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力发展公立社区医院和小区微诊所
社区医院和小区微诊所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加大对公立社区医院的投入,每一个大型社区都应建一所公里社区医院,每一个居民小区都应建公立诊所,不仅配备西医,还要配备中医,中西医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数字化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满足常见疾病的诊断需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培训晋升机会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专业医疗人才,鼓励三甲医院的医生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和带教,提升社区医院医疗水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在小区内合理布局公立微诊所,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如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突发病的应急处理等,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减轻老百姓看病负担。重心向下,贴近老百姓,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构建金字塔型的分级诊疗网络。
2. 推行家庭医生制
家庭医生制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包括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在内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内容涵盖疾病预防、健康咨询、定期体检、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等。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明确家庭医生与居民的服务关系和责任,增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和依从性。同时,建立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的绿色转诊通道,对于超出家庭医生诊疗能力的疾病,能够及时、顺畅地转诊到合适的上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进行康复治疗。
3. 强化预防与保健、养老康养、慢性病治疗服务
预防与保健:在公立社区医院和小区微诊所开展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务。例如,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内容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等方面;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方案,提供免费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人体检等服务,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老康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康养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公立社区医院的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在社区内建设养老康养中心,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员,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同时,与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服务合作关系,定期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慢性病治疗:慢性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具有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需长期管理等特点。公立社区医院和小区微诊所应承担起慢性病治疗和管理的重任,为慢性病患者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和病情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组织患者相互交流、学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便捷的复诊、检查和用药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