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无法自主分解全谷物、蔬菜中的复杂多糖,而肠道菌群可将其发酵为短链脂肪酸,比如乙酸、丙酸、丁酸。其中丁酸能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约 70% 的能量,维持肠屏障功能;丙酸和乙酸则可调控脂肪合成与糖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此外,肠道菌群还参与胆汁酸的脱羟基化过程,通过调节脂质代谢与血糖影响全身代谢;同时能合成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K 等人体必需营养素。
脑 - 肠轴: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γ- 氨基丁酸等物质,可通过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大脑,影响情绪与认知 —— 例如自闭症患者常伴随肠道菌群紊乱,而补充特定益生菌能改善其行为异常。反之,大脑情绪信号(如焦虑、抑郁)也会通过神经递质改变肠道蠕动,引发腹泻或便秘。
免疫 - 肠轴:肠道聚集了人体 70% 的免疫细胞,菌群通过刺激调节性 T 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化,训练免疫系统识别 “自我” 与 “非我”。若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过度激活,诱发类风湿关节炎、过敏等自身免疫疾病。
其他关联:肠道菌群失衡还与肺部健康相关,例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可能受 “肺 - 肠轴” 影响;在 “肝 - 肠轴” 中,菌群代谢紊乱可引发内毒素血症,促进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五大基础要素紧密关联:在免疫层面,菌群能促进免疫器官发育,调节抗炎因子(如 IL-10)分泌,抑制病原菌定植;新陈代谢方面,菌群通过调控能量吸收效率和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脂肪细胞分化;激素平衡上,菌群参与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的肝肠循环代谢;认知功能的调控则依赖肠 - 脑轴,菌群代谢物可影响 5 -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合成,关联抑郁、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基因表达层面,菌群代谢产物(如丁酸)能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影响炎症与代谢相关基因的活性。
腹痛:当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占优势时,会释放毒素损伤肠黏膜,食物或粪便摩擦炎症面便会引发疼痛,有害菌持续攻击还会加剧痛感。
腹胀:菌群紊乱时,有害菌异常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甲烷),气体上行可能导致口臭、打嗝,下行则引发放屁,若气体滞留肠道中,就会造成腹胀。
腹泻与便秘:致病菌数量增多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肠壁通透性增加、局部抗感染抗体(sIgA)减少,同时刺激平滑肌收缩加快肠道蠕动,引发腹泻;而有害菌中的需氧菌会消耗排泄物中的水分,产碱细菌的碱性环境也不利于水分保留,进而导致排便困难。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会引发便秘、腹泻等肠道问题,还可能关联 50 多种疾病:代谢层面,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上,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过敏反应;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也与菌群失衡相关;此外,还可能促进肝脏病变、结直肠癌的发生,甚至引发身体疲劳、皮肤粗糙、衰老等表观症状。
最直接的方式是补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些益生菌不仅能调节菌群平衡,还能与肠道黏膜共同形成生态屏障,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提高免疫力并降低患癌风险。补充途径包括食用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益生菌制剂或益生元(如菊粉、低聚糖)—— 益生元能为有益菌提供营养,促进其增殖。
饮食调整: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为有益菌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避免长期单一饮食,维持菌群多样性。
作息管理: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 研究表明,倒时差或熬夜会导致菌群结构向肥胖、糖尿病特征转变,进而影响代谢健康。
减少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无差别杀灭有益菌,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在疗程后通过饮食或益生菌补充剂重建菌群平衡。
适度运动:久坐会降低肠道蠕动效率,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可促进肠道菌群代谢,维持菌群活性。
肠道菌群如同人体健康的 “隐形操控者”,通过代谢调控、器官轴网络等机制影响全身生理功能。维护菌群平衡需从 “补菌、养菌、护菌” 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源上守护肠道乃至全身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由脉脉用户自发贡献,部分内容可能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脉脉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邮件至maimai@taou.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知识
肠道菌群:慢性病背后的 “隐形操控者”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肠道菌群:你健康的“隐形守护者”,如何科学调控?
肠道菌群调控的方法有哪些
肠道菌群是健康衰老的关键控制者
肠道菌群:调理“四高”的新希望
人体内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与调控 免费文案+PPT模板下载
人体90%都是细菌!谈肠道健康,离不开肠道菌群
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健康
网址: 肠道菌群:人体健康的 “幕后调控者”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1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