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50岁后肌肉每年流失1%

50岁后肌肉每年流失1%

#健康星选计划#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最近在公园散步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五十多岁的张叔以前能轻松爬楼梯,现在却扶着栏杆一步步挪,爬两层就喘得厉害;六十岁的李阿姨拎着菜篮子,手臂直打颤,得换好几次手才能走到家。这些看似普通的体力变化,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问题”——肌少症。身边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类似情况,总以为上了年纪体力下降是自然现象,却没意识到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肌肉出了问题。

什么是肌少症

简单来说,肌少症就是随着年龄增长,骨骼肌量慢慢减少,肌肉力量和功能不断下降的一种综合征。记得以前听医生说过,人体肌肉在40岁前会达到质量峰值,50岁后就像走下坡路,每年大概会流失1%-2%的肌肉量。很多人觉得老人瘦点正常,体力差是年纪大了,其实这可能是肌少症在捣乱。就像邻居王阿姨,65岁了,最近散步时总说腰背酸,走几步就得歇,身体也挺不直,得靠老伴扶着或者拄拐杖。

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腰背部的肌少症在作怪。当肌肉减少到一定程度,脊柱关节没了足够的肌肉支撑,连站和坐都变得困难。

年龄是关键因素

年龄确实是肌少症的关键因素。随着年纪增大,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衰退,肌肉的合成和修复能力也不例外。50岁后,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线粒体功能也大不如前,细胞凋亡速度加快,这些都让肌肉流失变快。有数据显示,50岁后每年大约流失1-2%的肌肉,60岁后,肌肉丢失速度能达到每年3%,同时每年还会损失1.5%左右的肌肉力量。这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身体老了肌肉也会慢慢“退化”

活动少风险高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退休后活动量大幅减少。就像赵大叔,退休后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打麻将,一坐就是一整天。长时间不动,肌肉得不到刺激,就会慢慢萎缩、无力。而且,吸烟、喝酒这些习惯也会影响肌肉代谢,增加患肌少症的风险。之前听汉口医院临床营养科的杨丽副主任说过,长期吃素、缺乏运动的老年患者,都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饮食不均衡的影响

饮食对肌肉健康很重要。李大妈就是个例子,她觉得老年饮食要清淡少肉,几乎不吃肉,每天就吃米饭和蔬菜。时间长了,人越来越瘦,还总乏力,上下楼梯都困难。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肌少症,原因就是长期饮食不均衡。蛋白质是肌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摄入不足,肌蛋白分解速度就会超过合成速度,导致肌肉流失。

一般来说,健康老人每天每公斤体重至少要摄入1克蛋白质,要是已经有衰弱或肌少症的情况,每天每公斤体重可能需要1.2-1.5克蛋白质。

慢性病加速肌肉流失

一些慢性疾病,像糖尿病、心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影响身体代谢,加速肌肉流失。拿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会干扰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让肌肉变得脆弱易损。刘爹爹糖尿病多年,在家经常跌倒,一开始以为是低血糖,检查后才发现是肌少症在作祟。

肌少症的危害

肌肉就像身体的“保护罩”,肌肉量减少、力量变弱,身体平衡和稳定性就会下降。王奶奶就是因为肌少症,肌肉力量不足,走路时不小心滑倒骨折了。骨折后她只能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自己遭罪,家人也跟着受累。有统计显示,肌少症患者跌倒、骨折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不少。杨丽副主任也说过,肌肉无力容易让人跌倒,本身有骨质疏松的人,跌倒后骨折风险更高。

李大爷以前闲不住,经常自己出门买菜、散步,还能帮家里做家务。但患上肌少症后,他明显感觉身体虚弱,走几步就累,扫地、擦桌子这些简单家务都做不了。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也让他心里不好受。

肌少症不是孤立的,它和很多疾病都有关系。研究发现,肌少症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可能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杨丽副主任提到,肌肉是人体的“糖脂代谢工厂”,肌少症会加重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的危害,重度肌少症患者的死亡率可能会增加50%以上。

蛋白质很关键

蛋白质是肌肉的“基础”,对预防和改善肌少症很关键。《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建议,老年肌少症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一般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0-1.5克蛋白质,而且最好把蛋白质均匀分配到三餐中,这样身体更容易吸收利用。

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很多。牛奶就是很好的选择,富含多种营养,还容易吸收,每天喝300-500毫升左右,既能补蛋白又能补钙。鸡蛋也是不错的,每天吃1-2个,能提供必要的营养。鱼肉也很重要,像三文鱼、鳕鱼,每周吃2-3次,每次100-150克,不仅有优质蛋白,还有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和肌肉都好。豆类和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含有植物蛋白,也可以经常吃。

盛威说过,蛋白质代谢在肌少症营养问题里很关键,摄入不足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增加蛋白质摄入有助于促进肌肉合成,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都和蛋白质摄入低有关。

其他营养不能少

除了蛋白质,其他营养也不能少。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比如西兰花,有维生素C、K和钾等,对身体好;苹果含有果胶和维生素,能促进消化。适当吃点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像橄榄油、坚果,对身体也有好处。还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D3能改善肌力、预防跌倒,50岁以上的人每天可以补充800-1000IU左右,但如果有肝肾疾病,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调整。

有氧运动好处多

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给肌肉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散步、慢跑、游泳都是适合的有氧运动。每周可以做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比如每天在公园散步,环境好空气清新,既能锻炼又能放松。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慢跑比散步强度大一些,能更好地提升心肺功能。游泳是全身性运动,对关节压力小,很多中老年人都适合。

抗阻训练动作推荐

抗阻训练对预防和改善肌少症很重要,能直接刺激肌肉生长、增强力量。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抗阻训练动作:

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或稍外展,慢慢下蹲到大腿与地面平行,膝盖大概90°,小腿垂直地面,重心在脚跟,双手自然下垂或扶墙保持平衡。初学者可以从30秒开始,慢慢增加到1-3分钟,组间休息1分钟,做3-5组。这个动作主要练股四头肌,能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如果是为了膝痛康复,蹲的位置可以高一点,小腿垂直地面,膝盖不超过脚尖,不疼就行;要是为了强化腿部力量,蹲的位置可以深一点,还能试试不同角度或者单腿静蹲,提升核心控制能力,但都要注意别让膝盖疼。

坐位抬腿:找一把稳定、高度合适的椅子,坐下后双脚能平稳放在地上,身体坐直,背部挺直,肩膀放松。慢慢伸直抬起一条腿,尽量和地面平行,保持5-10秒,然后放下,左右腿交替,每组做10-15次,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但别过度疲劳,锻炼时如果有疼痛或不适,要马上停止。这个动作能增强腿部力量。

弹力带拉伸:瑜伽弹力带是抗阻训练的好工具,有不同强度和宽度,新手可以选中等强度的。肩部拉伸时,把弹力带放在肩膀上方,双手握住两端,手肘弯曲,慢慢向两侧拉,感受肩部拉伸,保持15-30秒,重复3次。胸部拉伸时,站着或坐直,把弹力带放在背后,双手握两端,向后拉,胸部向前挺,保持15-30秒,重复3次。

腿部拉伸可以坐在地上,双腿伸直,把弹力带套在一只脚掌上,用力拉弹力带,把脚掌向身体拉近,保持15-30秒,重复3次。腰部拉伸时,站着把弹力带固定在稳固的地方,手握带子向一侧拉,保持15-30秒,换另一侧重复3次。做弹力带拉伸前要充分热身,拉伸时呼吸均匀,别过度拉伸导致疼痛。

弹力带臀桥拉伸:把弹力带固定在身后稳定的地方,位置在腰部或更低。背对固定点站立,双手握弹力带,带子在双腿之间,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弯,收紧核心。通过髋部铰链动作,身体稍向前倾,保持背部挺直,让弹力带带动双臂穿过双腿,然后推动髋部向前,身体挺直站立,拉弹力带到顶端,同时紧绷臀肌,再通过髋部铰链回到起始位置,重复动作。

要确保弹力带固定牢固,双脚与肩同宽,整个过程中膝盖保持微弯,重点用髋部铰链运动,不是腰部弯曲,同时核心收紧,控制好拉动和释放的节奏。这个动作主要练后链肌群,包括臀肌、腿后肌群和下背部,能提升下肢力量。

人到中年,身体的变化不容忽视。肌少症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只要我们从饮食和运动入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就像身边有些老人,坚持合理饮食和锻炼,五十多岁了还精神矍铄,能爬楼梯、拎东西,生活质量一点没下降。所以,别把体力下降不当回事,从现在开始关注肌肉健康,才能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参考资料:

【1】《专家告诫:老年人切勿“肌”不择食》;

【2】《步入老年当心肌肉流失》;

【3】《警惕“静悄悄地流失”—老年肌少症知多少》;

【4】《50人群,最爱看什么书?》;

【5】《打发时间、提供情绪价值,银发短剧火了》;

【6】《五十岁后,那些超乎想象的人生难关》;

【7】《50岁后,这5本书让你活得更通透!退休教师读完直呼:早该翻开》;

【8】《50岁家庭顶梁柱必看!四步打造“稳中有增”的资产护城河》;

【9】《中老年“精准营养”再进阶:蒙牛悠瑞自护力赛道迎来重磅发布!》。

相关知识

50岁以后肌肉流失表现
50岁后肌肉每10年减8%
50岁以后肌肉丢失得快
40岁后肌肉渐流失 老人需警惕少肌症
50岁后,肌肉流失速度快,不想老了干瘪,这2件事得常做
50岁后肌肉流失快,医生提醒:不想老了干瘪,靠这两件事挽救
肌肉流失危机,50岁后如何应对?医生:这两件事不可或缺!
肌肉流失老得快,40岁后尤其要注意!1份食谱+1组训练,会吃会动更健康~
人到中年,肌肉流失得有多快?如何预防肌肉流失?
肌肉流失加速,50岁后如何挽救?医生推荐:这两件事至关重要

网址: 50岁后肌肉每年流失1%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0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