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最早提出了美水标准,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水以清、轻、甘、冽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他最先把“美”与“自然”的理念引入到鉴水之中,升华了品茗的文化内涵。后人在他提出的“清、轻、甘、冽”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活”字。现在的茶人认为符合“清、轻、甘、冽、活”五项指标的水,才称得上宜茶美水。详细说来即:
其一,水质要清。水的清表现为:“朗也,静也,澄水貌也。”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故清明不淆之水称为“宜茶灵水”。
其二,水体要轻。明朝末年无名氏著的《茗芨》中论证说:“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上。”清代乾隆皇帝很赏识这一理论,他无论到哪里出巡,都要命随从带上一个银斗,去称量各地名泉的 湖水比重,并以水的轻重,评出了名泉的次第。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水比重最轻,故被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水的比重越大,说明溶解的矿物质越多。有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低价铁超过 0.1ppm时,茶汤发暗,滋味变淡;铝含量超过0.2ppm时,茶汤便有明显的苦涩味;钙离子达到2ppm时,茶汤带涩,而达到4ppm时,茶汤变苦;铅离子达到1ppm时,茶汤味涩而苦,且有毒性。所以,水以轻为美。
展开剩余 71 %
其三,水味要甘。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写道:“甘,美也;香,芬也。”“味美者曰甘泉,气芳者曰香泉。”“泉惟甘香,故能养人。”“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会增加茶的美味。
其四,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明代茶人认为:“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
其五,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流动的活水中细菌不易大量繁殖,同时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在活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格外鲜爽可口。
今天的茶人择水除了有上述五项指标外,还有更科学的标准。目前,我国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主要有以下四项指标:
第一项为感观指标。色度不得超过15度,浑浊度不得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第二项为化学指标。pH值为6.5一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
第三项为毒理学指标。氟化物不得超过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4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铅不超过0.1毫克/升。
第四项为细菌指标。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杆菌群在1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图片来源于“悦读茶书会”
内容来源于《中国茶经彩色图鉴》
(裴华主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期小编:点点
END
余悦教授
著名茶文化专家、
民俗研究专家,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
“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
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悦读茶书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