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围手术期饮食与营养管理:促进术后恢复

围手术期饮食与营养管理:促进术后恢复

苑小娟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围手术期是从手术准备到术后恢复的重要阶段,饮食和营养在这段时间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恢复进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合理的饮食安排能让患者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手术,减少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加快身体的修复。接下来的内容将以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为线索,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科学地管理饮食,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尽早恢复活力与健康。

术前合理安排饮食,能够使患者以更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手术。通常情况下,需依据手术类型对术前饮食结构予以调整。对于非肠道手术患者,若手术时间定在清晨,术前一晚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引发胃肠不适。同时,术前6-8 小时需禁食,术前 2-4 小时需禁水,如此可有效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进而避免呼吸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在麻醉状态下,人体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会减弱,一旦胃内存在大量食物残留,极易发生反流现象。

而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前饮食管理则更为精细复杂。术前2-3 天需开始进食少渣半流食,减少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留存。术前 1 天则应改为米汤、去油肉汤等流食,并口服肠道抗生素,清洁肠道,必要时还需进行灌肠等肠道准备操作,确保手术视野清晰,降低术后感染风险,促使肠道在术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功能。

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无法自主进食,身体主要依靠术前储备的营养以及术中输入的液体来维持基本代谢。由此可见,术前营养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术前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其身体耐受性将会降低,手术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影响术后的恢复进程。

术后的饮食与营养补给是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在手术刚刚结束的短期内,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特别是腹部手术患者,胃肠蠕动较为缓慢,此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进食。一般而言,术后1-2 天内,患者需处于禁食状态,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液来满足身体基本的能量与营养需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当患者出现肛门排气后,意味着胃肠功能开始初步恢复,此时可少量饮水,并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若饮水耐受良好,则可逐步过渡到流食,如米汤、稀藕粉等,每次摄入量以30-50 毫升为宜,间隔 2-3 小时一次,以此减轻胃肠负担。随着胃肠功能的进一步好转,大约在术后 3-5 天,可改为半流食,如粥、烂面条、蒸蛋等,食物应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保证营养供给,加速伤口愈合,且需注意食物的温度,防止过热或过冷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术后一周左右,若患者恢复顺利,可逐渐过渡到软食,适当增加软米饭、肉丸、切碎的蔬菜等食物,但仍需避免食用油炸、坚硬、粗纤维食物,以免损伤尚未完全康复的胃肠道或影响吻合口愈合。一般在术后2-3 周,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不过仍要注重营养均衡,确保每餐含有足够的优质蛋白,并搭配新鲜蔬果,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恢复。

除了常规的饮食调整外,特殊人群在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还存在一些额外要点。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术前更应注重营养补充,必要时可使用营养补充剂。术后恢复饮食时,进度应相对放缓,同时关注有无吞咽困难、呛咳等问题。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需求较高,术后饮食需兼顾营养与口味,可将食物制作成有趣的造型,提高孩子进食的积极性,并且要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指标,以确保营养充足。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无论术前还是术后,都需要专业的营养支持方案。除了调整饮食结构外,还可能需口服营养补充剂,甚至在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时,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即通过静脉输注包含脂肪乳、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营养液,待胃肠功能好转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围手术期科学合理的饮食与营养管理,贯穿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过程,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术后恢复速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紧密相关。因此,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都应高度重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依据个体情况精心规划饮食,为手术成功和身体康复筑牢根基,助力患者尽快重归健康生活。

相关知识

如何改善围术期营养状况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如何改善围术期营养状况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MedSci
术后饮食调整,促进愈合与恢复的营养建议
骨科大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普通外科手术后的营养支持与康复:促进患者全面恢复
[必读]ERAS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和管理
手术后吃什么促进身体恢复
快速康复外科:促进术后恢复的新理念
手术后营养恢复:优选食物与实用饮食建议
术后恢复时期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网址: 围手术期饮食与营养管理:促进术后恢复 https://m.trfsz.com/newsview151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