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盐,您身边的中医养生“专家”

盐,您身边的中医养生“专家”

众所周知,盐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此,盐的价值远超过其作为调味品的功能。特别是在传统中医的健康养生领域,盐对我们的身体有着特定的功效和好处,具有其他物质难以比拟的多重重要用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盐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强大作用吧。

一、盐熨法

《黄帝内经》中记载:盐胜血,活经络,除瘀结。《救急方》记载: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古籍记载用粗盐热敷,可以同时发挥盐和热敷的长处,不仅让温热渗透体内,同时还能将体内的病气、寒气吸出来,具有温经活络、消炎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盐包里还可加入艾草、花椒、红花、生姜等温通活血中草药,以加强药效。可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四肢关节痛、腰椎肩颈部疼痛、肌肉劳损等疾病。

盐熨法不仅在医院是很好的中医理疗方法,在生活中,朋友们也可以自己在家制作盐熨包,方法简单如下:将500克的粗海盐倒入锅中,使用大火快速翻炒大约5分钟,炒至盐粒变为黄色并且开始散发热量。接着,将这些热盐装到一个大约15厘米宽、20厘米长的布袋中,并把布袋口翻折过来加以固定,可以使用别针或者制作一个带拉链的布包来确保盐不会漏出。热敷时,最佳的温度范围是40至50摄氏度,务必小心,避免灼伤。为了确保热敷效果最佳,建议在使用若干次后更换布袋内的粗盐。

盐熨法注意事项:1、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禁用。2、有糖尿病、中风后肢体偏瘫等严重感觉障碍者禁用。3、皮肤破溃、身体有不明肿块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出血倾向)禁用。4、急性扭伤24小时内宜冷敷,禁热敷。

二、盐水泡脚

众所周知,盐水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盐水泡脚可以有效清洁脚部、去角质、治疗脚气。中医认为,足部作为六经的交汇点,同时又是中医重要的全息反射区,通过盐水浸泡,可以使盐的渗透作用入人体,浸泡时宜用双脚相互搓擦,如此有利于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再配合按摩足底涌泉穴,可达到引火下行,改善血液循环,防治感冒,促进睡眠的作用。

盐水泡脚注意事项:

1、泡脚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泡脚,导致血液供给朝下,极易造成脑部的血液流通不足,引起头晕、头痛的症状,所以泡脚时长以15-30分钟为宜。

2、一些禁忌人群不能泡脚。对于患有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个体而言,泡脚可能因加速血液循环而增加血管充血甚至出血的风险。

3、泡脚的时候盐不宜过多,以淡盐水为主。

4、有伤不宜泡脚。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在伤口上撒盐”。因为盐会对伤口有很大的刺激性,不仅会使人疼痛,同时还有可能使伤口恶化。

5、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也不宜泡脚,因为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三、隔盐灸

隔盐灸是指将纯净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敷于脐部(神阙穴)上,使其略高于脐,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因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于是便有了隔盐灸。

神阙穴隔盐灸日常保健可起到回阳、救逆、固脱、补肾壮阳、温中散寒等作用,可用于胃痛、反胃、呕吐、痹症、手足麻木、自汗、盗汗、惊悸失眠等症状,对于增强抗寒,改善肤色也有一定功效,同时还可以预防感冒和各种妇科疾病。

操作方法是取平卧位,露出肚脐,注意保暖。在进行隔盐灸时,选用青盐,禁用精盐。使用前需将盐炒熟自然放置,等盐变温凉时(否则易烫伤肚皮),用勺匙舀少许填平肚脐(神阙穴)。如果遇到肚脐处凹陷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先用温水将肚脐周围打湿,再放入青盐。如需要隔其他药物,先放药(药膏或药粉),再放盐,后放上艾炷施灸。当局部感觉烫热时立即更换艾炷或艾条,防烫伤,以局部穴位微微发红结束施灸。

隔盐灸注意事项:1、在施灸时应让患者要保持原有体位,不能乱动,且保持匀称的呼吸,防烫伤。2、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禁用。3、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4、艾灸不可离脐部太近,否则易烫伤。5、万一脐部灼伤,可涂上烫伤膏,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盐,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还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到巧用盐,妙用盐,让它成为您身边的养生“专家”。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童亭亭)

相关知识

话说“盐值”,营养专家教您生活中如何减盐
专家教您做宝宝的营养餐
远程医疗,让专家就在你身边!
医生叮嘱您的“低盐低脂饮食”,您吃对了吗?
盐的中医养生妙招有哪些
盐边养生之旅:如何实现身心健康的新突破?
身边医生一站式家庭医生服务一触即享
婴儿游泳,您身边的育儿专家,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良咔瘦身,您身边的专业健康减肥管理专家
中医养生知识专家讲座.pptx

网址: 盐,您身边的中医养生“专家”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9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