖日”浙江省健康科普活动在杭州启动

网址: 【健康科普】世界肥胖日 https://m.trfsz.com/newsview137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