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三伏天与荷叶
每年的三伏天,湿热交织,仿佛蒸笼般笼罩着大地,而今年更是长达40天的超长三伏。在这炎热的季节里,我们的饮食中怎能缺少了荷叶的清凉呢?
【 三伏天时间介绍 】
初伏:从7月15日持续至7月24日,共计10天;
中伏:紧接初伏之后,从7月25日绵延至8月13日,长达20天;
末伏:末伏时段为8月14日至8月23日,同样为10天。
【 夏日荷叶的养生智慧 】
夏日里,荷叶成为了不少人的餐桌上的常客。那么,为何在炎炎夏日里,人们会选择食用荷叶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小的养生智慧。
【 荷叶的养生功效 】
荷叶,这一夏日里的餐桌常客,不仅口感独特,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荷叶有助于解暑解毒、降低血压、抗氧化等。其性凉、味苦、微涩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解暑解毒的良药。对于许多人来说,水肿问题常常令人困扰,而荷叶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天然选择。此外,现代营养学研究还发现,荷叶中的荷叶碱能够扩张血管,从而有效降低血压,使其成为高血压患者的福音。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荷叶中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是氧自由基的天然“清除剂”,能够增加冠脉流量,为急性心肌缺血提供保护。
【 升清降浊 】
荷叶,这一生于淤泥却能保持纯净的植物,其向上的特性象征着它拥有升举和升发中焦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升清降浊。《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膑胀。”这意味着,清阳之气需上升,浊阴之气则应下降,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当清阳不上升时,头部缺乏营养供应,会导致人昏昏沉沉、面色发黄;而浊阴不下降时,水湿和废物无法排出体外,会影响消化,使人消化不良、腹胀、打嗝或呕吐。
荷叶正是通过其升清降浊的功效,帮助人体解除脾胃的困扰。对于夏季常见的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荷叶展现出显著的调理作用。
【 健脾除湿 】
荷叶有助于减轻水肿,促进脾胃功能。随着脾胃功能的改善,人体的湿浊之气也更容易排出。中焦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运化水湿的关键角色。因此,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内湿气的排出。同时,荷叶的排湿功效在减肥领域也备受推崇,古人甚至有用荷叶灰一味服用来达到瘦身目的的记载。
【 缓解皮肤过敏 】
荷叶茶可用于缓解皮肤过敏和美容。中医学理论指出,皮肤过敏往往与体内湿热过重、气机不畅有关,这会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渗出、结痂,油脂分泌增多,并伴随瘙痒。荷叶的清利湿热功效显著,同时,用新鲜荷叶煮水洗澡,不仅可以预防痱子的产生,还能起到润肤美容的作用。
02荷叶茶的四重健康功效
荷叶茶,这一夏季的理想饮品,不仅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还能为你的健康带来诸多益处。在炎炎夏日,享受一杯清凉宜人的荷叶茶,让你的身心焕发新活力。
【 荷叶清茶 】
荷叶清茶有助养颜瘦身,提供多种健康功效。所需材料:适量干荷叶。制作方法:将荷叶细心剪成细丝,加入清水煮沸,随后焖泡五分钟,便可品尝。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加入茉莉花、大枣、枸杞子或冰糖等配料,丰富口感。功效:此茶不仅有助于消暑清热,还能止血、调节血压、降低血脂,是夏日养生的理想饮品。
【 山楂决明荷叶茶 】
该茶有助于助消化和扩张血管。所需材料:山楂15克、决明子15克,以及半张荷叶。制作步骤:将山楂切成片,荷叶剪成丝,与决明子一同加入清水煎煮,最后取其汁液代茶饮用。功效:此茶不仅能帮助健胃消食、润肠通便,还能促进消化、扩张血管,是夏季消暑、助消化的佳品。
【 �藿香荷叶茶 】
适合祛湿,调节脾胃。所需材料:藿香20克,荷叶20克。制作方法:将藿香与荷叶用开水冲泡,静待半小时后即可享用。功效:此茶不仅能清除心火、解暑降温,还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同时调理脾胃功能,适宜四季饮用。
【 双花荷叶茶 】
帮助降血脂并缓解咽喉疼痛。所需材料:干荷叶3克,金银花、菊花各6克。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用开水冲泡,加盖静置5分钟即可。功效:此茶饮不仅有助于清除暑热、降低血脂,还能缓解咽喉疼痛,适用于血脂偏高并伴有此类症状的人群。
03荷叶茶饮用注意事项
饮用荷叶泡水时,需注意以下几点禁忌。
脾胃虚寒或体质较弱的人不宜饮用荷叶茶;
低血压患者和身体瘦弱者不宜长期连续饮用;
女性在经期时应避免饮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适宜饮用荷叶茶;
饮用荷叶茶时需适量,不可过量;
尽量避免与绿茶、普洱茶等其他茶叶一同饮用;
最佳的喝荷叶茶时间是在两餐之间,若饭后想喝,请在饭后一小时再饮。
相关知识
荷叶茶的养生功效与饮用指南
荷叶茶的神奇功效与饮用指南
荷叶茶的综合功效与应用指南
陈皮山楂荷叶茶:养生饮品功效与制作指南
荷叶茶的历史功效与现代饮用指南
荷叶冬瓜减肥茶:制作与饮用的养生指南
【荷叶茶】荷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荷叶茶全解析:功效、食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荷叶茶饮用过量的风险与适量饮用指南
荷叶茶的作用与功效 如何健康饮用荷叶茶
网址: 荷叶茶的养生功效与饮用指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7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