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潮汕年味:探寻最具仪式感的过年习俗

潮汕年味:探寻最具仪式感的过年习俗

#追年地图#

潮汕年味,为何如此独特?

在华夏大地,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而潮汕地区的年味,浓郁得化不开,宛如一幅绚丽多彩、底蕴深厚的民俗画卷,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民众的美好祈愿。当其他地方的人们感慨年味渐淡时,潮汕却依旧保留着诸多古老而庄重的过年仪式,从腊月到正月,锣鼓喧天,烟火升腾,热闹非凡,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年意。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备年货

腊月二十四,潮汕地区迎来了 “送神上天” 的重要时刻,也就是俗称的小年。在这一天,灶神,这位被潮汕人亲切称作 “司命公” 的神明,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诸事。潮汕民间有 “司命公直奏” 的俗语,意为灶神如实禀报,毫不隐瞒,所以大家都格外重视送灶神的仪式,希望他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天还未亮,家中的主妇们就忙碌起来。先是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仔细清除烟渍,这一过程俗称 “耙鼎”,寓意着不打扰灶神述职,让他安心离去。厨房及灶台也被擦拭得一尘不染,旧的 “老爷” 神符轻轻撕下,香枝脚恭敬取下,盛好后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接着,在客厅摆上红漆八仙桌,一盘寓意大吉大利的潮州柑、一盘象征五谷丰登的大米,还有必不可少的甜糯米糍(落汤钱)、纸马纸鹤、灯芯草以及写满祈愿的 “奏疏” 依次摆好。

随着子时临近,一家人齐聚灶前,燃起三炷清香,虔诚跪下。长辈念念有词,祈求 “老爷” 上天言好事,庇佑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财源广进。随后,在鞭炮声中,恭送灶神夫妇乘坐纸马纸鹤,直奔天宫。有些地方还会请来木偶戏,热热闹闹地为诸神送行。

送灶神之后,大扫除正式开始,潮汕话称之为 “采囤”。一家人齐动手,用竹叶、榕叶、甘蔗尾等,将家中天花板、墙壁角落的蛛丝、灰尘清扫干净,家具也擦拭得焕然一新,寓意把晦气扫出门,迎接新春福气。与此同时,厨房里也热闹非凡,红桃粿、鼠曲粿、粿肉等各种传统美食纷纷登场。红桃粿以糯米粉为皮,包上香甜的馅料,用桃形模具压制,蒸熟后鲜艳夺目,寓意新的一年 “开门红”;鼠曲粿则加入鼠曲草,软糯清香,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男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新衣新裤、年画春联、烟花爆竹,还有走亲访友必备的潮州柑、青橄榄等水果,一样都不能少。孩子们也被带去理发店,理个清爽的新发型,欢欢喜喜过大年。街头巷尾弥漫着热闹喜庆的氛围,年味愈发浓郁,仿佛在诉说着潮汕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除夕夜:围炉团圆,守岁祈愿

当除夕的晨曦微露,潮汕大地便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庆的氛围之中。家中的长辈们早早起身,精心准备 “三牲”—— 鸡、鸭、鹅,这些家禽被打理得干干净净,摆放整齐,寓意着对祖先的敬重与感恩。午后,红红的春联带着墨香,被郑重地贴上大门两侧,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燃烧的希望之火,驱散旧岁的阴霾,点亮新春的祥瑞。

祭拜祖先,是除夕不可或缺的庄重仪式。八仙桌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厅堂中央,桌上摆满丰盛的祭品,有寓意吉祥的 “三牲”、各式各样精心制作的粿品、新鲜的水果,还有香醇的美酒。家中长辈带领晚辈,依次上香,虔诚地向祖先鞠躬行礼,感恩祖先庇佑,祈求家族平安昌盛、福泽绵延。那袅袅升起的青烟,似是连接着尘世与往生的纽带,传递着后人的思念与祈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潮汕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饭 ——“围炉” 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火锅里食材丰富多样,牛肉丸、鱼丸、各类海鲜、新鲜蔬菜,应有尽有。潮汕话中,“丸” 与 “圆” 同音,象征着团圆、美满、幸福;而那肥美的蚶,因其外壳形似古钱,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蚶壳钱” 越多,福气越旺。一家人欢声笑语,边吃边聊,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温馨的气息弥漫在屋内每一个角落,亲情在这一刻愈发醇厚。

饭后,长辈们会给小辈们发压岁钱,那装在红包里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希望孩子们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学业进步。孩子们拿到压岁钱,脸上洋溢着喜悦,或小心珍藏,或计划着购买心仪已久的小物件。

此时,家中灯火通明,水缸贮满清水,米缸填满新米,寓意 “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一家人围坐一起,或品茶聊天,或观看春晚,守望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当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即将破晓,鞭炮声便会在潮汕大地此起彼伏,如雷贯耳,震彻云霄,宣告着旧岁已逝,新岁已至,也驱散一切邪祟,迎接新春的蓬勃生机。

正月初一:吃素祈福,拜年送吉

正月初一,潮汕大地在晨曦中苏醒,处处弥漫着祥和与庄重。这一天,潮汕人大多吃素,早餐桌上不见荤腥,以此缅怀祖先,祈愿新的一年不杀生、多福报,生活清净安宁。家中主妇们精心准备的斋菜,如寓意勤劳的清炒水芹菜、象征招财进宝的金黄色豆腐干、代表日子细水长流的长粉丝等,摆满供桌,一家人虔诚上香,向祖先与神明祈福,感恩过往庇佑,期盼新年顺遂。

天光大亮,街头巷尾满是新衣新貌的人们,大年初一的拜年热潮拉开帷幕。大人携小孩,手中必提一对或数对 “大吉”(潮州柑),带着满满的祝福出门。潮汕俗谚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道尽了潮汕人对拜年时机的看重,越早登门,诚意越足。每到一户亲友家,主客先是互道 “新正如意”“恭喜发财” 等吉利话,主人热情邀请入座,沏上一壶热气腾腾的功夫茶,摆上 “大吉”、青橄榄等茶配。孩子们乖巧地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笑盈盈地递上红包,给予新年的美好祝愿。临走时,主人会从客人礼物中留下两个 “大吉”,再回赠自家的,这场温馨的 “换柑运动”,传递着彼此的吉祥心意,让年味在互动中愈发醇厚。

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亲情满溢

正月初二,潮汕大地迎来了 “走仔日”,也称 “仔婿日”。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欢欢喜喜回娘家拜年,是潮汕人极为重视的习俗。潮汕民间有 “正月仔婿,二月韭菜” 的俗语,道出了正月女婿上门的受欢迎程度,如同二月鲜嫩的韭菜般惹人喜爱。天还未大亮,女儿女婿便穿戴一新,精神抖擞地准备回娘家。礼品自然是不能少的,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传递着姑娘对乡亲们的思念,礼物虽薄,却情谊深厚。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还得再掏腰包给红包,即便初一已给过压岁钱,可这一次意义非凡,饱含着对晚辈的额外疼爱。

娘家这边,父母早已翘首以盼,准备了丰盛的 “开年饭”。一家人围坐,共享这顿美食盛宴。桌上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寓意 “红皮赤壮”,身体健康;烧肉象征生活富足;猪脷(舌)代表 “大利”;生菜则寓意 “生财”,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这顿饭,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亲情的交融与凝聚。

饭后,一家人或围坐聊天,分享过去一年的趣事;或拍照留念,定格这温馨的瞬间。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长辈们看着晚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女儿们谨记 “食日昼” 的习俗,仅仅吃中午饭而已,傍晚前便要赶回婆家,虽有不舍,却也知晓这是传统。在夕阳的余晖中,女儿一家告别娘家,带着满满的亲情与祝福,踏上归途,而这一天的温暖与欢乐,将长久地留存在每个人心间,成为潮汕年味中最温情的一抹色彩。

正月初四:迎接诸神,感恩祈福

正月初四,潮汕地区沉浸在一片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之中,因为这一天是 “老爷落天”,诸神重返人间的日子。潮汕民间素有 “送神早,接神迟” 的说法,送灶神要赶早,而迎接诸神降临则多在下午。初三晚 11 时左右,许多潮汕家庭就忙碌起来,着手准备迎接诸神的祭品、食物。传统的潮汕小吃 “红桃粿”,那鲜艳的红色寓意着 “开门红”,承载着对新一年事业兴旺的期盼;一碟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之意,盼望着日子如糖般甘美;一盘大米,则象征着来年五谷丰登,仓廪充实;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每一样祭品都饱含深意。

零时零分,诸神开始降临人间,家中的祭拜仪式正式开始。潮汕人怀着诚心,摆好祭品,燃起香烛,虔诚叩拜,祈愿诸神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财源滚滚。做生意的人家,对财神的降临格外重视,往往在凌晨接过财神后,还会招呼公司同事、商业伙伴等 “吃路头酒”,大家围坐一起,欢声笑语,分享着对新一年生意兴隆的憧憬,常常一吃就吃到天亮。

白天,妇女们身着新衣,成群结队地前往神庙烧香祈福。她们手持香烛,面容虔诚,在香烟缭绕中向诸神许愿,感谢神灵在春节前 “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庇佑家人健康、诸事顺遂。庙内庄严肃穆,人们往来穿梭,却都井然有序,低语祈愿之声交织,汇聚成一曲感恩与期盼的乐章。那一份份真挚的心意,随着袅袅青烟,飘向天际,希望能被诸神知晓,赐予新一年的福泽。

初七:“人日” 吃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地区迎来了别具特色的 “人日”,这一天,吃 “七样羹” 的习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韵味与美好祈愿。传说女娲创世,在第七天造出了人类,故而初七被定为 “人日”,潮汕人以七种蔬菜精心烹制 “七样羹”,既是对这一古老传说的尊崇,也是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祥。

清晨,菜市场里人头攒动,人们纷纷挑选着寓意各异的蔬菜。“七样羹” 并没有固定的蔬菜搭配,但常见的有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芥菜,潮汕人昵称 “大菜”,谐音 “大财”,寓意新的一年家业兴旺发达;厚合菜,叶大茎硕,平日里多用作饲料,却在 “七样羹” 中占据重要位置,它象征着厚道和睦,期盼家人邻里相处融洽;芹菜,以其谐音 “勤”,勉励人们在新岁勤劳奋进,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大蒜,与厚合菜搭配,寓意诸事合算、财源广进,有 “有钱藏” 之意;春菜,作为潮汕特有的蔬菜,应和着 “春回大地” 的节气,寓意生机蓬勃,新的一年处处是机遇;韭菜,以其长久生长的特性,寄寓着生活长长久久、幸福绵延;芥蓝,谐音 “各人”,与其他蔬菜的好意头相连,有 “久合各人” 的美意,期盼家族团结、亲友和睦。

各家主妇们将选好的蔬菜清洗干净,或煮成一锅热气腾腾的菜羹,以排骨汤打底,加入香菇、虾米提鲜,让羹汤浓郁鲜美;或清炒后拌上白糖,制成清甜爽口的口味。一家人围坐,品尝着这独特的 “七样羹”,欢声笑语中满是对新年的憧憬。老人们常念叨 “七样羹,越吃越后生”,吃的不仅仅是蔬菜,更是一份对岁月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康健、青春永驻。在初七这一天,用 “七样羹” 开启新程,潮汕人带着满满的元气,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奋斗与收获。

潮汕年味,传承的是文化与情怀

潮汕地区这些丰富多彩、庄重热烈的过年仪式,绝非简单的习俗堆砌,而是潮汕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映照,是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它们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如同一座不朽的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外界在时代浪潮中感慨年味渐失,潮汕人却坚守着这份传统,用行动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仪式不仅温暖了游子的归乡路,更在新一辈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潮汕年味宛如一抹独特的亮色,提醒着人们: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守护与传承,方能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回家的方向,让先辈的智慧与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愿潮汕年味,岁岁年年,永不断绝,香飘四海。

相关知识

潮汕传统生育风俗礼仪
探寻华夏大地的年味宝藏:各地过年习俗大赏
探秘潮汕功夫茶:历史渊源、品鉴技巧与文化传承
年夜饭:千余年来最具仪式感的家宴
广东潮汕坐月子膳食习俗和营养观
潮汕肠粉│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美味
冬至的美味传统:探寻冬至饮食习俗!
喝茶,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仪式感
新年家庭火锅食材清单宅家仪式感过年
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

网址: 潮汕年味:探寻最具仪式感的过年习俗 https://m.trfsz.com/newsview149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